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自传》(读后感1)
令人钦佩的谦逊
作为屈指可数,两度获得诺奖的女性,居里夫人的谦逊在自传开始,就那么真诚地平铺在读者的面前:“我的美国朋友们要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来。一开始,我觉得这一建议对我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但我最后还是被友人们说服了,凑凑合合地写了这个简略的生平传记。”如果不是友人们的极力说服,估计居里夫人是不会把时间用来写传记的,她的时间应该是都给了自己心爱的科学研究;被说服大概是难以推脱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友人们的善意和盛情;还特别强调是“凑凑合合地写”,并且所写只是简略的生平传记。这些文字让读者看到一个不愿意辜负友人,但更愿意专注自己所爱的居里夫人,虽说“难以接受”,最后也还是接受并写了,其文亲切平易。
“我不可能在这本简略的传记里写出我一生中全部的感受,也无法详述我经历过的所有事情。时过境迁,许多当时的感受已经记忆模糊,时间愈久,就愈加模糊不清,竟至有时还以为有些事情与己无关。还有一些事情似乎应该是与我有关的,但一提笔想写下来时,却又好像是别人所经历的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科学家的严谨,明确说明了记忆中不明确的事情,这种对时间和记忆的感觉可能是很多人都有的,但未必能明确表达。以她这样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成就和身份,她完全不用写得这么小心、这么拘泥,但她坦诚到小心翼翼地解释自己的记忆,她完全可以不这样写,读者也不会质疑什么,可她谦逊谨慎。
真正内心饱满充实的人,才能撑起令人钦佩的谦逊,居里夫人的伟大有历史为证。
质朴的文字
居里夫人在前两章里,用质朴的文字对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成长和婚后生活做了平实的说明,虽简约,但很多细节令人深思。
人生需要主线:“无疑,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主要的思想和某些深刻的感受在影响和支配着他,使其生活沿着一条主线往前走。”是不是没有找到这条主线的人生,是未经思考的人生,或没有找到意义的一生?
从教父母的优秀:“这些学生至今仍对我的父母亲爱戴而感激,怀念着自己的恩师。……我的父母尽管居住在城市,在学校任教,但他们与身在农村的亲戚们保持着往来。”居里夫人对农村和自然的热爱,得益于父母的教养方式。
难得的好母亲:“我母亲为人高尚,温柔敦厚,心慈面善,而且她知识渊博,心胸坦荡,严于律己,她宽容大度,温和善良,在家中很有威望,大家都信服她。”好的母爱是孩子成长的定海神针,重视教育的父母更是孩子有所成就的基石,居里夫人兄妹三人皆学有所成,有教师,有医生,有科学家,是父母重视教育的结果。
文学滋养与求知心切:“我从少年时起就喜爱诗歌,并且能够背诵波兰伟大诗人们的大段诗篇,期中最为欣赏的是密兹凯维支、克拉辛斯基和斯洛瓦茨基。当我日后开始学习外国文学时,这种爱好就日益增强。我很早就在学习法语、德育和俄语,能够阅读这些语言的外文书籍,后来,我感到英语很有用,就又开始学习英语。”居里夫人对语言和文学的敏感,不亚于她对科学的偏爱,自学精神也是非凡人能比的感觉,用现在话说:有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亲近大自然:“假期是我最快活的日子。我们住到乡下亲朋好友家中,躲过了警探的监视,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我们在林中奔跑喊叫,又是还在大片的田地里劳作,真是心花怒放,好不自在呀。……我对山峦的最初印象极好,因为我小时候生活在平原地区。非常喜欢在喀尔巴阡山小村里的生活。放眼望去,山峦起伏,山峰突兀;低头俯视,山谷深邃逶迤……” 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抚慰,一直都在。
为父分忧:“休息之后,我又回到华沙,回到父亲的身边,希望去一所中学任教。但家境不佳,我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决定。我父亲已年迈,心力交瘁,需要休息,而他的收入却很微薄。因此,我决定找一份待遇好的工作以尽孝心。十七岁的我便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离开了家,去外地独自生活了。”这是居里夫人去法国留学前,努力替父分忧的样子。她母亲因长女十几岁时病故,悲伤难耐,四十多岁就病逝了,随后家庭经济情况不允许家里孩子同时接受高等教育,她和姐姐是先后到巴黎留学的。
发现学习兴趣:“我对文学和社会学很感兴趣,但在自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真正喜欢的还是数学和物理,因此就一点一点地朝这个方向去发展,最后便做出了决定,要学好数学和物理,暗下决心日后赴巴黎去求学,并为此而认真地做了学习上的准备。”伟人跟凡人的不同之一大概是:早早地知道自己的使命,并自律地为之奋斗。
不怕困难:“在自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有一些困难是自己未曾料想到的。我在中学所学的东西很不完整,与法国的中学相比差距很大。为了缩小差距,我便选择一些书籍来自修。这种方法虽不很理想,却不无成效。除了学到了一些对以后有所裨益的知识外,我还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果然,了不起的人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自律、勤奋和善思成就的。
接触实验室:“最令我兴奋的是,我生平头一次可以走进一间实验室去做实验:这是市政府所属的一个小实验室,我的一位堂哥是该实验室的主任。除了晚上和星期天,我每天都可以进实验室去做一会儿实验,而且通常都是我独自一人在做。”家族的力量和个人的热爱,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真的都挺重要。
人人受教育,社会才好:“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美好的社会的。为了达到这一美好的目的,每个人都必须完善自己,并共同分担社会责任,尽其全力地投入本职工作中去,并最有效地去帮助别人,这样一来,我们的社会必将走向进步,走向美好。”直到今天,居里夫人的思考仍能启发个体,如何对社会有所贡献:尽职尽力、善待他人、共同向好。
留学时的艰辛:“我住在顶层阁楼里,冬天非常冷,取暖炉又小,屋子里怎么也烧不暖和,而且还经常缺煤,所以屋子里脸盆中的水夜晚常常结冰。为了暖和一些,我把所有的衣服全压在被子上。”现在很多人可能都无法想象那种艰苦了,我们很多人在冬天的温暖中,做着散漫的事情,或许还认为不够幸福;人和生命真的很奇异。
回味学习生活:“在别人看来,我过的日子未免过于艰苦,但我却自得其乐,每天都心情愉快地埋头于学习之中。这段生活经历也让我充分体会了自由与独立精神的弥足珍贵。在偌大的一个巴黎,我默默无闻,无人知晓,独自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间。尽管孑然一身,单寒羁旅,无依无靠,但我并不沮丧小陈,并不觉得凄凄惨惨戚戚。当然,有时候,孤独质感会突然涌上心头,好在我的情绪通常十分评价,精神上十分满足,所以孤独情绪转瞬即逝。”
可以说,在遇到皮埃尔·居里之前,她已拥有强大自信和独立精神,为她的婚姻生活和科学实验奠定了基石,使她既能成就他们共同的事业,也能在皮埃尔意外离世后,独自完成自己的科学使命。
亲近自然
居里夫人从童年建立起的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同皮埃尔对大自然的喜爱,交相辉映,既丰富了她婚后的生活,也影响着她培养孩子的教育理念。
“在实验室工作之余,我们主要的消遣方式就是散步和骑自行车去郊外野游。皮埃尔对户外活动非常喜欢,对于森林里的动植物有着极大的兴趣。他的双脚踏遍了巴黎附近的一座座森林。我一向也喜欢农村,所以经常夫妻双双饶有兴趣地骑车郊游。这种郊游对我对他都有很大的好处,使我们的大脑在紧张的教学科研之后得以充分地放松,紧张的心情得以缓解。郊游归来,往往还会带回几束香气扑鼻的鲜花野草。有时候,游兴高涨,竟忘了时间,直到深夜方归。”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两人世界,比起以社交活动度过闲暇时光的方式,更有价值,也更节省时间。
在谈到孩子教育时,居里夫人的看法是:“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顺应其身心的健康发育、成长的需要。另外,还应该让孩子们更多地学习文艺知识。可是,在大多数学校里,过多的时间用在了读写和练习上,家庭作业也不少,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而且,这些学校设置的大部分理科课程与实践相脱节。”于是,居里夫人和大学圈中的一些朋友,组织了一个互助合作小组,共同负责对大家子女的教育,每人个负责一门指定的课程,他们的教学实践后来被证明很有成效,孩子们都能在高年级顺利融入正常的学校教学。这种顺应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既融入了童年需要有身处大自然的欢愉,也要有多种审美活动带来的愉悦,如对诗歌、小说等文艺作品的阅读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直到今天,依然是充满魅力的教育理念。
除教育理念要符合孩子健康成长外,居里夫人对家人关系的理解也非常智慧,这种智慧减少了不良家庭关系可能带来的时间和精力损耗。
“当然,我的大部分时间仍然是用于科学研究,只是兼顾着对她俩的照顾而已。有些人,尤其是女人,往往会问我是怎么把这两者处理得如此好的。确实,这并非容易做到的事,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并且还要做出一定的牺牲。我与两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一直感情甚好,相处甚佳。家庭生活中,重要的是相互体谅,彼此尊重,否则彼此之间是不可能感到愉快,自己也不可能经济充沛的。我们母女之间从来不说一句伤人的话,从来不做一件自私自利的事。”困难时候的坚忍不拔对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居里夫人做到了,而她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牺牲,大概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家庭生活里透着理解尊重和宽容谅解,而这些对个人品质修养都要求极高,她们母女做到了,因为她们“从来不说一句伤人的话,从来不做一件自私自利的事。”
居里夫人身上有太多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不仅局限于对学业的执着和对科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