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第十二⑪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段话来自于齐景公和孔夫子之间的对话。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我们先讲一下故事背景:在齐景公做君主的阶段,齐国对于政事上是有失于民的。并且齐国的宫室这个时候非常的腐败。齐景公自己的生活也是比较奢侈的,自己的宫殿修得很华丽,自己的衣食非常的富足,甚至出现了很多粮食用度,在国库当中都已经生虫。但是百姓这个时候很多是吃不上饭的,并且有灾情的时候,齐景公也并没有开粮赈灾。
反而这个时候齐国田氏开始用自己私库的粮食去救济百姓深得民心。田氏做了一个举动,百姓借粮食的时候,借的时候借出去的多,还的时候还的少,这个时候百姓自然是知道的,自然就会感谢田氏。并且齐国的晏婴早有预言,说将来田氏会取代齐国的,为什么呢?说田氏虽无大德,但是有德于民,民爱之。田氏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德行,可是他对老百姓对人民是有益的,做了很多帮助别人的事情,他有德施于民,所以他得了民心。
曾经齐景公也问过晏婴这件事,晏婴也已经说过了,如果我们这样下去田氏是要代替齐国宫室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齐景公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为在齐景公这个时候田氏一族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这里我们为什么说田氏,而没有说田氏的某一个人呢?田氏前后经历了286年,最后在春秋末期才发现了田氏代齐,也就是田氏把齐国取代了,但是依然称之为齐国,只不过易主了。
我们再讲回齐景公,齐景公在世的时候,没有立太子。齐景公有一个姬妾自己非常宠幸,这个姬妾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年幼叫做荼。齐景公有很多儿子,他在世的时候就有很多大臣建议景公立太子,因为如果不立太子朝局就会不稳定,一旦景公不在之时必然会发生夺权位的乱象。
历史以来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但是景公非常恐惧这件事情,为何恐惧呢?有人提出要立太子,他就认为这是不是对我的王位有所威胁,有所威慑,是不是想要赶我下台,因为有这种恐惧他是不想立太子的。甚至到了什么程度,如果有人再提立太子,杀之。直到景公去世之前,也没有立太子,但是景公在去世之前召了两位重臣,让这两位重臣立荼为太子。
其他的大夫早已经反对这件事情,为什么其他人想让景公立太子呢?就是因为担心景公立荼为太子,因为他年幼。并且荼的母亲,她的出身比较低贱,且无德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考量,都不应该立荼为太子。但是景公临终之前还是托了两位重臣,要立荼为太子?并且做了一件事情,他担心其他的公子不赞同,把其他的公子都赶离了齐国的国都,这个时候景公去世了,荼为太子。在景公丧礼期间,是要召其他的公子回国都奔丧的,但是没有人敢回来,为何呢?怕是一场阴谋,怕遭到屠杀,所以没有人回来。我们讲了这个故事背景,再来看这段话就比较好理解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一个君是名词。第二个词是动词。君君,君主就要实行君主之道。臣,就要行臣之道。父亲,要行父亲之道。儿子,要行儿子之道。再看齐景公,既没有为君之道,亦没有为父之道。《大学》讲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
为君之道要以仁为本,你是要仁爱百姓的。可是齐景公并没有,自己的生活很奢华,但是百姓却过的流离失所,有灾难发生的时候还吃不饱肚子。这个时候是不得民心的,所以并没有做到仁君。
为父同样也是不慈的,我们说一个慈父他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那何为平等呢?比如说立太子这件事情,并不能因为自己宠幸一个姬妾就要立他的儿子为太子,而是要综合的去看。比如说哪个儿子更有德行,更有才华,并且那个时候是有礼制的,要立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但在齐景公那个时候,嫡子先景公而逝。这个时候他要立荼为太子。所以我们再来看如果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去看哪一个孩子更优秀,对国家、对人民、对百姓、对后世的发展更有利,我们才能立哪一个为太子。而不能看自己的私欲,看自己的私情,这都不是为君之道,亦不是为父之道。
所以孔夫子这句话是意有所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有一个次第。首先君主,要是仁君。上好仁,而未有下不好义者。下好义,未有其事不终者也。处上位的人如果好仁,下位的人就好义。如果大家都好义,没有一件事情是做不好的。所以这个次第,在告诉景公你先要守为君之道,为父之道。当你有为君之道,臣自然就是敬的。为人臣,止于敬。如果一个父亲他是慈爱的,孩子自然就是讲孝道的。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
所以孔夫子这句话,首先是在正名,名分要正。其二告诉景公,你自己这个并不是为君之道,亦不是为父之道。因为孔夫子是周游列国来到齐国,他在齐国并不当政,所以很多事情是不能直讲的。但是这句话,在加上这段历史背景其实孔夫子讲的已然很明确。你首先要有为君之道,不能只顾自己生活的享乐。你要有为父之道,对每一个儿子都是平等对待的,你要去考虑你的后事,你要去考虑你的齐国,你要考虑齐国的百姓。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说了,善哉!好啊,说得好! 善哉,这两个字我们也就看到了齐景公对于孔子所说的这八个字是非常认可和赞同的。信如,真的是这样。的确如此,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确实是这样的,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有很多粮食,我真的可以吃的到吗?
我们再把「粟」延伸来讲。比如说君位,衣食,我们当下所拥有的都称之为粟。 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我们当下拥有很多,我们又怎么能吃的到呢?
我们看这段话,齐景公是知道的,他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才讲:善哉!讲得好啊。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齐景公也并没有按照孔夫子的话去做。如果按照了这句话去做,去践行,也不至于有后来的田氏代齐。我们再来看齐景公的理解,虽有粟,他明白了这个道理,想到的是我虽然还有很多粮食,我还有自己的君位,我自己焉得食之?他想的小,他只在意自己这个位置能不能保得住,自己有没有粮食吃,所以他认为不立太子可以更好的保住自己的位置。并没有为子孙后代去考虑,并没有为齐国的百姓去考虑。他考虑的是我自己还有没有的用。
这就好像我们在一个家庭当中,也是一样的。 当有人告诉我们一段话,你要守君臣父子之道。我们就在想,有道理。如果孩子不孝顺,即使我们有很多东西我们也不幸福。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想了一个办法,怎么样让孩子孝顺,比如说我有钱,那可以用钱来牵制,比如说我有很多的财产,我就可以用财产或者某些地位来牵制。可是这件事情它并不长久。
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有的人告诉我们你要守君臣父子之道,处上位的人你要仁。处下位的人才能敬、才能义、才能忠,那我们听到了。可是我们上句没听,我们没想让自己变得仁慈变得仁爱,只想怎样保住我的位置。这时候可能用利诱,用权势去压榨或者用我们现有的地位是有一定的说服能力的,我们去强迫他人听我们的话。发现别人不听了我们怎么办?给他加薪,多给他发钱,不行给他升官提升提升职位,我们认为这个就可以保住了。可不可以?可以的,但是只保住了当下,只让自己短期内看上去是良好。显然景公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所以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景公的思维方式,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虽然有很多的粮食,我还在这个位置上,但是我得想办法改变。而他的办法只是维系了自己当时,所以景公在世之时,田氏并没有更大的作为,在景公去世不到十年的时间田氏代齐,齐国易主了。
《论语》当中我们讲过: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如果我们认为别人讲的是有道理的,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我们要去改正要去修正,这个是最重要的。 我们再把孔夫子说的这八个字延伸到我们生活当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都是可以用的到的,比如说在工作当中,处上位的人,你要讲仁慈仁爱的,这个时候下面的人就会敬,就会忠信;在一个家庭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做父母的是处上位的,处上位之时我们要懂得仁爱和仁慈。如果我们只是用条件说给孩子钱,说给孩子买好的用的东西,但是我们对他并不是仁爱仁慈的,他也不会发自内心的孝顺。
我们在一个工作当中,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只是给钱,你并没有真心的为他好,你并不是仁爱和仁德的,他也不会发自内心的敬畏。这个时候看似当下是平稳的,但并不利于长久的发展。所以无论我们处在哪一个位置,都要有自己的止。当我们处下位的时候,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如果我们是处下位的,在一个企业当中。我们要心怀敬意,我们要忠义、忠信,忠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忠于自己的选择,忠于自己的公司。
如果我们是做儿子的,我们要懂得去孝顺。《弟子规》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如果我父母是对我们好的,我们去孝顺,这个有何难,人人都做得到。亲憎我,孝方贤。双亲对我们是不好的,甚至是憎恨我们的,这时候我们依然保持孝顺这才是贤德之人的作风。所以我们学习儒家文化皆是以修身为本。无论我们处在哪一个位置,上位或者下位,我们首先要求的是自己。当我们自己改变,我们才可能影响更多的人。如果我们不通过改变自己去影响他人,而只是靠自己的位置去强求强迫他人,最后都会事与愿违的。
《论语》当中我们讲过,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能比如说景公,如果真的按照孔夫子的法语之言去做,他会有所改观。孔夫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先要守为君之道。可是景公并没有,我并没有改变自己,而是想办法安稳住当前的位置。这个就好比我们现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看到了君臣父子之道,如果我们是处上位的,你不要想着先去改变下位的人,我们要先改变自己。如果我们是处下位的, 你也不要想着说上位的人改变了我就改变,我们以修身为本是要先改变自己,然后去影响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