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隐喻(2)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转喻。结构隐喻简而言之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时间是金钱,争论是战争,即用一个概念指向另一个概念,以经验为依托,以两者的共性作映射。方位隐喻更好理解,就是将空间维度与概念相结合,方位隐喻一定存在一个连贯的外部系统。最后是本体隐喻(例如人力资源、洪水猛兽),本体隐喻的基础是我们对自然物体的经验,用物体来理解物体。
明喻和隐喻:两个现成的、具体而分离的东西之间的比较是明喻,例如张三是猪,而用一个具体的东西来比喻不具体的东西是隐喻,例如生活是赌博。两个不具体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的概念联系,例如爱情是斗争和合作、道德优越是高道德欠缺是下。
十三、隐喻结构的基础
结构隐喻的基础是文化基础,与我们的具体经验密切对应。这里,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劳动是资源’。
劳动是资源基于我们对‘物质是资源’的相似感受。
物质资源是一种物质→可以较为精确地量化(资源可以量化)→每单位数量被赋予一定价值→都为了达成一个目标→随着目标的达成而逐渐耗尽(资源会被耗尽)
例如,生产流水线就为劳动是资源这个隐喻提供了基础。原材料(资源)在流水线的一端到另一端的加工过程是劳动过程,每个加工好的原材料都有一份价值,并且目的都是投入市场进行销售,随着购买者使用,原材料也会逐渐耗尽。
十四、因果关系:部分自发和部分隐喻
因果原型:比如按开关、开门等因果关系,我们根据经验进行因果关系的确认,这个原型便是细节的堆砌,例如我在重复按开关这个动作后,我会总结出状态的改变是物理(用手去按,不能心灵感应)的、电是能量来源,没有电按了开关灯也不会亮。而电路是能量传递所走的程序。当满足各种条件后,我按了开关,灯亮了,这说明逻辑是完备的,它需要触发者的动作、电路系统的完好、电灯的完好这三大要素。只有我直接操纵时,我才可以获得这些经验。罗西的实验表明,人类更趋向于根据原型和家族相似性进行分类。
因果关系原型的隐喻延伸:当原型直接操纵时,形态的变化从反面证明了“物质从物质来”这个隐喻,从...而来。
总之,因果关系的概念基于直接操纵的原型,直接产生于我们的经验。诸如物体来自物体、物质归于物体、创造是诞生都是因果关系隐喻的延伸。
十五、经验的连贯结构
我们知道隐喻概念是以一种经验来部分建构另一种经验的方式,那么,隐喻是如何被建构的?我们必须明白一种经验或一组经验由于具有结构性而变得连贯是什么意思。
经验维度:是什么让你意识到对话开始变成争论?这就涉及到连贯性的问题。作者详细列举了6个维度,阐述了对话的典型共性(详见76页)当你开始感到话题受到攻击,或是你已开始攻击了,这种攻击性会让你感到处于一个争论中。一旦对话结构呈现了战争结构的特点(围攻、追击、击败)你便会感受到争论双方与交战双方的某种感觉是类似的。在此,作者又举了十一条争论变为战争的标志要素。
重点来了,之所以对话变为争论,其内部连贯性是因为它们对应战争这一概念的要素。经验完形便是把经验整理为结构化整体的方法。
经验完形:完形这一概念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即是:“人们观察物体形状时,往往下意识地把不连贯的空缺的部分填补上,然后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形状。”当我们处于争论一方中,借助对于战争的理解,我们便依据战争完形选定要素对应,对话完形便进一步被填补(完形)。经验完形是结构的整体,作者列举了参与者、部分、阶段、线性序列、目的五个经验的基本维度。我们用知觉体验、主观能动性、愿望达成等手段对经验进行分类总结,并按照这些经验维度进行范畴化,这便是经验连贯性的运行机制。
当我在谈论时,我感到经验维度额外与战争完形相吻合,两个概念相互嵌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特别的经验,并且大脑会下意识进行分类。作者提醒我们注意,我们必须要区分建构的经验本身和用来构建经验的概念,即是多维完形。概念(对话)说明了某些自然维度(对话阶段、对话部分等),这些维度之间是如何彼此关联的。对话便是用来构建经验的概念,而自然维度是被概念建构的经验。当概念与经验吻合,我们才可以理解它、记住它。只有两个人对比如‘争论’这一事实具有相同的经验维度,才可以彼此认可。
隐喻构建与次范畴化:争论是对话是次范畴化的一个实例,争论概念是对话概念的一个子集,作者是这么定义次范畴化的:
- 相同种类的活动
- 足够相同的结构特征(另外说明的是,‘争论与战争’隶属不同的活动,更像是逻辑学的交叉关系,而重合的部分,便是隐喻要素。)
小节总结:我们已经知道,隐喻连贯性来自经验完形,这些经验完形具有从我们经验中自然显露出的维度。也有复合完形,它们部分依据其他完形被建构(多维完形),一些概念几乎完全以隐喻的方式被建构,例如:爱 这个概念。这种多维度的完形无法直接地、被清楚地界定,我们只能依靠隐喻来理解它。
十六、隐喻的连贯性
单一隐喻的内部连贯性:在这里,作者列举了‘一场争论是一次旅行’这个隐喻,并同时举出争论与旅行的概念外延,进而将这些延伸的概念互相组合起来:
- 一次旅行决定一条路线
- 一场争论决定一条路线
- 旅行的路线是一个表面
- 一场争论的路线是一个表面
他们具有系统性是由于基于和旅行相关的两个事实的隐喻蕴含。用逻辑推理的形式可以表征为:一场争论是一次旅行(大前提)→一次旅行决定一条路线(小前提,其中中项为旅行)→一个争论决定一条路线。(结论)
隐喻蕴含描述了隐喻的内部系统性,换言之,它们使得这一隐喻之下的所有例子具备连贯性(可推理)。
单一概念两个方面之间的连贯性:隐喻概念的目的性:当我们使用‘一场争论是一次旅行’时,我们想表达我们更想强调争论的目的、方向或进展。而当我想谈论争论的内容时,我们要使用‘一场争论是一件容器’,容器这一概念的内涵帮助我们建立起新的隐喻。
由于两个隐喻的目的是不同的,我们不期望这些隐喻完全重合,然而就像交集关系一样,两者因为有共同的蕴含,其交集亦可以推出混合隐喻。
例如:我们的观点在这一点上(争论是旅行)没有太多内容(争论是容器)
需注意的是,连贯性和一致性的区别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单一的隐喻不能满足超过隐喻外延之外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两个隐喻来构建更复杂的句子,例如,我们可以谈及争论的目的和争论的内容;但不能谈及争论内容的目的或争论目的的内容比如:
你空洞的论点路线(内容的目的)让我不安。
如何区别连贯性与一致性?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完全满足这两个目的(争论是旅行)这两个隐喻就是一致的,其次,如果只是部分满足这两个目的,我们会得到连贯性(蕴含的重叠),就像两个隐喻使用了不同的喻体(旅行、容器),最后可以得到同时满足这两个喻体特性的隐喻结论。
隐喻连贯性的总结:
- 隐喻蕴含在连接单一隐喻构建概念的所有实例中起着关键作用;
- 隐喻蕴含在连接单一概念的连个不同隐喻构建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 一个共享的隐喻蕴含可以建立一个交叉的隐喻对应;(两个共享的隐喻蕴含一定有可以对应的性质,例如旅行隐喻中争论涵盖的面和容器隐喻中争论所涉及的内容数量相对应,这样两个方面才具有连贯性)
- 一个概念的不同隐喻构建通过突显概念的不同方面来服务不同目的;
- 哪里有目的重叠,哪里就有隐喻重叠,并且他们之间具有连贯性,许多混合隐喻属于这种重叠;
- 完全连贯的隐喻是很少的,但是,连贯性又是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