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申硕申博/研究&行动&生活指北
- 了解学术界(是的,比如美国学术界)在关心什么?思考如何把自己的研究个案编得跟这些议题有关(虽然非要用这套话语讲述自己,其实也在被欧美中心主义霸权建构)
- 本科的学术背景是否相关不是很重要,本科院校的排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考出语言成绩+研究方向是对应的,特别是你的兴趣跟系所导师比较符合,就有机会被录取。
- 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并把它与学术界关心的议题所相连,了解自己的个案在系所的哪个学科比较受重视,确定目标院校系所有对应faculty能被指导(对中国感兴趣可以申美国的区域研究)
- 找funding,越早确定学校和地区越好,了解当地生活气候,了解学校招多少国际生。
- 材料撰写并申请,想要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最好能把自己的学术兴趣和行动主义结合在一起(招生委员会很看重)比如,如果是性别研究的材料书写,能在个人生活层面展现出研究热情会很加分。
- 如果所里有中国教授,可以提前联系ta,表示自己想要适应这里的学术生态,可能会增加一些录取几率(但不确定)
- 拿到offer之后,找学长姐了解系里老师和行政的氛围,以及导师的人品(看起来做后殖民种族主义,但是实际上对亚洲学生非常不好);问一下有没有经费支持;系里的老师哪个人和哪个人经常吵架,非常影响求学生活。
- 申请的导师可能对东亚关注不多,或者完全不做东亚,求学过程可能会有问题(情感上不能相连接),但你的学习体验更在于导师能不能给你理论上的支持,导师的为人如何?是否热情?会不会主动联系学生?留学可以感受下欧美的行动氛围,并试着用跨国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 master最大的问题是经济问题-没有奖学金。性别研究举例,美国没有性别研究的项目了;英国牛剑有,但没有funding;加拿大有性别研究本科硕博,提供full funding。ps新西兰的博士学费最便宜的(唯一的国际生可以享受本地生学费),博士8k新币,人民币4~5w/一年。但缺点是没有funding,需要一边顾及学业一边打工生活。
- 就业问题。性别研究/酷儿研究就业前景非常难,社科整体都很难(phd如果能去智库,貌似收入蛮可观)
- 读博是一个很有风险的过程,高等教育界是充满abuse的地方,即使做了很好的决定和充分的research,也不知道自己未来会面对什么?为信仰买单,但是却被导师abuse?读书的过程是很珍贵的经历,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社群,遇到问题寻找能帮助自己的资源在哪。
- 工作几年后,推荐信不知道找谁写?最好是要有业界,也要有学术界的老师写推荐信,作用是证明你的学术能力,新西兰比较灵活。推荐interfolio。如果是申博,需要欧美学术系统里工作的老师。-推荐信完全是bullshit,体现了不公正的学术教育生产体系和健全人中心主义,强调阶级,很多学生被abuse。但不代表不需要认真做准备(毕竟暂时没有干掉它)
- 材料问题-看简历(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学术经历)——文书(你想做什么方向,能被指导)——成绩单语言成绩——writing sample展现学术写作的基本能力,你是个会学术写作的人,你有自己的方法论——研究计划书
- 歧视问题-歧视问题分为求学、生活和就业不同方面的歧视。英国新自由主义集大成者,跟美国比谁剥削学生更厉害。系里有钱但不给国际学生,只给本国公民,这不是导师能决定的。日常的歧视太普遍了,你只是一个拿着几年visa的人。policy的存在不能保证性别平等的实现,这只是一个底线的问题,但好处是可以建设自己的社群,结实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去实践和探索自己关注的议题。了解这个现状,以及你也会改变这个环境,你的存在是重要的,你也是能改变的。新西兰,虽然有法律上的保障,但人际交流的歧视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很难找到很完美的环境。总是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歧视。在被歧视的过程中,探索跟环境的关系,重构自己的认同。Again不是润出去了接下来就很好。
- 读博的意义-国内外的就业都很卷,而读博的物质回报不一定有,那还要不要去做它?读博是要承担很多风险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物质来源,如果问题都想清楚了,还愿意去做的话,才可能读下来这个博士。即使学术界有非常多陈腐的要求,但对于喜欢看书做研究的人来说,读书是治愈性的,读博可以充当庇护所和乐园。不要被劝退贴给劝退了,去尝试了可能会有意外的成果-给自己的信仰一个交代。而且读博遇到的朋友都感觉是能做一辈子朋友的人(这个很需要!)
- 女权主义者的伴侣要求-亲密关系能做到倾听、理解,支持研究、行动(和情绪)的价值,而不是质疑和贬低对方。
- 学术也并不能直接帮助行动。性别史学术研究与社群实践存在鸿沟,花几年时间推动的一点点智识进步如何能影响中文语境下的女性朋友们?学术如何有机地跟实践相结合?首先要祛魅,研究对社群并不一定有帮助,很多研究者实际上是在伤害行动者。需要思考的是,作为一个更有特权的群体——学者,如何不去剥削更脆弱的行动者?其次,很多非常critical的知识,是在学术圈之外的。意识到学术研究应对不了社群面对的问题,解决不了社群挣扎和纠结。归根结底,学术圈一直以来是被浪漫化的,做学术是个很小众的事,而且不是一个一定要做的事。
- 读书之外还有别的道路,公共写作、电影拍片、女权主义艺术创作,这些都是知识生产的一部分,而且对社会有直接的帮助。重要的是,有了女权主义者的自我认同,在意识到推翻这些系统的过程中,确定自己最想做的事是什么?自己想在什么领域/系所/行业,求学/创业/行动?明确在哪条路上做什么事,对自己是最有益的?在跟自己协商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时刻注意女权主义+疗愈,关注你自己,而不是顺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