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黄金面具的究竟-记图坦卡蒙电子展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的故事,从幼时便有所耳闻,媒体报道总是将其描绘得充满了神秘感,让人心生向往。这次恰逢墓葬发现一百周年,《国家地理》杂志联合了几家本地媒体进行了一番宣传,宣传文案写得实在是不赖,让人很难不动心。电子展的形式之前也参观过几次,不算陌生,所以很好奇这次的展览。
电子展看的是个氛围,于是展厅的灯光以及配乐比起一般的文物展讲究了许多。下图昏暗的蓝色灯光试图让人进入遥远的国度,加上配乐,感受的确不赖。第一个展厅的视频导言,我愿称之为全场最佳,漫漫黄沙中屹立了几千年的金字塔、遥远的帝王谷,加上略微沉重的配乐,太轻易就能让人陷入想象。《国家地理》的纪录片手法什么时候让人失望过?当“墓穴之门”缓缓开启,邀观众进入“地下世界”一探究竟,我确实打心里想给策展人叫个好,这一套设计算得上是别出心裁,有意思得很!

各展厅浏览了一圈下来,收获是有,特别是关于法老死后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以及意义等等,包括木乃伊制作流程之类。要说他们所谓的“沉浸式体验,” 就是展厅的各种布置以及配乐。但总体而言,这些装饰,多少有点儿形式大于内容,让人觉得整体展览有点儿偏低幼化。不知道是否是长周末的关系,看展的人群里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孩童,他们对展览形式充满了好奇,在各类电子屏幕面前玩儿得起劲,稍微有点儿影响整体观感。
没有了具体文物的支撑,电子展很容易陷入内容不够的尴尬境地,很遗憾,这次的展览在这方面的缺陷稍微有点儿明显。几个主要展厅的展览主题出现了一定意义上的重复,只是换了不同的形式表现,视频纪录片整体制作精良,视觉效果与音效都算是上等,只可惜相同的内容在之前的展厅里已经通过文字传达过了一遍,不知换一种传播形式是否只是为了掩盖内容不足的尴尬,又或者是因为什么别的缘故,毕竟此次的展览因为一些原因推迟了……但瑕不掩瑜,透过高清图像展现的出土文物陪葬品等依旧令人震撼,公元前一千多年的世界能有如此的制作工艺,确实让人惊讶,假如有幸能现场目睹它们该是多好!只可惜相关的文物图片展示只是整体展览很小的一部分,让人不算过瘾。
将电子展览的形式推向极致,额外的虚拟现实体验倒是个亮点:仿佛置身于墓室之中,有机会俯瞰整体的墓葬结构,对我这种空间感不算强的人着实是个加分项。VR影片里将展厅里出现过的一些陪葬品按空间划分归类,清晰说明了它们不同的埋葬/出土位置,非常助于受众了解相关的墓葬文化。毕竟这是帝王谷里唯一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的完整古埃及法老墓葬,其文化与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总体而言,是个增长见识满足好奇心的体验。我猜想自己渴望看到更多学术层面上关于出土文物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方面的普及与讨论。但怎么说这是个面对普通大众的展,注定不大可能有我所向往的程度的讨论。作为一个普及展,它无疑是成功的--故事线索清晰明了,透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传递简洁的信息,尽可能考虑各方面的受众需求。大概会是个不错的传媒学教学案例吧--说到底《国家地理》杂志确实做了一手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