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乃人生常态——评《十一种孤独》
孤独乃人生常态
——评《十一种孤独》
编辑2001 梁瑾超
《十一种孤独》是由十一篇短篇小说集成的短篇小说集,书中作者耶茨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铺陈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努力融入集体却仍被排斥的转学生、郁郁不得志的军官、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等。虽然耶茨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但是耶茨却以一种冷峻甚至绝望的笔调在《十一种孤独》中刻画出了一个无人能逃脱的孤独世界。

《十一种孤独》所描绘的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他们生活在遥远的国度和与我们不同的时代,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就像耶茨在书中后序中所说的:“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耶茨白描般地刻画出小说里的一个个人物,真实而细腻,没有任何掩盖或修饰——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他们的故事也很平淡,没有波云诡谲的情节,也没有欧·亨利式小说那样出乎意料的结局,有的只是一个孤独的开头,一个更为孤独的结尾,仅此而已。小说中没有一个词句提及孤独,却句句都在描绘孤独,这些平淡的陈述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孤独感和平静的绝望,并且这些人物身上的特点和他们的故事如此精准又无情地击中每个读者心中的要害,这导致很多人读了一半感觉到很压抑甚至读不下去了,就像本书的译后记中说的那样:“也许人们不喜欢这般认真地揭示自己的伤疤。”然而,如果试图一直把伤疤隐藏起来,不去处理它的话,那么伤口将会化脓,进而腐烂,等你意识到的时候,或许你会变成那十一种人中的其中一个,又或许会成为第十二种孤独的人。

孤独是人生常态,可以说孤独贯穿于我们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即便是我们一直认为的无忧无虑的孩童时期也未曾幸免遇难,我想这也是作者将《南瓜灯博士》放在第一篇的原因之一,这篇小说也是令我最为触动的一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转学生文森特,文森特长时间处于孤儿状态,即使后来被领养,养父母尚且算给了他温饱,但是他长期处于独自观察世界的窘迫、自卑,从未得到的富足让他无法放下对世界的芥蒂的状态。转学之后,同学们对这个来自纽约某种没有希望的地区的男孩充满了探究与恶意,他无法融入这个班级,没有朋友,还因为一次在班级汇报上因说谎而出丑的经历而被冠以“南瓜灯博士”的外号。年轻的女老师普赖斯竭力想帮助他,改变他,然而老师的同情与怜悯却俨然将文森特推到了弱者的位置,其他学生意识到这种特殊对待只会为文森特招来更多麻烦,文森特也彻底沦为老师同情心的牺牲品,他在最后用下流的涂鸦和脏话侮辱了这个唯一愿意喜欢他,亲近他的人。就像姜思达曾在节目上说得那样:“歧视不仅仅是永远的恶语相向,歧视更在于区分你我。”说到底老师与文尼都没有做错什么,错的是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可能就是作者想表达的第一种孤独: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他的情绪和你自己的情绪,不在同一个频率。
有很多人觉得这是一本负能量之书,但我不以为然。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本书是在启示我们坦然面对孤独,而不是执着于战胜孤独。孤独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觉得,其实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名声、金钱、奢侈品、朋友或者爱情、婚姻,至少我们可以做到随遇而安,因为我们用这些东西对抗孤独,却无法获胜。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它平静地共处。孤独是人生常态,每个人都在承受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孤独,在孤独这条路上我们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