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论式的浪漫主义
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终有一死,但我希望死在你的手上。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避害”这一个观念,潜藏的也许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估。当一个让人胆怯的情境产生时,“避害”这一行为的隐含假设是:这一情境的产生是孤立的,随机的,外生性的;负面情境不含有对当前外部环境的有用信息,规避行为也不会影响周围世界的运行轨迹。因此,规避一个负面情境所产生的收益是绝对非负的。这是规避的根本逻辑。
但这是一种相当唯心且一厢情愿的世界观。它假设人对周遭环境有绝对的选择权,即一个情境的产生是人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诸多内外部因素共同交织而促成的结果。这是对人自身能动性的极大高估。更现实的假设或许是,将一个情境的产生视作外部环境发生改变一个信号,而外部环境的改变反过来促成了某一情境的产生。即环境改变为因,而情境产生为果。在这一假设下,“规避”行为的收益被大幅削弱,因为人所规避的是仅仅是表象;在肇因没有被正面回应时,表象只会一度重演。而盲目的规避可能让人完全意识不到环境的改变,而陷入与幻影鏖战的死循环。
这大概就是宿命论的根本动因:世界是唯物的,而人自身对事物运行过程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命运看起来似乎总朝着既定的轨道运行,而无视人自身的意愿。
认识到了人的渺小,或许比起与命运抗衡,不如将命运视作一种指引。当你放开与命运拉锯的攥紧的双拳,或许反而能挥起助你在命运的激流中保持平衡的桨。人的主观能动性固然有限,但这并不代表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我或许无法选择我何时会被另一个人伤害,我至少能选择伤害我的那个人。如果能选个温柔的“杀手”,或许在我失速落地的时候,他能在冰冷的地面上为我多垫一个枕头。
逃是逃不掉的。很早以前便有这样一个念头,但至今依然心存侥幸。
或许从今天开始,尝试做命运的帮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