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尼和布莱德》——观影视角下跨越半载的反类型电影
一、《邦尼与布莱德》电影的简要介绍
- 《邦尼与布莱德》(又名《雌雄大盗》)是一部于1967年上映于美国的犯罪剧情片。这部由美国华纳视频公司发行,阿瑟佩恩执导的犯罪剧情片是一部公认的划时代的剧情片,更是成为了新旧好莱坞的分水岭。其影片内容是根据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大盗邦尼派克与布莱德巴罗的故事改编而成。
邦尼与布莱德的故事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吊诡色彩。‘越狱,杀人,打劫平民,但美国人爱他们。’《邦尼与布莱德》在片中以颂歌般的升格镜头,给予了这对盗匪情侣进入神坛的资格。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位主角虽然看似代表着‘恶’的一方,但导演将视角聚焦于‘坏标靶银行’,主角的行为动机高度提纯,又用谐谑的手法降低了其暴戾成分,给他们的‘恶’披上了自由的外壳。
《邦尼与布莱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于上映的次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和最佳剧本八项提名,并最终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摄影奖。
二、跨越48年的关于《邦尼与布莱德》的研究。
1、1967年作者Yohana Desta关于《邦尼与克莱德》的影评观点综述。
Yohana Desta学者在的文章《邦尼与克莱德如何暴力的分裂了影评人》一文中明确的对1967年的影坛中出现的关于《邦尼与布莱德》这部电影的两种声音做出了评价与分析。在这个时期,这部电影的声音趋向两个极端。
‘廉价赤裸的暴力侵略’。这是当时以评论家Bosley Crowther与戴夫考尔曼为首的评论家的观点。在《纽约时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明确写道“这是一部廉价的赤裸裸的滑稽喜剧,它把那对肮脏、低能的人的狰狞掠夺行为当成一种乐趣与嬉戏。”
‘一部真实而辉煌的作品’。但当时以传奇影评人Roger Ebert为代表的一部分影评人却对这部电影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部取材于真实案件的电影具有无情的残酷,却又充满了同情心,令人恶心,却又让人心碎。
2、2008年作者Eric Henderson 关于《邦尼与布莱德》的影评观点综述。
2008年,相较于1967年,电影行业获得了高速发展的四十余年,而在2008年3月31日Eric Henderson 发表的关于《邦尼与布莱德》的影评中可以窥见,关于这部电影的历史地位已经无需再争论,这个时期对这部电影的研究已经进化到了去深究这部犯罪史诗中两主角的犯罪行为下所隐含的阶级含义。但同时在这篇影评中作者就这部电影的剧本方面 也提出了新的问询,其认为这部电影虽然具有其历史意义,但是其成功由于加入了爱情的元素。
3、2020年作者三拖关于《邦尼与布莱德》的影评观点综述。
一部瑕不掩瑜,常看常新的值得推敲的值得真诚的赞美的经典电影。从他的视角出发,为前面两个时间段所诟病的本片中具有戏谑色彩的喜剧片段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优秀的地方。作者认为这部电影中的喜剧与电影后半段逐渐黑暗的情节成为鲜明对比,虽然这部电影中的喜剧元素略显过时,演员对喜剧的塑造与理解过于粗糙,但这种喜剧具有其深层的含义:与后续悲惨的现实成为对比。这部电影是旧好莱坞的终结,从此美国电影对暴力的粗浅的描述就此变向。
三、暴力美学与反类型片在时代推进中得到承认与深化
1、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稳定影响《邦尼与布莱德》的主流观感
关于《邦尼与布莱德》这部电影的诞生时期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其诞生于黑人争取自由的民权运动与美国国内由于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所萌生的反战情绪下。在这样的前提下,非理性的基础上导致的非主流,反主流文化盛行,加之由于贫富差距的分化,毒品的盛行与年轻人精神的贫瘠更加剧了年轻人的躁动情绪。所以《邦尼与布莱德》的诞生,迎合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其‘自由’‘个人英雄主义’‘对抗银行’等等举措完全俘获了所谓的‘婴儿潮一代’,年轻人被‘邦尼与布莱德’这种野性、流浪与垮塌的叛乱精神所吸引。其成功与其说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不如说是其与60年的文化大潮不谋而合。
而在初期出现的反对的声音其实更多而来自于这部电影中反叛精神对于‘旧好莱坞电影’的经典电影造成的模式的崩坏。在30-6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中,戏剧电影的因果论成为电影流派的主调,而类型影片人物的片面化正是戏剧电影的因果来源。所以当一部反叛电影的出现,必将对前者造成毁灭性打击。大厦将倾之下总有人依然牢握过往的权柄以图留存。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早期对于这部电影两极分化的评价。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经济与政治的稳定环境却并没有给美国一个所谓更稳定的蜜月期。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人们精神的贫瘠却并没有找到除了信仰以外的另一种依托。对于个人‘自由’的探寻也随着环境的稳定成为人们热议的命题。有趣的是,随着疫情对人类大环境的打击,关于资本垄断社会的质疑,关于极端的暴力与暴力的制止,关于个人的自由与独立,又一次被翻上了时代的话题。《邦尼与布莱德》中所展现的关于人性的同情,对于自由的向往与现实造成无力的悲剧,在今天依然不断上演。
2、《邦尼与布莱德》中展现的平权意识在时代进步中逐渐为在大众接受
资本主义下的萌生的自由主义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重要的体现。电影中有这样两个片段,分别是:邦尼与布莱德将枪递给由于还不起房贷的原主人向房子开枪与在银行布莱德对银行的封条开枪的镜头。这几枪并不能对房子,封条或者说这两者所代表的国家机器亦或资本主义起到什么伤害,更遑论震撼,但这是一种意识觉醒的代表,是第一朵革命的火花,是第一个觉醒者愤怒的呐喊,是对于不公,剥削的无情的资本的反抗。
片中布莱德的性无能,即迎合了当时的性意识觉醒下的种种新思潮,也暗喻了当时空洞的社会下的社会性的‘无能’。影片中的男女主导位置的变换与社会大他者的凝视下,‘女性革命’也是这部电影埋藏在爱情表象下的深层内核。在父权主导下的女性作为一种符号化的附庸,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正努力的脱离出这种文化的桎梏。而五十年前的电影《邦尼与布莱德》正用其超前的眼光预知了当代的改变,亦或是其在过往的时空中对未来许下了如此的祝愿。而大众的接受与本片在国际影坛的历史地位给予了这部电影一份完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