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想,关于“三不朽”之“立功”
1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此即古人所说的“三不朽”。 想:可以从“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评价人。 例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这是从“立德”的角度评价:管仲小器。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这是从“立功”的角度评价:管仲有大功——不仅于当时,并且于后人。 2 关于“立功”,本文想多说一些。 耶稣说:“好树结好果,坏树结坏果;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就是从“立功”来评价人。 但是,功过有远近之分:对当时人是“功”的,对后代人可能是“过”;对当时人是“过”的,对后代人可能是“功”。 例如,秦始皇用杀戮的方法统一六国,对他同时代的人而言是“过”,对今天的人来说才是“功”。 最近看电视剧《唐朝诡事录》(推荐,很好看),有一个“众生堂案”。 孟东老是一个医生。他杀害无辜的人们,来研究治疗头疾的方法。他认为自己有功于后人,后人会因此忘记他做的恶——他会以“神医”之名流芳百世。 这个和秦始皇的“功”,似乎是一样的。 中国古人,据说除了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也被认为是“三不朽”。 王阳明和曾国藩的“功”,是什么呢? 王阳明平定了宁王叛乱,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这是他们对当时人(尤其对当时官方)的“功”。但是,这个“功”对今天的我们几乎没有影响(既说不上“功”,也说不上“过”)。 原子弹在广岛、长崎爆炸,既促进了战争的结束,又杀死了众多的平民。 发明原子弹的科学家,他们的功过要怎么算? 有人把清朝晚期的腐败、落后,归因于孔子、朱子。你觉得有道理吗? 穆罕默德,是否要对今天的伊斯兰恐怖主义负责呢?或者,他要负几分的责呢? 所以,是功是过,难有定说。 我觉得:最好是既对当时的人有功,又对后代的人有功;如果不能兼顾,那么当时人、身边人的评价更重要。先近后远。 一个人死时,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与之有交往的人们,认为他有功,才是有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要孔子、穆罕默德……,为后代人的罪过负责,太难为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