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十年为歌女柳如是作传记,国学大师陈寅恪自降身价
为柳如是写传,对世人来说是一个谜语,对陈寅恪来说是一生的污点。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这个为柳如是立传的行为拉低了他的档次和地位! 陈寅格此人,智商极高,适合学术研究。但是是不通人情事故,不识人心险恶。他耗费多年做《柳如是别传》,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的浪费,时间的浪费,因为他看不清青楼女子的心机与意图。 陈寅恪是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语言学家、诗人,曾任清华国学大师。 陈寅恪天赋异秉,记忆力超群。他的侄子陈封雄评价说:“他(陈寅恪)通晓十四五种文字。”。 1937年日本侵华,陈寅恪携子女离开北平,到处飘泊。离开北平前,陈寅恪将他的书籍部分随身携带,部分打包成箱邮寄至湖南。这些书籍不是在战乱中遗失,就是在大火中被烧。 陈寅恪后来靠记忆复原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洛阳伽蓝记〉书后》、《〈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明季滇黔佛教考〉序》等著作。 陈寅恪所著,都是关于历史和文学的考证,比如制度,比如汇编,比如佛教。从著作方面来说,陈寅恪适合单纯的做学术研究,不适合做历史传记,因为歌女柳如是这个选材就不合适。 陈寅恪一生追求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从以下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对自由的追求: 1953年,郭沫若和李四光邀他北上,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但他提出两个条件:第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不学习政治;第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以作挡箭牌; 但是他的要求并未被允许。陈寅恪后来去了偏还远的岭南大学,得到了他想要的自由生活。 由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墓志铭,也可以看出其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志向,不在于一人之恩怨,而在于民族之自由! “(王国维)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於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为柳如是作传,实际上是陈寅格从柳如是身上看到了自由与爱国精神,借以表达自己的追求。却不知这些只是一个青楼女子的浓妆,是嫁入豪门而准备的嫁妆。不懂人心之幽深,陈寅恪浪费了大量时间为青楼女作传! 1964年,双目失明陈寅恪耗费十年时间,靠着口述完成了80余万字《柳如是别传》。
但是柳如是的自由之思想,却在一人之恩怨,一人之兴亡。不了解人性,陈寅恪此举可悲,可叹! 柳如是女扮男装,混入社团之中,打着反清的旗号,其实只是想结识达官贵人,名流才子,实现自己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