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随感 -- 家庭篇
这周不用居家办公,除了偶尔看下工作邮件被同事卷到起了鸡皮疙瘩赶紧退掉outlook以外,沈阳的冬日和大把的阳光,好像总也挥霍不完。
我妈说人的习惯是强大而可怕的。确实,我一个从小在东北冬天毛衣噼里啪啦静电里面淡定有节奏地狂抓干燥的脚脖子连雪花膏都不需要的人,在新加坡这个潮湿到不敢用木筷子怕长毛的地方生活了六年以后,回到沈阳觉得呼吸道干燥的要命,大半夜睡不着觉。
不知道是小时候活的太过粗糙还是现在自我意识飞涨,总之我是有点变化。
前几天和小时候的玩伴见面,小学的时候放暑假每天都一起蹲在酸菜缸前的下水井盖一起玩儿。后来她初中时候去了新西兰,那之后的接触就越来越少。
意外地发现好久好久不见,心路历程竟然殊途同归到差不多的频道。
我们聊在国外的归属感,聊工作里躺平的负罪感,聊身边随时可以领证但我偏要继续谈恋爱的男朋友,聊家里每况愈下的老人,和渐渐抑郁的护理老人的下一代。
我说,我每次回来都能发现家里的好多问题,但是都无从解决,我很懊恼。
她说她也是这样,顺便给我分享了一篇心理学公众号上的文章,大意是告诉归乡的子女不要总是试图“治愈”父母。你认为好的不一定适合人家,不要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改变上一代甚至上两代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你买的好衣服人家总是不穿,总是穿那两件起球的晴纶毛衣。为什么家里人买了那么多吃的喝的,爸妈连封都没拆就房子柜子里留着过期。
我们其实和当年逼我们学钢琴的父母没什么差别。
出国的子女的心态或是自愿或是被迫被环境改变得更加开放了,而父母常常心态上还有一道高高的围墙,从生活上经历上或者长辈的立场上都没想过接受晚辈的试图改变。
反而是小哥最近成果显著。
他一直不太和父母进行沟通,尤其觉得他爸太固执。他羡慕我有个开明的父母,可以每周给他们讲单位卷王的故事,为什么要做数字货币,为什么恨透银行。
小哥一直以来只希望父母过得好,从没想过让父母理解自己。
我和小哥说,父母不理解你也和你不主动给他们分享有关,你越不和他们讲你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他们越不了解你的心路历程。你为什么做出了这个选择,为什么离开北京为什么想要跳槽,没有规律的交流,他们在听说你的决定的一刻一定是不解的反对的。你得先分享,爸妈才可能和你同频。
小哥深以为意,这次回家每天讲的口干舌燥,发现父母竟然听得饶有兴致。
虽然我这边一地鸡毛,请保姆小时工,断舍离,试图“治愈”家人防御性的战争中我从来没有胜利可言,但看到小哥取得的进展我还是深表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