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侯孝贤
天才小范 雙重房間 2018-06-26 23:51:36
△
2018.6.26 No.5 #台湾电影
山间隧道里的火车在忽明忽暗中前行,夏日清澈的绿随着风不断在眼前延展开来。提到侯孝贤每次都会想起《恋恋风尘》这个开场的空镜头,它似乎能缓缓地带我们驶入记忆中的时光。
我在高中时代沉迷是枝裕和,在看他的访谈时了解到影响他最深的导演并非人们猜测的小津安二郎而是另一个岛屿上的侯孝贤,这便成了我开始看侯导以及台湾新电影的契机。
《恋恋风尘》是我看的第一部侯导的电影。“淡”应该是这部电影的关键字。镜头语言是平淡克制的,大量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和大景深画面将节奏放缓,像是远远驻足的人在观察或眺望但不参与其中,只跟随时间静静地淌。故事框架源自编剧吴念真的真实初恋经历,在抛弃戏剧化而还原现实后,也是云淡风轻的——青梅竹马的恋人离开乡下到都市打拼,在一起时相互关照,没有轰轰烈烈和波澜起伏,只有些生活上鸡毛蒜皮的轻描淡写。甚至到最后寄出的信件印上“查无此人”被退回,这场青春的爱恋化为了风中尘埃,哽咽过后的哀伤也是浅淡的隐忍的。
也许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悲伤中还藏着些温柔,那么这位“有如父亲般存在”的侯孝贤的电影里只有无尽悲凉。这种悲凉是根深蒂固的融在血液里的,关系于整片乡土的情怀,整段青春岁月的追忆。
就如侯孝贤自己所说“我的电影你看完后一直过来,结局不是悲伤,而是一种人世的苍凉,苍凉其实是你对人世的一种看法。”
如果说前期以《恋恋风尘》为代表的作品更具有自传性质和关注自身的成长经历的话,那么他的后期作品因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持续火热展开和八七年的宣言发表,「电影可以是一种有意识的创作活动,电影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电影甚至可以是带着反省和历史感的民族文化活动」,则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对台湾本土的历史和民族的成长上。《悲情城市》作为巅峰之作出现,用他一贯的风格美学去讲述沉重往事,对二二八历史事件进行追问。作为一部以政治事件做背景的电影,导演却依旧用极其克制的镜头去旁观一个家族的兴衰沉浮和一个时代的伤痛。刻意留白和故事的非连贯性削弱了故事的冲突,仿佛意味着即使时代如何动荡,普通人的生活仍然只是压抑着吞咽苦难,被迫接受命运的逆转。所有冲突最终都会被深蓝的大海淹没替代。在一个悲情城市中单薄的人是毫无选择的,就像电影里梁朝伟演的聋哑人的世界,一切波涛汹涌只有沉默回应。
侯孝贤的另一迷弟贾樟柯这样讲过:“在中国人的世界里,只有侯孝贤能这样准确地拍出我们的前世今生。”所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