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成就融于修养之中 :略谈黄英的咏叹调与歌曲之夜
文:张可驹,原载《音乐周报》
当一个有魅力的人进入某一环境,人们可能很快会意识到他/她的存在,对演绎者来说也是一样的。但随着夸张的表现风格盛行,偏内在的演出渐渐不受重视。
如果能够以鲜明的魅力俘获听者,同时又有深厚的底蕴,那就再好不过了。11月5日,女高音歌唱家黄英与钢琴家薛颖佳合作,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呈现的咏叹调与艺术歌曲音乐会,就是这样一场演出。
这些年里,多次聆听黄英的现场,都是难忘的体验。这位歌唱家有鲜明的感染力,又从不会曲高寡,听众的热烈反应非常引人注目。黄英对曲目的选择很用心,整场的品味高度、听众的关注点、不同作品之间的风格对比等,都有细致的关照。

曲目的设计是很重要的,有的演绎者单独推崇艺术性,而并不顾听者的接受度。这样有时可以,有时效果就不行。黄英的设计很科学,而当她一开口,我们便能体会纯正的古典声乐艺术的魅力。
当晚,歌唱家在上半场选择了亨德尔、普契尼等人的歌剧咏叹调,及法国与意大利的艺术歌曲,下半场是中国的艺术歌曲与民歌。风格跨度非常大,却是每一首都耐听,不仅传递出丰富的信息量,更在风格把握方面扣人心弦。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歌唱家在上、下半场取得的成功,恰恰表现出美声艺术最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美声唱法本身发源于西方,用以表现西方古典声乐的杰作,自然考验歌者风格的纯正性。
有那么多经典演绎在,人们具备了充足的参照物。而通过美声来表现中文的歌曲,则是一种跨越,由此带来的困难,纵有几代歌唱家们的探索,也依旧存在着。
黄英的演出之所以具有示范性高度,一来是由于两边在艺术层面的要求,她都很好地完成了;二来,也甚至是更重要的,就是歌唱家显明前述两方面最深的本质,其实是同一样东西,即歌者如何把握声乐的修饰技巧,同作为声乐作品本源的语言之间的关系?
音乐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一切杰出的声乐作品被建立的基础,演绎者如何审视,进而表现这样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循序渐进,是黄英所示范的最为根本的一个方向,恐怕,也是歌者都应该遵循的一个方向。先理想地建立技艺表现的基础,然后再根据不同作品,做出不同的运用。技巧和修养是无法分割的。

黄英自己说,她天然的嗓音号不大,因此主要在韵味方面探索。歌唱家确实为自己选择了最适宜的曲目范围,当晚除了《蝴蝶夫人》中的《晴朗的一天》,都是典型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曲目。而“晴”这首,由于不需要面对乐队,也不必那么用力。
可倘若以为这仅是让歌唱家轻省,那就错了。东艺那个大厅,空间较大,钢琴独奏都不易控制,更何况是人声独唱?黄英的声音却能轻易罩住整个场地,听众们的反应是很好的证明。
并非真的“轻易”,只是歌唱家的控制力强,一边不触及自己范围之外的力度,因此损伤音质;另一边在声音的传送上,可说是尽显非凡功力。她的音质很美,清甜自然,没有任何强迫嗓音的痕迹,对于声线与分句的用心之深,为当代表率。
这其中,分句是歌唱家的构思,声线的刻画,似乎更像是技巧的一部分。其实不然,因为技巧越走向高处,就越需要同修养相辅相成。黄英塑造自己的嗓音线条,可说完美避开了时下一些歌者所流露的恶癖。
常规性的颤抖,唱高音时不顾及音质,长线的音质难以统一(时颤时不颤)等等,一样无有。我们面对的,却不仅是技巧的完善,而是精致的语言表现。黄英的吐字非常清晰,但又很自然,追寻语韵,而非那种“咬牙切齿”地镂刻辅音的唱法。

不时能听到,某些歌者在表现非母语的作品,尤其是艺术歌曲这样考验语言的作品时,为了体现自己能够唱清楚,而将辅音的轮廓刻意强化,以致同原作的旋律线貌合神离。但真正语言好的歌者,有人强调,有人不强调,却都不会出现这种不吻合。黄英恰恰能唱得清晰,更能捕捉语言音乐化的韵味。
一切的技巧成就,都融化在这份修养之中。表现亨德尔的《无尽的快乐》(选自歌剧《塞魅丽》),她并没有强化花腔,而是将焦点完全放在花腔装饰同语言流动的结合上,换言之,就是原作本身的方向。
演绎普契尼的三首作品,《晴朗的一天》、《漫步街头》(选自歌剧《波西米亚人》)和《多蕾塔做了什么梦》(选自歌剧《燕子》),黄英都呈现出细心揣摩原作的风格魅力。
普契尼虽然以优美的旋律见长,其实对细致划分乐句的构思,是相当有突破性之处。黄英的演绎,正是以她分句的修养,深入原作特点。《晴朗的一日》中,歌唱家对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着墨之深,是罕见的。同时分句之细,力度层次之丰富,又从未影响大线条的走向与节奏的稳固,由此建立演奏的品格。
《漫步街头》常被表现得雍容华贵,黄英却不忘提醒人们,穆赛塔并非贵妇,也不能脱离轻浮的特点。这是真正刻画出人物的演绎。

表现中国的歌曲,这位歌唱家最大的成就,在于将美声唱法同中文容易掣肘之处,做了很好地解决。那样细致的处理,有时几乎有点像中国古典声乐艺术中的“切字”思维。
中文虽然是单音节字,却可依照声韵做出切分。黄英运用美声的修饰手法,从始至终,都完全建立在那样的声韵构思之上。表现民歌风格的作品时,这样的特点让她歌唱的魅力更为鲜活,也更为抓人。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