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烟火》为引,浅谈中式恐怖的发展历程。
纸钱、花圈、牌位、纸人……自《烟火》《三伏》等一众国产恐怖游戏出圈后,中式恐怖便成为了大家时常提及的词汇,且因为“中式恐怖”一词中蕴含了较多的文化内涵,导致每个人都对于中式恐怖有自己的理解。那么究竟中式恐怖是如何发展出来的?我便就以“中式恐怖”发展较为长远的电影产业,来追寻“中式恐怖”是如何发展的。
启蒙时期
谈及中国恐怖电影的起源,于1922年上映的中国最早的三部长片之一的《红粉骷髅》必然会成为谈及的目标。

《红粉骷髅》讲述了女学生**英与恶党十姐妹斗智斗勇的故事,但整体给人的感觉则更加偏向于侦探电影。因为其故事蓝本是由一部法国侦探小说《保险党十姐妹》根据美国侦探武打片的要求进行改写而得来的,而将这部影片归类于恐怖电影,则是因为影片中的反派角色是以象征死亡的白骨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志,并且影片中所渲染的阴森氛围在当时也使得不少人受到了惊吓。通过《红粉骷髅》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恐怖电影并没有呈现中式元素,仅仅是通过感官冲击来对观众产生恐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电影从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外文化的影响,这是由于当时中国电影产业并不成熟,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外国电影在中国上映,其中也就包括了恐怖电影,而在其中的西方特效化妆技术营造而来的各种怪诞诡异恐怖的形象,则深深的影响了接下来的中国恐怖电影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被谈及最多次数的导演当属“马徐维邦”,而其最出名影片便是那部于1937年上映的《夜半歌声》。

《夜半歌声》
大多数人都会把马维徐邦的电影认为是中国恐怖电影的发展的先驱,因为其在完全遵循中国早期电影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恐怖元素,形成了当时中国特有的恐怖电影。值得注意的是《夜半歌声》这部电影早在1925年便被好莱坞搬上了荧幕,但1937年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对于涉及恐怖、乱力怪神的作品限制十分严格,于是为了跨过这个难点,马徐维邦将电影中的背景,人物形象纷纷设定成了辛亥革命后陷于内战苦难中的中国背景,极大程度的呈现了中国当时的情况与相对应的时代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应该是第一次在恐怖这个内核之上蒙上了名为中国文化的薄纱。但即便如此,《夜半歌声》并未形成新的恐怖电影类型,其仍然是在中国早期传统的影戏模式中加入融合了西方恐怖片元素,运用西方特效化妆技术建立的狰狞角色带来的恐惧感,从本质上来讲《夜半歌声》可以算得上是促进中式恐怖的先驱。
志怪小说类电影兴起
随着恐怖电影的不断发展,也因时代环境的发展,人们逐渐对于刺激感官的商业恐怖电影失去了兴趣,人们更加渴望观看一些涉及本土文化的电影。这种对于自身文化的渴望,使得这一时间段的恐怖电影内容从展现时代背景面貌倾向了志怪小说,尤其以《聊斋志异》改编的恐怖电影最为火热,且因为以《聊斋志异》为首的志怪小说中的恐怖作品包含内容多样,有战争创伤、鬼怪灵异、人鬼情,宗教,自然等元素,导致当时以志怪小说为蓝本改编的恐怖电影可以满足各式各样的群体,且蕴含在其中的独有中式文化则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于自身文化宣扬的满足感,像是1966年的鲍方《画皮》便是我们大家最为熟知的电影。有不少人在当时被吓得冷汗直冒,逃出电影院。这种根治于中式文化本身的恐怖电影,极大程度上宣扬了中式恐怖,甚至于可以说,在这个阶段“中式恐怖电影”正式成为了一种电影类型,这种类型没有相对应的文化底蕴是无法拍摄出来的,而这也正是独属于中国的恐怖,这种风气同时也影响了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使得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致力于创作《聊斋志异》等一系列以志怪小说为故事蓝本的恐怖电影,其中最为出名的则是台湾鬼王姚凤磐导演的《秋灯夜雨》《残灯幽灵三更天》等一系列电影。其拍摄的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国台湾恐怖电影的基石。

民俗类恐怖电影开始发芽
而时代的进步,志怪小说题材的局限性,使得中式志怪小说文学恐怖电影上的恐怖逐渐失去了新意,各式各样的翻拍也使得人们逐渐对于这种远离自身的远古志怪传说失去了恐惧感,人们更加渴望贴近于日常生活中的恐怖,与此同时加之好莱坞电影产业不断冲击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的恐怖电影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的类型来维持自身竞争力,站稳脚跟,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民俗恐怖电影与奇案电影应运而生。首先是民俗电影,“民俗”可以理解为“风俗”“习俗”,因为人是群体性的生物,由于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民俗应运而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会产生不同的民俗,民俗不断地形成,不断地扩散,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事项,而在这其中既有一些适用于日常生活,田间劳作,祈福盼旺正常的习俗,同时也存在宗教信仰,远古时期鬼神崇拜等流传下来的各式各样的神秘民俗,而这种极具神秘感的习俗则成为了民俗恐怖电影发展最完美的土壤,首先因为神秘民俗贴近民生,大家都或多或少的通过口耳相传了解过相应的内容,同时也因为其神秘感,使我们始终于其保持着相应的距离,而正是这种朦胧的距离感则产生了价值,这种价值不断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使得人们渴望去了解这种民俗,而因此而诞生的民俗恐怖电影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这些神秘民俗的渴望与幻想,例如1994年的《白日女鬼》,1999年的《古镜怪谈》等,各式各样的民俗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使得全国各地的人都有相对应的恐惧点,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各式各样的内容需求,同时中国电影人也逐渐意识到,中国恐怖电影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依靠中国传统文化来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恐怖效果,民俗则成为了中国恐怖电影人最好的工具,取材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运用具有仪式感的民俗活动,加入大量具有恐怖色彩的民俗事物,成为了民俗恐怖电影的三板斧,极大程度上展现了中式恐怖电影的魅力与风采。

剥削、奇案电影兴起
文化认同感有了,那么接下来所要拥有的与好莱坞电影产业抗衡的元素便是吸引观众的噱头,没有什么比真实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更具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了,于是奇案电影成为了中式恐怖的第二张牌,因当时社会情况特殊,偶尔会出现各式各样耸人听闻的案件,而奇案电影则以此为蓝本,大打血腥暴力的噱头,以此来进一步吸引观众,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人肉叉烧包》《乌鼠机密档案》《羔羊医生》等一系列电影。

这类电影内容血腥暴力,毫无保留地将人性的恶展现给观众,同时打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和发生在身边的噱头,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渴望贴近日常生活中的恐怖的需求,同时也因为案件的血腥程度,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吸引了眼球。而因为案件发生在中国,使得奇案电影本身便带有本土色彩,而这正与民俗电影的特性相贴合,于是民俗+奇案电影这种类型便应运而生,常见的可以是以民俗作为主导,引发案情,或是以案情之奇引出神秘民俗,如同邱礼涛的《降头》陈国富的《双瞳》均是此类电影,这类电影在文化与噱头上双重下料,全方位的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民俗所具有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总而言之,这类电影的出现可以说是从悬疑、人文等角度进一步的加大了中式恐惧的发展空间。

僵尸浪潮
随着民俗、奇案电影不断地融合发展,早期的志怪传说类电影也不断进化,最终融合进了中国恐怖电影的浪潮之中,而其中最能展示这种风格的便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香港僵尸电影”,这是中国独有的电影类型,它将民俗+奇案+志怪传说融合为一体,加入动作元素,成功的席卷了中国的恐怖电影市场,这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林正英主演的各种僵尸电影。可以说僵尸类电影是中式恐怖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式恐怖的代表类别。

但可惜的是,随着林正英的去世,这类电影便逐渐没落,少有佳作在出现了,2013年麦浚龙的《僵尸》更是被认为是给这类电影画上了句号。但我们依然不可否认的是,僵尸类电影,绝对是中式恐怖电影中的一颗明星。

中式恐怖的下坡路
97年后,香港电影呈现颓势,小投资小成本成为了那个时代鬼片的代名词,一众DV摄影风格的电影开始流入市场,这类恐怖片依然是以民俗+奇案+志怪传说元素为主,同时加入当下的时尚元素或是天马行空的想像,一切看似颇有趣味性,但内容粗制乱造,剧本整体经不起推敲,中式恐怖元素也缺少考究,使得中式恐怖电影再度陷入了黑暗之中。

中国内地也随着电影审查制度的不断完善,禁止了乱力怪神、灵异现象、超自然现象这类电影的拍摄,且加之市场需求以利为主导,资本的涌入使得恐怖片这种相对于成本小一些的类型成为了烂片根生的土壤,求利不求质量成为了当前中国恐怖电影的现状。
台湾民俗恐怖电影的崛起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中式恐怖”却在这其中实现了时代的跨越,因为现今恐怖电影为了吸引观众,内容多以都市传说、坊间密话等一系列,形式上承载民俗的新时代恐怖元素所取代,中国台湾近几年的恐怖电影则是充分的印证了这一点,《尸忆》《诡丝》《红衣小女孩》《粽邪》等一系列现代民俗都市传说佳作频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