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音乐产业做好,做得更绿色,北欧又给我们带了一个好头

提起北欧,很多人都钦羡,他们在公民教育与福利上所做的标榜。并且多年来,他们一直蝉联“世界最幸福国家”的榜首。现在他们还在可持续发展上占据着领先地位,悄然地将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环境的珍视延伸到了音乐产业。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我们常常忘记它也会给我们的环境留下印记,而时尚、科技或能源行业并非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罪魁祸首。除了流媒体音乐带来的大量排放外,大型巡演和户外音乐节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压力。

在一个环境已成为不可否认的社会政治问题的时代,应对气候变化的课题也开始成为了一些音乐企业、音乐人、音乐产业人士,作为负责任实体考虑的一个领域。

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音乐产能与产值都受到影响的前提下,如何使音乐创作、表演和音乐产品消费更加可持续?将会成为我们未来面临的严峻挑战。
值此背景之下,北欧四国(丹麦,瑞典,挪威,芬兰)驻上海总领事馆携手丹麦音乐机构 NordicLA,邀请北欧和中国音乐产业人士相聚云端。从北欧和中国音乐人的角度,探讨音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音乐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借鉴与范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R4y1f7sp?t=187.1
作为“Rethink Event”的首席执行官和创始人,苏菲具有非常丰富的活动策划经验。2019年,她的团队在丹麦奥胡斯的 NorthSide 音乐节上,还曾因在可持续发展和废物管理方面的工作而获得丹麦音乐奖。


在苏菲看来,考虑音乐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很有必要,尤其应使音乐产业从细节上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行融合。比如,在举办大型活动时,应当善于运用活动的影响力去启发人们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丹麦奥胡斯的 NorthSide 音乐节上,苏菲倡导人们使用直饮水替代瓶装水,此外,将活动产生的87%的垃圾进行分类,对其中26种进行再次利用。还将肉类食物从菜单中剔除,并且只选用本地供应的食材。


几乎北欧所有大型音乐节,都在努力践行与鼓励所有参与者,一起来呈现一个对环境友好的音乐盛会。丹麦的 Roskilde、瑞典的 Way Out West、芬兰的 Flow 以及挪威的 Øya 等音乐节都在如何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做出了表率。

他们在音乐节期间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食物供给、水资源节约和垃圾分类上做出了很棒的借鉴。Roskilde 在音乐节场地附近开通了火车站,大力鼓励参与音乐节的乐迷使用环保交通工具。


Flow 音乐节场地所需能源均为绿色能源,且仅提供素食来倡导节能减排。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音乐节几乎将全部或是大部分收入捐献给了环保机构。



在北欧,大型音乐节与可持续之间已经实现了强捆绑。现在小型展演场地和录音室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之中,它们将在能源的消耗以及垃圾分类等方面,做出一些更绿色更环保的努力,政策与法律也开始向这方面倾斜。
作为目前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流媒体播放器Spotify(瑞典)也积极参与到了可持续发展之中,他们有效实践了共享经济,对大众生活娱乐提供的极大便利;同时也极力减少能源消耗。Spotify 还以身作则,将在2030年之前实现净零能耗。


在对谈中作为 Spotify 可持续发展事业主管汉娜提到,除了跟科技公司合作研发低能耗的硬件设备之外,他们还在内容上大力地推广一些科学、环保播客,希望用户能够收听到这些呼吁大家积极响应到环境保护的优质内容。
作为音乐人,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乐队,他们需要现场表演来曝光,因为与观众互动是唯一能够获得真正利润和建立声誉的途径。艺术家和唱片公司从在线流媒体获得的利润被压缩,而伴随CD消费的减少,现场似乎是唯一有利可图的选择。
但当激情、经济和环境相互排斥时,乐队能做什么呢?

来自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艺术总监许思雨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意见,乐队已实现了无纸化的排练,在演出现场减少灯光设备的使用,不但可以控制运输成本还可简化人力成本。
尽量用高铁来代替飞机出行,用线上排练来替代实地排练。最后用作品来鼓励歌迷回归真实的生活,避免用过度的购买来填充自己的内心。

许思雨还提到,在疫情期间线上音乐发挥了很大作用,音乐人在线上进行排练和表演,以一种独特的视听结合的方式拉近了和听众之间的距离。此外他还提及,全球音乐人应该跨越时空加强联系,一起挖掘出更多的互动方式。
我们正朝着一个全新的时代迈进,在这个时代,音乐现场将不再是伴随观众的粗心而形成塑料垃圾的空间。虽然音乐活动永远不会100%零浪费或无碳排放,但我们可以尽最大努力抵消损害,寻找替代方案,而不是在恐惧中限制文化和享受。

环保意识应该成为音乐体验的一部分,让音乐和自然茁壮成长,让现场音乐成为一种无犯罪感的享受。

💙 继续阅读 💙 【Nordic Talks】北欧与中国音乐出口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