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整理 | 如何建立一个知识的“收支”系统
知识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有很多大咖都梳理很清楚了,我今天想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可能无法通过知识付费来获得收益,只是对一些事情感兴趣,想学习,并希望学习到的内容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帮助。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才不至于不知道该学什么、学了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了就忘、学而不思则罔?
曾经,我认为人的知识库就像一座小金库,更多的知识就像一枚一枚的硬币投入到金库里。
有一段时间,我很迷恋收集各种自我管理工具,比如 晨间日记、清晨三件事、早起吃青蛙、印象笔记X模板、手帐本、思维导图、滴答清单…… 那时候我懂更多知识是为了“知道更多”,为了有更多的谈资。原来经常别人说什么,我都说“嗯,我知道”或者“我听说过”。(现在想想挺讨人厌的)

后来,我希望知识可以提升我的能力,开始了“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比如工作中需要做培训所以学习演讲和授课技巧、掌握时间管理的工具以提升每日效率、学理财以实现家庭财产的保值、懂点心理学好处理自己的情绪、学正面管教以提升自己和孩子的相处能力等。
这类学习确实帮到了我,帮助我提升了很多方面的能力。
就像我的小金库里的钱流动起来了,我不断往金库里扔金币,同时也不断花金币。知识库里面的“金币”用于我买东西,让我的生活过得更好了。

但是后来我发现,有一些人生问题不能通过读书、培训课程这类形式来解决,比如对自己的了解、权谋与阳谋、人性识人与人脉、亲密关系与家庭经营、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提升、分析问题并做出决策判断、前瞻并制定策略的能力等。
也就是说,我还在往小金库里扔金币,但这些金币却不太好用了。我可能需要将它们融在一起铸成一个大元宝,或者某天我得将金币换成钻石,又或者我得带着金币去森林里求助一位智慧老人,我才能把知识用起来。
这类问题,主要集中在:道理都懂,但需要常年的历练。
相当于要有应用场景,不能光说不练假把式。它们不像前面提到的时间管理、理财、心理学,是可以在自己日常生活中使用和练习到、不断复盘提升的。如果没有过来人的提点,通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又该往哪个方向去改进。

就比如亲密关系,中国人传统是家丑不可外扬,所以其实家庭生活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夫妻俩相处得怎么样,应该怎么经营好婚姻和几十年的家庭生活,我们在学校里没学到,其实在结婚前可能也没学到,婚后也很难有外人帮到我们,因为外人并不了解我们家里的实际情况。但家庭生活又是非常具体、日复一日的,没有人手把手去教我们,怎么打理家,怎么整理收纳,怎么夫妻沟通、怎么教导孩子、怎么让爱情保鲜,等等。
再比如人性识人与人脉,不遇上点事儿,不看到人在欲望面前人性的暴露无遗,可能我们很难真正懂得人的善、恶多面。
所以现在,我快到40岁了,我发现自己学习起东西来,比年轻时候更快了。因为经过了社会这所大学,我更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能区分我学习的目的是往知识库里扔金币,还是针对问题;也能区分这类问题是不是读书培训能解决的,如果不能,那么我是不是需要去寻求其他的帮助自己成长的形式。

我还是会往知识库里扔金币,有的纯粹是通识类给自己扫盲,有的是针对解决某个问题,又或者是年少时没学懂也没兴趣学的东西,现在忽然就开始感兴趣了。比如今年有段时间对“人生为什么这么苦”感到非常苦恼,通过学习历史之后,从中得到一些规律性的启发;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对了解世界本质、工作中做管理都有帮助。
自己做演讲之后,才开始一点点懂沟通;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才开始懂父母;自己开了公司之后,才开始懂政治;自己做营销之后,才开始懂舆论; 自己开始做软件之后,才发现我们每天在用的这些免费软件都是很贵地开发出来的——换位思考,要真的通过学习新知识换位,才能思考。
通过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就能打开一扇窗,也许开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生活。比如一个人学会英语之后,能读懂很多原来看不到的书籍,阅读很多第一时间刊登的论文;一个人开始运动,可能会因为瘦下来或能自律,而变得自信,做其他事也更容易成功了;学习量子力学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又多了一层,发现也许牛顿力学不是颠不破的真理,也许宗教里很多东西不是空穴来风,只因这世界还远未被我们所了解。
学习,终归还是能让我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了解更加全面,对于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有更智慧的方法来解决。
对于我们认知范围内的事情,我们的理解可能会更准确,并做出更多维度的思考,从而帮助我们会做出更准确的预判。
对于我们认知范围外的事情,我们能够不断打破信息茧房, 从而能够更客观、冷静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就,挺有意思的。

关于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我这里留下三个问题供你思考:
1、有哪些知识是学校没有教,但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让自己有输出预判的能力?
3、如何通过学习,让自己的实际生活越来越好?
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