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高夫 | 中世纪的两面
“穿刺者”弗拉德三世(德古拉)
(约 1429—1476 年)
瓦拉几亚(Valachie,在如今的罗马尼亚)大公弗拉德三世是匈牙利国王马 提亚斯·科韦努斯的封臣,他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 1463 年在维也纳印刷的活页册子上。在这个册子出版的前一年,弗拉德三世已经被马提亚斯·科韦努斯逮捕,被囚禁在多瑙河畔的一座城堡之中。他在小册子中的外号是“德古拉”(Dracula),这个单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最可能的是它源自罗马尼亚语的 drac,从拉丁语 draco(龙)演变而来,意思是“魔鬼”,“德古拉”的意思则是“恶魔之子”。19 世纪初,英国领事威廉·威尔金森(William Wilkinson)指出,在瓦拉几亚语中,Dracula 的意思是“魔鬼”,从中世纪末期开始,瓦拉几亚人用这个外号来指所有“因为勇气、残忍的行为或聪明”而与众不同的人。这则从科学角度出发的信息告诉我们,如果说弗拉德三世这个名字代表了一个极其残忍的怪物,那么他的外号则用来指代许多在巴尔干大部分地区横行肆虐的强盗劫匪和野蛮习俗。1463 年的小册子的匿名作者已经把这个人物描绘成在某个地区为所欲为的暴君。对他而言,这位暴君的“残酷远超希律王、尼禄、戴克里先以及全人类所了解的暴君和拷问者”。我们可以自行评判:弗拉德三世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折磨无数臣民和“异教徒、犹太人、基督徒、土耳其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茨冈人”。他最喜欢的酷刑是把削尖、抹油的尖木桩插入受害者的直肠,他由此被称为“穿刺者”,这个人物形象在 15 和 16 世 纪的德国被广泛传播。然而,从 1486 年起,他却被俄国人描述成一个严酷但公正、有教养的王公,抵抗土耳其人的瓦拉几亚保护者。令人生畏但久负盛名的恐怖的伊凡(Ivan le Terrible)或许受到了他的启发。由此弗拉德三世的历史形象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残忍的,另一种是公正的。这种模棱两可的形象是某些具有传奇色彩的中世纪人物的共同特征。

弗拉德·德古拉是瓦拉几亚(如今罗马尼亚的南部地区)大公,他属于14 世纪建立的巴萨拉布王朝。15世纪的瓦拉几亚是匈牙利人和土耳其人的必争之 地,这一地区冲突不断。1453 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瓦拉几亚的王公向土耳其人频繁缴纳贡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独立。因此,统治和流亡交替出现在弗拉德三世的生活中。1448 年,他第一次登上王位,此前数年间他都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人质。他的统治时期主要在 1456—1462 年,之后从1463 年开始长期流亡,直到去世。1476 年,他在与另一位觊觎王位且与土耳其人结盟的瓦拉几亚贵族的战斗中丧命,头颅被砍下送往君士坦丁堡。
1463 年的德国小册子是弗拉德三世之恶名的源头,这一恶名此后一直在发酵传播,直到弗拉德死去,这个多少有些神秘色彩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这种恶名实在太深入人心,某些文献材料(例如俄国的)努力为德古拉塑造的与之相反的形象完全无法匹敌。1897年,德古拉死后的命运迎来了关键的转折点,爱尔兰小说家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在伦敦出版了小说《德古拉》 (Dracula),其灵感来自 1879 年比利时人玛丽·尼泽(Marie Nizet)所出版的 《吸血鬼上校》(Le Capitaine Vampire)。吸血鬼的形象从 17 世纪起就已出现在罗马尼亚,但直到19 世纪末,尤其是布莱姆·斯托克的小说出版后,德古拉才从“穿刺者”变成“吸血鬼”,他的残忍恶名和嗜血暴君的现代形象以这种特殊的形式再次为众人所知。
从穿刺者变成吸血鬼之后,弗拉德三世德古拉的名声的最后一次转变是由于电影。有一部《德古拉之死》(Drakula Halala),但并不成功。1922 年,匈牙利导演穆尔瑙(Murnau)拍摄了著名的《诺斯费拉图》(Nosferatu le Vampire),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德古拉。某些演员在电影中扮演了德古拉之后,成名成家,走上了艺术常青之路,例如来自特兰西瓦尼亚的演员贝拉·卢戈西(Bela Lugosi)。美国西部片演员约翰·卡拉丁(John Carradine)饰演过三个著名的怪物:德古拉、弗兰肯斯坦和狼人。1958—2003 年,克里斯托弗·李 (Christopher Lee)多次在电影中精彩演绎德古拉。德古拉的后代也有着意想不到的后续故事,例如 19 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的一个孙女声称自己是德古拉的后代;2012 年,英国的威尔士亲王查尔斯也大胆爆料自己是德古拉的远亲!重要的新闻媒体也毫不犹豫地把德古拉放在首页,例如 1997 年 12 月 31 日布莱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出版一百周年之际,《解放报》(Libération)就是这么做的;2011 年 12 月 31 日,还是《解放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德古拉的长文。德古拉证明了某些神秘人物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他们证明了研究历史的眼光必须放得足够长远,历史远非仅由几个重要人物所组成。(J.L.G.)
克里斯多夫·哥伦布
(Christophe Colomb,约 1451—1506 年)
克里斯多夫·哥伦布出生在热那亚,父亲是织布工,后来全家移居萨沃纳 (Savone)。出生在利古里亚地区这件事对哥伦布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 没有继承父亲的职业,年纪轻轻便投身航海事业,这是当时在热那亚和利古里亚地区的主流行业,更何况当时从威尼斯到里斯本的基督教世界纷纷将目光投向海上,一方面是为了贸易,另一方面是为了开辟航路,通往中世纪地理想象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即当时所称的印度群岛,甚至更远的中国。这种吸引力开始于13、14 世纪之交,哥伦布的偶像之一马可·波罗的游记《寰宇记》中渗透着基督教世界的想象。15 世纪,探索发现世界的主要方向以围绕非洲大陆的环游航行为主。克里斯多夫·哥伦布在一些热那亚船舶上做水手,完成了多次旅行,例如他去过爱琴海上的希腊岛屿希俄斯岛,很可能也参加了一次前往冰岛的旅行。但他心中逐渐浮现出一幅“伟大蓝图”:抵达神奇的印度群岛,那里埋藏着无数宝藏,尤其是黄金。他设想着借助指南针和星盘等基督教世界越来越先进的工具指引方向,开辟一条新路径。这条新路径不再绕着非洲前往东方,而是向西,穿越大西洋。哥伦布需要资助人,他可以用两个意图来打动这些人。与大部分寻找印度群岛的航海者一样,吸引他们的首先是财富,包括上等香料,这是中世纪美食中的主要原料,以及黄金,这种贵重金属能够解决欧洲经济逐渐面临的货币短缺问题。另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意图是占领和统治庞大而富有的土地。热那亚的商人和银行家无法为哥伦布提供实现伟大蓝图所需的钱财,于是他前去说服葡萄牙国王,这位君主最热衷于寻找这些岛屿,渴望从航海者亨利王子(卒于1460年)著名的地理大发现中收获成果。除了拥有航海经验以外,哥伦布还阅读和思考了众多他认为非常重要的著作。
他主要阅读了塞涅卡(Sénèque)和老普林尼(Pline l’Ancien)等古代作家的作品和《奇迹之书》(Livre des merveilles, 14 世纪),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红衣主教彼得·达利(Pierre d’Ailly)在 15 世纪初所写的《世界宝鉴》(Imago mundi)。哥伦布的地理知识有三个来源:《圣经》、古代地理学家克洛狄乌斯·托勒密(Ptolémée)和彼得·达利。即便做了所有这些准备,哥伦布的行事方式仍然是中世纪风格。虽然他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神奇的印度群岛,但他的深层动机与传教士相同(克里斯多夫·哥伦布也是祭祀王约翰传奇的忠实读者),然而对于他的资助者而言,财富的吸引力才是他们对这项计划感兴趣的终极动力。

1485 年,哥伦布首先前去说服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Jean Ⅱ),但这位君主并不支持这项计划,原因有二:首先,葡萄牙人坚信通往东方的路线要经过非洲;其次,他认为哥伦布的要求太夸张。哥伦布要求获得海军上将的头衔和征服地总督的职务。随后,哥伦布前往西班牙,觐见“天主教双王”,当时西班牙正在收回被穆斯林占领的最后一块疆土格拉纳达王国(Grenade),最终于 1492年 1 月将其夺回。虽然西班牙国王也对哥伦布的个人要求犹豫不决,但他们最终同意为这项计划提供资助;由于新发现的土地的分配由罗马教廷决定,所以他们一直与葡萄牙人竞争,力图获取最大份额。哥伦布获得了三艘快帆船、一批船员和必要的供给。1492 年 9 月 9 日,船队在哥伦布的指挥下离开西班牙的帕洛斯港(Palos)。他在加那利群岛略作停留,10 月 12 日在安地列斯群岛的一座岛屿登陆,并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岛(San Salvador)。也在 10 月,他发现了古巴,12 月发现了海地。1493年3月4日,他启程返回帕洛斯,4 月份抵达目的地。哥伦布、船员与这些地区的印第安土著的关系整体良好,但印第安人的某些暗示一直萦绕在哥伦布与同伴的脑中,即某座岛屿上生活着食人族,但具体情况未知。因此,从哥伦布向西班牙国王汇报其发现开始,基督教世界认为这些新发现的土地上有三种不同的重要特征:第一,当地土著居民非常原始(例如他们在生活中赤身裸体),但乐于信仰基督教;第二,这些地区有巨大的财富(哥伦布只见到了一小部分含金矿的土地,但有人向他表示更远的西部地区盛产黄金);第三,某片更远一些的土地上生活着可怕的食人族。哥伦布带回的十个印第安人证明了他的发现是真实的,并激起了基督教徒的好奇心。

此后,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航行。1493 年 9 月到 1496 年 6 月的第二次航行期间,他发现了小安地列斯群岛,考察了古巴岛,成功找到一处金矿,他也以为自己找到了食人族存在的证据。1498 年 5 月 30 日到 1500 年 11 月 25 日的第三次航行期间,哥伦布在安地列斯群岛遭遇诸多不幸。一个名叫罗兰(Roland)的下属造反,取代了哥伦布的位置,与此同时,天主教双王也撤去他的职务,让博巴迪拉(Bodadilla)取而代之。1500 年,哥伦布被解送回西班牙。在第三次航行期间,他的发现仅仅扩展至中美洲的一小部分和委内瑞拉北部的岛屿。1500年12月,天主教双王在格拉纳达友好接见哥伦布,但并未恢复其特权。1502年5月到1504 年11月,他进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航行。这次历险同样没有太多新发现。哥伦布精疲力尽、心灰意冷地返回了西班牙,1506 年5月20日在瓦拉多利德(Valladolid)去世。临死之际,他一直以为自己发现的是东印度群岛。然而,人们对新世界的了解在不断深入。哥伦布在热那亚时对地图绘制技术有些兴趣,但了解有限,而且有些异想天开(和中世纪学者一样,将托勒密奉为标杆),后来这种技术在德国某些重要城市不断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一位为葡萄牙和西班牙服务的佛罗伦萨航海家越过哥伦布发现的岛屿,抵达了美洲大陆;1507 年,一位德国地理学家用第二位发现者亚美利哥·韦斯普奇 (Amerigo Vespucci)的名字把这片大陆命名为“亚美利加州”(l’Amérique)。哥伦布天赋异禀却时运不济,他凭借自己敏锐的航海直觉和命运的垂青发现了美洲,但终究只是一位伟大的中世纪航海家。我们可以从他留下的大量书面文献中深入了解其性格。我们掌握的文献包括他的航海日志,这对编年史研究至关重要,但更重要的与其思想有关的作品,包括一部著作《预言之书》(Livre des prophéties),里面收集了与《圣经》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阐释中世纪最神秘的特点之一,即以预言的形式预测未来。克里斯多夫·哥伦布是圣方济各第三会(le tiers ordre franciscain)成员,与某些西班牙宗教人士关系密切, 他一直认为自己是重要的基督使者。他经常说这句话:“让这些人皈依我们的神圣信仰,这是此事业的主要目的”。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找到蒙古大汗,他本想与其联手,共同折磨那些令十字军尤其是圣路易无法释怀的穆斯林。(J.L.G.)
【选摘自《中世纪的面孔》第417-426页 】
碎金书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转发+想读+关注,抽两人赠书 | 《易经导读及译注》 (104人喜欢)
- 转发+想读+关注,抽两人赠书 | 《老子导读及译注》 (98人喜欢)
- 转发,点击想读,抽一人赠书 | 《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109人喜欢)
- 转发赠书 | 《构建和平: 缔造欧洲解决方案,1945—1963》(国际关系史名著译丛) (129人喜欢)
- 转发赠书 | 吴宓师友书札 (9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