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运动习惯如此难以养成?
我们应该为了健康去运动吗? 错。
为了减肥去运动?又错了。
依靠意志力去运动 ?——注定失败。
这些都是出自2015年 美国最佳图书奖 运动类书籍排名第一《NO SWEAT(无汗)》的金句。
行为科学专家米歇尔·塞加尔(Michelle Segar),
在她的著作《无汗》里,把二十年来对运动和动机的研究转化为一个简单的四点计划——MAPS
Meaning 意义
Awareness 意识
Permission许可
Strategy 策略

虽然,这种畅销书总改不了又臭又长的毛病,不过读完之后,的确有不少启发。
今天,我就结合这本书与个人经验,给需要运动,却一直没有运动的你,来讲讲如何培养适合自己的运动习惯。
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律且良好的运动习惯,就不需要浪费这几分钟了。
如果你正好从事运动行业,那么请耐心看完,说不定会有新的收获。
首先,我们来看WHY ?
你为什么没有养成运动习惯?
懒,没时间,没人教,没有运动细胞,拖延症等等。。
抛开事实不谈,我们先来看另一个更重要的WHY
——为什么 我需要养成运动习惯?
也就是MAPS里的Meaning,意义。
你会说,这不是废话吗?
运动能带来健康与好身材,还需要别人教吗?但臣妾就是做不到啊。
这里就涉及到书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the right why" ——正确的理由。
作者说 "为了健康去运动 "是错误的理由,别急着否认,至少对难以动起来的你而言,它不是个好的理由。
why?
当早上6点,闹钟响起,你想着”我要起床跑步,这样30年后我会保持健美的体型,而且能减少87.5%患心脏病的风险“。
这时,你会起来跑步呢?还是关掉闹钟继续做梦?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人天生就是短视的。
未来的健康太抽象、太遥远,而眼前的舒适唾手可得。
教员也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不是健康/好身材,这些理由不好,而是它们太远。
我们需要有更多立即可见的理由,使我们当下就能受益,这样才有动力从温暖的被子里爬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运动,对于当下,此刻,能带来什么好处?

例如:
运动能让我精神焕发,充满活力,接下来一天的工作/学习状态更好。
运动让我感到充实,身心都得到滋养。
让我的大脑安静下来,缓解压力,等等等等。
简单说来,想要在短期内起步,我们得试着短视一点,忘掉长远的利益、规划。
那些是之后的事情。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能让我们动起来,那就是——乐趣。
为什么小朋友在沙坑里挖洞能挖一下午?
为什么中学生逃课也要去打球?
为什么女团舞那么多人跳?
因为他们在这些运动里感受到乐趣、活力、兴奋,以及社交、满足、自尊等等。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找到它,你就更容易动起来。
你喜欢的是什么呢?
也许你已经了解了运动的意义,但隐约觉得还是有一些什么东西在阻碍自己,那么我们就得继续挖深一点,来到了Awareness,意识,或者说觉察。
举个例子,
提起800米考试,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提起加强免疫力/预防疾病,你又有什么感觉?
再想想运动,此刻你心里又是什么感觉?给自己5秒钟,闭着眼睛好好感受一下。
人,是感性动物。每一个词汇,都会给我们带来某些特定感受。
这种正面或负面的情感,也就是所谓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也许你刚刚想起了中学时每天清早睡眼惺忪地被要求跑操。。
上体育课被老师和同学嘲笑。
某次跑步时不小心崴到脚,那撕心裂肺的疼痛。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体质、经历、个性不同,导致运动对我们造成不同的体验与情感。
也许明知道运动的各种好处。但内心对它多少还抱有担忧、恐惧、甚至愤恨。
如果运动总是勾起不愉快的回忆,你就把它放进了一个消极的框框里,
那当然不会有动力,甚至会回避。
了解了这点,我们就可以学着转换框架,把消极转为积极。
试着放开过去那些不愉快的回忆,
今天的你,没人逼着你跑步,没有什么身体素质需要你达标,也不会因为你的体育成绩给你加减分。
今天的你,完全是因为运动能让你感觉更好、更有活力,而主动去做。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主动。
相比于我们学生时代体育作为一种硬性的任务。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友国,他们的运动是什么情况?
从各种动漫里,可以窥见一斑。
足球小将、网球王子、灌篮高手,到如今的排球少年、强风吹拂。。。。

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再对比我们的中考体育?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即使他擅长的事情,如果被迫去做,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反观邻国,从幼稚园开始,不论动漫、社团活动,乃至整个体育产业,都是一片生机勃勃。
这是被动与主动的区别。
当我们想要开始运动,不妨利用框架效应,多想想运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是我,想要拉伸带来的放松;
是我,想要跑步带来的愉悦;
是我,想要力量训练带来的畅快。
当运动成为享受,谁都会欣然接受吧。
解决了心理及主动性问题,接下来就到了实操阶段。
如何开始?
我们的生活实际上是个动态系统,不是安排好运动计划,就能照常进行,不可避免地总会出现意外挑战。

如临时开会/加班;
准备去健身房了,朋友约看电影;
以及感冒/生理期。。。
书中作者用了50页讲了一个词—— Permission 许可。
如果你不属于低自尊人群,完全没必要浪费时间读它。
无非是优先考虑自己,当运动与其他方面起冲突时,考虑哪个对自己更重要。
当然,也不排除确实有部分朋友,面对工作、社交与运动的矛盾时,会首先牺牲运动。
这时你得判断,到底是其他事真的更重要,还是你把它当作一个完美的逃避借口。
假如你996,已经够累了,回家只想葛优瘫,哪还有精力运动 ?
你当然知道,运动有很多好处,但是运动过程中的肌肉酸痛、疲劳,拉伸时的痛苦,结束后的疲惫,这些能假装不存在吗?
这里得MAPS的最后一点——Strategy 策略。
在你心里,运动是否意味着得换上装备,出门跑个10公里;
去健身房撸铁45分钟;
去瑜伽馆上一节课。
这些当然属于运动,但它们有个共同特点——时间成本太高。
看起来一个小时的运动,实际加上前后准备工作及交通时间,至少得2,3个小时。
对于上班族而言,的确不太友好。
一件事的潜在成本越高,越难以启动。
与其思考如何在拥挤的日程表中安排定期体育活动,不如考虑运动的多种方式,这会更容易 。
研究表明,少量多次的运动和短时大量运动同样有效。
一天练3次,每次10-15分钟,和一次50分钟的整体效果差不多。
不是非要 剧烈运动,到大汗淋漓,或呼吸困难才算运动,
对普通人而言,散步,园艺,甚至做家务,都算运动。
作者以她自己举例,上班没时间锻炼,就把车停在几个街区以外,然后步行过去。
既找了便宜的停车场,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
我自己也是,天冷了,懒得铺瑜伽垫。
随便找个地方做几个俯卧撑,原地高抬腿跑几步,洗碗时蹲低点扎个马步之类,难道不算运动吗?
每个人只要愿意,总能发现生活中的运动机会。
也许还是会有人担心,总这么零敲碎打,真的能养成运动习惯吗?
这样练,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目标:——瘦身,增肌,跑全马等等。
这里不得不引出整本书中,对我最有启发的一点:Begin with the End 以终为始。
为什么许多普通人,胖了就减肥,瘦了又吃胖,身体像气球一样,忽大忽小?
为什么许多运动员,一旦停赛,或者退役,身材就会走样?
如果我们把运动当作一个达到短期目标的手段,如:减重20斤、比赛拿到好成绩等等,
一旦达到目标,就意味着失去动力,于是停止运动。
但如果把运动看作保持健康的习惯,一项终生活动,那除非到了最后一天,否则我们永远不会失去动力。
从小处入手,一旦我们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及好处,也就进入良性循环。
之后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想跑步就跑步,想打球就打球,想练瑜伽就练瑜伽,那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整本书到这里就介绍完了,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Why ,为什么要运动,
确定了运动对自己的意义,才会有动力。
接着意识到what,什么在阻碍自己运动,理清障碍。
然后就得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策略,确定时间when,地点where,运动方式what,
确定了这些,也就知道了how,如何养成运动习惯。
大家可以结合书中的MAPS,和5W1H,思考一下,
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合自己的运动习惯。
ps:NO SWEAT 除了不流汗以外,在习语里也表示:没问题,小意思之类。
希望看完以后,运动对你来说,就是个小问题

-
一丢咖拉cc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05 06: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