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辅导孩子二十四节气
“我家这边又下雪了,你那边应该也开始降温了吧?”
朋友一早发来和小孩踏雪玩耍的视频,看着他们手抓着雪在雪地上你追赶嘻嘻哈哈的身影,南方人真的表示很是羡慕啊!后下意识打开桌面天气,才知今日已是“大雪”。

白雪纷纷何所似?为若柳絮因风起。大雪已至,天气越来越冷,北方开始大幅度降温,江南地区气温也持续下降,冬意渐浓。
许是朋友玩雪的视频着实有趣,倒也引起坐在身旁细吞慢嚼的孩子的兴致,孩子歪着脑袋望着手机问道:“妈妈,大雪是要过节吗?那我们也可以玩雪吗?”
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发问,我竟有些发愣,不知怎样的答复才算是好的回应,连忙打开网页输入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搜索起来,希望能找到一些比较讲解视频能为我和孩子解惑。
好些个视频讲解都极为细致,但我和孩子还是更为喜欢从“三伏天”入讲的视频。从大家已有的生活常识导入知识性内容,这样的讲解方式似乎更容易让人理解些。


说二十四节气,可能有部分人也会如我这般算不上太熟悉。但如果借以“三伏天”来谈,想必还是耳熟能详的。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传统历书记载:“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这两种情况: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
而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于汉代用来指导农事。上文谈到的“小暑”与“处暑”便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大雪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节气。雾凇挂满枝,那片片雪花飘的美景十分令人期待,身处南方的小伙伴对此番美景更是心生向往。北方朋友为了满足南方小伙伴,可谓层出不穷啊!有的会选择文雅一些的方式,比如在雪上写南方朋友的名字,再直接一点就是打微信视频一起云堆雪人,有的可能就会出奇一些,整个快递寄雪。站在雪中,伸出手接住那片注定会飞到自己手上的雪花,细细观赏,静静感受书中字里行间的雪中情怀,是南方人一致的追求。

大雪已至,新年也不远了,你家那边是否也下起了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