中国诗歌发展史(十四)
第五阶段:宋代的音乐文学?
诗发展到宋代,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李晾、徐铉等。模仿白居易与元慎、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如《畲田词》《秋霖二首》等。他学习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精神,以杜甫为典范,导致了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的超越。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他们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炼字的苦心孤诣。“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林逋的《山园小梅》二首之一。寇准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晚唐体的盟主。寇准写诗绝少涉及生活内容,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婉,如《春日登楼怀归》。
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比较贫乏,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西昆体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兼重唐彦谦的诗作,诗体多为近体,尤其是七律。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相对于平直浅陋的五代诗风而言,这种整饬、典丽、深密的诗风意味着艺术上的进步。
在宋初诗坛弥漫着白体和晚唐体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诗风的背景下,西昆体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
西昆体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表现为:①由于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②西昆体诗人专事模仿而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
欧阳修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议论精警,又富有情韵。欧诗学李白的语言清新流畅,与其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梅尧臣是专力作诗的文人,朝中的重大政治事件,或以寓言的形式来抨击邪恶势力,或积极地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传统,如《小村》。梅诗写日常生活琐事,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如《食荠》《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之》等,但有些凡庸丑陋,缺乏情韵。
梅诗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如《鲁山山行》和《东溪》。他诗风的演变是以偏离唐诗丰神情韵的风格为方向的,虽然带来了词句枯涩、缺乏韵味的缺点,但推动了新诗风的形成。
苏舜钦喜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例如《庆州败》等。其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写景诗,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如《大风》《城南归值大风雪》等。短诗语为凝练,如《淮中晚泊犊头》。由于苏舜饮作诗往往是落笔疾书,所以推敲、剪裁的功夫略嫌不足,有些作品不够含蓄、不够精练。宋诗畅尽而伤直露的特点,在苏舜钦诗中己见端倪。
王安石的诗歌重视实际功用,但他也把诗歌看作是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于抒写个人的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他的诗风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可分成前后两期:早期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如《河北民》《兼并》《发廪》等。许多抒情诗,其中颇有思亲怀友的名作,如《思王逢原》《示长安君》等。咏史诗,继承了左思、杜甫以来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新颖的看法,如《贾生》。
王安石后期诗风趋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人们称王诗为“王荆公体”,主要是着眼于其晚期诗风。如《南浦》和《书湖阴先生壁》。
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吴中田妇叹》等。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例如“春哇雨过罗纨腻”,又如《百步洪》中连用七喻描摹奔水,真正做到了妙喻连生。苏诗的用典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达到了如水中着盐的妙境。例如“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苏诗中的对仗既精工又活泼流动,构思打破常规。“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即使是十分难于处理的题材,在苏轼笔下往往能化难为易,举重若轻,比如《续丽人行》。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论创作成就,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第一大家,苏诗对明代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启迪。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
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与苏轼并称“苏黄”。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
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是典型的“山谷体”风格。“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所以当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体现出归真返璞的倾向,随着诗人阅历的加深和修养的提高,已渐渐达到了“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例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平淡质朴,精光内敛,体现出黄诗的老成境界。
陈师道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因此他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陈师道诗歌主要是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创造出以“朴拙”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陈诗的长处是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例如《示三子》等。缺点是过于追求言简意赅,有时把诗句压缩过甚,以至于语意破碎。此外有一些作品质木无文而缺乏情韵。这也是刻意求新所造成的。
到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共识。黄庭坚很重视杜诗的思想意义,但他倡导学杜的重点在于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黄庭坚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有许多细致的分析,尤其倾倒于晚期杜诗的艺术境界,将其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倡导超越雕润绮丽而进入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
黄庭坚诗论“点铁成金”之说,即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