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论与城市问题
第一章 社会理论、资本主义与城市问题
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都似乎同意: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问题应该被纳入整个社会运行的更广泛的分析范畴之中。
他们在讨论城市时,有两种语境。首先,都把城市视为西欧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这一历史语境下重要的分析对象。二是考察城市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进程的次级影响。
本章旨在回顾韦伯、涂尔干、马克思与恩格斯时如何得出如下结论的:当时的资本主义城市无法成为一个具有理论意义的分析对象。
【马克思与恩格斯:城镇、乡村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两个基本原则。辩证法和唯物主义
厘清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不同现象的差别及其背后的本质差别,对于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城市现象的分析非常关键。他们两位都认为,正是城乡的分化塑造了人类社会从古代迈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进程。
人类社会的历史一直到中世纪都是乡村的历史。后来发展为城乡的对立;现代历史是乡村的城市化,而古代是城市的乡村化
在封建时代,城市与乡村的分化第一次显现出一种本质的矛盾,这种矛盾最终引发了对封建主义自身的超越。
如果说古老的城镇代表了一种封闭的体系,那么这些新兴的工业城镇则代表了一种与之相反的生产模式。封建时代的等级关系和中世纪城镇的共同规范,已经完全被以货币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联系所取代。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当然不会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而且会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极点。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差异的意义也在变化。资本主义一旦建立,就会渗透到社会生产之中,农业最终会像制造业一样被资本主义社会关系重塑。
随着城市和乡村的工人逐渐被卷入资本的联系之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就跨越了城乡的边界。
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却期待着城市无产阶级去领导社会主义斗争。
1.把城市当作缩影
关注点是资本主义发展进程。需要对城市无产者的贫穷与肮脏负责的,并不是城市,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随着研究的继续,恩格斯对城市问题的看法转变为对资本主义的坚决批判。
2.把城市视为社会主义变革的必要条件
这是因为在城市中,资本主义所创造出的革命阶级最充分的形成了“阶级的完善”。正是因为大城市的资本主义发展得最充分,那里反抗资本家的斗争条件也就最成熟。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并不能发展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城市理论。
【马克斯·韦伯:城市与理性发展】
韦伯的方法和马克思截然不同。
韦伯社会学事业的核心,就是如何把主观动机和客观行为联系起来。
一个充分的社会学解释,必须既能理解行动的意义,还能论证这一行动在特定情境之中发生的可能性。
将社会现象分类——理想类型,对一种理想类型唯一的检验方法,就是评估其逻辑一致性。
韦伯方法的重要意义恰恰在于它意识到了社会学解释的局部性,并考虑到了理论的多元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塑造。
韦伯从一开始就反对齐美尔和其他思想家的观点,他们认为空间的大小是构成城市这一概念的基础,而泊位则提出经济与政治组织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他用市场体系的建立来定义城市,城市就是居住者主要以商贸而非农业为生的居住地点,城市是一个市场。在政治方面,他提出部分的自治权是一个关键的判断标准。
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构建了城市理想类型:一个居住地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共同体,必须要在整个居住地发展出卓越的商贸关系,并要具备以下特征:1、一个防御工事 2、一个市场 3、一个自己的法院和至少部分的法律自治权 4、一种相互联合的形式 5、至少部分独立自治的、由行政机构运营的、公民参与的选举
但这种理想类型只能用来分析特定历史的城市。韦伯关注的基本问题:寻找中世纪欧洲城市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说明为什么古代城市和中世纪其他地方的城市无法创造出这些条件。
本质上,韦伯的研究展示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封建制度,并为后来理性的发展——资本主义法治社会秩序——铺平了道路。
他自始至终都不是想要发展出一套城市理论,而是想阐发对于现代资本主义根源的历史性理解。
韦伯注意到类似的情况只出现在西方国家。只有中世纪的西方城市成为人类联合的基础,第一次作为独立的个体联合在一起。
韦伯认为,能解释这一区别的最主要因素是基督教,它解除了氏族联系,而其它宗教则强化了氏族与部落结构。还有一点很重要,西方并没有中国那样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这意味着城市在发展为个体联合体的道路上没有宗教和政治的阻碍。
与马克思一样,韦伯看到了中世纪城市对于破坏封建制度的重要作用,并把它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条件。这一重要意义既是经济的,又是政治的。
与经济事务中日益发展的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同样重要的,是新型法律与政治形态的出现。(韦伯展示了理性的法律是如何由一个客观中立的阶层来起草和实施的。)
城市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人们联合的基础与社会转型的先锋。13世纪以前城市附属于封建领主,而16世纪的城市则从属于新型民族国家绝对的君主制,韦伯关注的是夹在两个时期之间的短暂而关键的城市自治时期。
韦伯对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城市毫无兴趣,也无法发展出一套城市理论。
【涂尔干:城市、劳动分工与团结的道德基础】
涂尔干的方法和马克思,韦伯直接对立。涂尔干反对马克思主义对本质的理论化,认为通过对表象的纯粹观察,就可以直接探明本质。和韦伯一样,涂尔干认为事实就存在于观察之中,但与韦伯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没有必要对事实的各个方面进行抽象概括,同时又认为社会学具有洞察社会现象的本质能力。
涂尔干坚持经验主义,把观察作为知识的基础,拒绝对知识进行任何先验的理论化和概念化。
实证主义,但是反对实证主义的价值无涉和科学的道德中立。
共变法
涂尔干的方法本质上是矛盾的。这种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难,在涂尔干的方法中是无解的,而且正如我们将在第二章看到的,这种两难在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中再次出现。
在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社会团结之后,涂尔干考察了劳动分工的增长原因,它导致了两者之间的转型。正是在这一点上,城市的分析变得重要的。
两个因素会导致社会分工的增加: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分工的关键原因是道德密度的增加。
社会道德密度增加通过城市化表现出来。
道德密度的增加并不能保证分工的增加,是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此外还需要削弱集体意识的道德权重。在这里城市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城市发展主要通过移民,吸引了来自周围地区的新居民,他们对传统信仰和价值观的依赖被削弱。
城市打破了传统的控制,集体性不可能对已经实现城市化的各个行动领域强加单一的道德行为准则,城市带来的必要的匿名性使该个体享受自由,小的道德共同体可能在城市的不同部分发展,但他们对个体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城市扩大其对周围乡村的影响,从而使整个社会“城市化”。
虽然城市是进步和个体自由的推动力,也可能与现代社会的病态方面相关联。
带来集体道德的解体,分工尚未充分制度化,社会本身的道德凝聚力就会受到威胁。现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在城市中变得最明显。补救措施: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现代形式的职业工会制度。这一论点和我们对城市问题的思考密切相关。
就像马克思和韦伯否认现代城市的理论意义一样(对马克思来说,现代城市不在展现基本的阶级关系,对韦伯来说它也不再是人类联合基础),涂尔干也认为城市与整个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已不在有意义。如今,社会本身可以比作一个巨大的城市,地方主义已被职业分工的发展所削弱。
涂尔干用两种方式探讨了城市问题。首先,城市是特定社会力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它创造了一种刺激分工的社会聚集,同时通过打破传统道德束缚来促进这种力量的发展;第二,他看到了这些力量在现代城市中异常发展的表现,病态和混乱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失序状态。
三者的一致性,都认为中世纪城市具有历史意义,而现代城市知识社会整体发展的一个最明显表现。

【齐美尔】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大城市中的精神生活 货币
厌世:冷漠与疏远
1.生理源泉‘
2.货币经济
文化悲剧

古典社会学的城市理论
1.社会学诞生前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城邦政治制度调查分析
原始社会末期 选贤禅让制政体(中西方都有过)
梭伦改革:世袭王政结束,保存了大量的自由民小农、手工业者和自由的城市贫民。民主政体是 照顾到相互妥协的奴隶主自由民各阶层利益的政体形式。
2.古典社会学时期
马克思的城市思想: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


政府调控的影响:住宅短缺由于商业地产的空间挤压,城市的管理者-经理人(上海,北京的住宅问题)
改革早期,农村比城市更幸福;但目前的数据显示,城市比农村幸福。
【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
1887《社区与社会》
社区:礼俗社会
社会:法理社会
【涂尔干】的社会团结

【韦伯】的理想类型
历史社会学角度,研究古代和中世纪的城市,《城市》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个巨大的居住密集的聚落。
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将城市定义为“要塞和市场的融合”。

西方古代城市:国家的一个部分,没有市场,没有自治
城市共同体,五个特征:防卫力量,市场,自治权力(自己的法庭和法律),社团特征(行业协会,工商联盟,社会组织),自律性与自主性
中西方比较:

中国:无讼,乡绅治理,法律体系不完善,没有共同体


小农经济-南方对灌溉系统更依赖—集体主义精神更强

【门阀城市】

中世纪的沿海门阀城市:威尼斯,佛罗伦萨
【城市的类型】

【齐美尔】

第二章 作为生态共同体的城市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07 04: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