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札记:从封建制到郡县制
郡县制是从西周封建制转向战国中央集权国家过程中的典型标志,也是之后历朝历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其背后的思路一直延续到今日。
西周的封建制依托于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土地,其他儿子则被分封出去。「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隶有子弟。」周天子将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则将都邑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分封给子弟家臣。在这种分土而治的制度下,诸侯的土地和国民与天子无关。诸侯们只要完成了纳贡、朝觐和助征伐的义务后,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地盘,具有高度自治权。西周初建时需要管理殷人旧地和各个邦国,然而周天子资源有限,于是将最信任的宗室子弟分封到各处,以屏卫周王室就成了最有效的方法。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环境已大变,这样的封建制便随着宗法制一道被逐渐抛弃了。
县最早出现在春秋初期。「縣」有悬、系之意,意味着它远离国都,「悬挂」在外,但又与国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早的县确实大都在一国的边境地带。当时秦、晋、楚等大国在战争中将兼并来的小国改建为县,不再分封给卿大夫。于是县就成为直属于国君的领地,拥有专门的军事组织和征赋制度,发挥着军事防卫的作用。也有一些县来源于斗争失败的贵族封邑,如「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只不过这时县的具体管理者有很多仍然是贵族,且带有一定世袭制。这一点在楚国尤为明显,县的治理由几家世族轮流担任。到战国时代,县的行政和军事就完全归中央管辖了,县的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与县尉,和中央政府组织类似,也是文武分治。魏、韩等国在县令下设有御史,也是秘书兼监察的性质。韩还设有司寇,主管刑法。这些地方官都由中央任用,而基层工作则由大量的文法吏来完成。战国时期,各国在县之下还有设有乡、里、连、闾等基层组织,通过编户齐民的方式将权力的触角伸向最末端。
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春秋末年的晋国,同样也是战争所获得的边地。当时郡的面积通常比县要大,但因为地广人稀,地位比原先的县要低。因此才有赵简子鼓励将士的说法:「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到战国时期,边地的郡逐渐繁荣,因此三晋最早在郡下设县,这就形成了两级制的行政区划。较大的郡下辖的县数目可达二三十个之多。最初的郡大都是在边境地带防御少数部族的。例如赵设云中、雁门、代郡,以防林胡、楼烦。燕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以防东胡。秦设陇西、北地两郡,以防西戎。之后随着兼并战争的激化,中原地带也陆续设郡,例如晋东南兵家必争之地的上党,韩、赵都这里设郡。而战国中后期,秦国每每攻占新的地区,都会设郡。由于郡有边防性质,其长官也就叫郡守(太守),由武官来担任。郡守有征发郡内壮丁出征的权力。七国之中只有齐国没有设郡,而采用五都之制,都与郡性质基本相同,下辖数县。
秦灭六国后,丞相王绾向秦始皇提议对被征服的边缘地带仍行封建制,能更好地缓和矛盾,李斯则争锋相对,说周室衰微就败在分封,宗室几代之后也会相互疏远而打起来,唯有郡县制能让天下安宁。秦始皇此时正处于权力的巅峰,自然站在李斯一边。由此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彻底建立起严密完善的郡县制,将帝国的权力深入各地的毛细血管之中。当然,这种直接推行到全国的做法也过于激进,为之后秦帝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到了汉初,刘邦又开始分封诸王,之后再用渐进的方式回收权力,通过平叛最后建立起了照顾到各方利益的郡国制。在此后的历史中,或狭或广的封建制仍时有回潮,但经历若干次「分裂-统一」的循环之后建立于郡县制基础之上的中央集权国家最终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大一统的观念也愈加深入人心。

回过头来看,在两年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能依托官僚组织把郡县制建立起来,可谓令人惊叹。这背后大抵还是兼并战争对资源和民众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的头等大事,加上铁器、水利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置条件。而这样的制度本身也带有很强的稳定性,为中国随后两千年的央地政治秩序抹上了浓厚的底色。
-
王大聪明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01 22:32:24
-
Perus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30 02:25:38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28 21:42:21
-
桥桥最牛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23 19:13:17
-
风吹草低见牛羊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20 21:35:08
-
苏台栖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16 19:58:32
-
威风堂堂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16 18:46:35
-
美美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16 16:40:33
-
rnL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16 16:24:24
-
阿修罗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16 16: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