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东西本自同——采薇阁的港澳台与海外客户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是当年中国学术的伤心史。学术之外,国家经费不足、资料短缺、出版落后、信息不畅也是客观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大型文献的市场主要是港澳台与海外。图书馆的采购,显示了其学术动态。2005年至2008年,伴随着特价书发展、信息集中、服务专业,采薇阁成为大型文献的信息中盘。我2005年开始经营书店,将大陆地区方便采购的学术图书做成表格,通过网络和朋友发往各地经营大陆图书的公司。我拨打电话,发传真或者写email将书目发给海外同业们。当时信息不畅,交流成本昂贵,国际长途资费每分钟4元人民币。我购买了Skype电话软件,用于打电话沟通;注册了hotmail和yahoo邮箱,用于电子邮箱发送;安装了msn用于实时通讯,同时购买了传真机发书目。在挂甲屯的小办公室里,我用蹩脚的英语问对方是否经营大陆学术书,是否懂中文,沟通好后,挂断电话,发传真。这些书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当地的同行收到书目,转发给图书馆,有订单后再让国内的经销商联系我。这个过程难免还有些专业问题。同书名不同出版社:四库全书,上海古籍的是文渊阁,商务印书馆的是文津阁;书名相近:四库存目书、四库未收书、四库禁毁书等。当时百度上也没有这些信息,很多书我认真看过宣传页,查阅资料,看了出版说明后,都准确解答。积累多了,电话中我就能直接回复对方疑问,大家都很惊讶。以后其他书的询价都直接问我,不仅内容清楚,折扣、供货时间、大致件数、重量等也能较为准确地回答,同时我们的折扣也合适。国内的进出口公司,遇到大型文献都会来找我询价,由于专业性强、服务周到,采薇阁很快成为大型文献的中盘。中盘就是批发,就是书卖给同行。海外的客户认真细致,给他们发货也需要非常仔细。也因为基本都是订单形式,如果出现退货,费用很高。发货前都要仔细检查,确定箱数、箱内册数、每箱重量、品相完整等。 海外客户
一、美国美国圣地亚哥的中华古籍书店。王伟先生是美国的大学教授,他苦于中国古籍文献资料缺乏,同时也给其他图书馆供书,就有了这项业务。我和王伟通过电邮交流,发去书目,然后他散发资料,有订单后,让他妹夫谢红杰采购。谢红杰在北京朝阳有个二居室,专门为中华古籍书店集货。接到订单后,他要比价,确定我能给最低价,然后取好现金,约好时间送书。送到后,我们一本一本点书,然后慢慢数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二、日本北九州中国书店的小田隆夫先生中文很好,说得有点慢,有点像电视剧里的日本人口音。他经常细致询问某套书的情况。北九州中国书店的库房有上百平米,大都是中文书,好多还是八九十年代的古旧书。我还说有机会去日本,要去买一批回来。

他买书会请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的莫开基先生代为采购。莫老师是北京人,每次也是开宗明义,小田先生要买你的那些书,多少折扣,送过来吧。其他日本的书店,比如燎原书店、内山书店,前期有点联系。

三、韩国
韩国最大的中文书店是汉学书店供货的。汉学书店在北京大学,老板谭晓晶和韩国书店老板蔡先生是夫妻,当年都是在北大进修。汉学书店的库房,离采薇阁书店就100米,定好书,很快就送去了。大约几天后,到北大物美超市地下的汉学书店结算。汉学书店的选书军师是台湾人王先生,他在北大读过书,喜欢这里,就住在承泽园,靠炒股生活,平时就是买书读书。家里二居室除了住的小屋和喝茶的地方,都是满满的书。有时候我拿不准的书,也会请教他。我经常去他家喝茶,羡慕这种衣食无忧,修身养性的生活。当时汉学书店的经理孟先生,也都是单身,我们三个经常在王先生逼仄的茶桌上,畅谈图书和运营。后来王先生的股票跌了,2013年左右他电话我说,“混不下去,就去通州找你了哦。我看现在情形,可能要回台湾工作了。”
四、其他新加坡和马来亚的书商是通过上海三联书店采购,我们业务很少。德国的图书馆通过琉璃厂的中国书店采购。当有订单送书去,中国书店的人和我说:“嘿,好家伙,你的书都漂洋过海卖到德国了。” 国内港澳台书店
台湾地区是大型文献采购大宗,书店很多,竞争杀价很激烈。如果台湾的书店没有中标,有时候他们单位内部、进出口公司和我都要写检讨,针对投标报价的货源、物流、海关、利润等各个环节。澳门和香港地区偶尔买一些。
一、万卷楼图书
万卷楼总会选一些好的书,他们也在台大、中研院等地做书展,通过北京时代联信贸易有限公司张旭联系,我们的业务往来最多,持续大约7年。梁锦兴先生是万卷楼的总经理,他是教授出身,请我参加过他们的家宴。在两岸交流上,我们互相配合,做了很多创新的业务。万卷楼是台湾第一家引进大陆简体版图书的公司,1990年因为梁锦兴等人的努力,大陆图书得以突破禁忌进入台湾。我写了一篇文章《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与梁锦兴先生往事》纪念友谊。不久前万卷楼旗下的国文天地杂志社刊登了采薇阁的发展回顾。

二、圣环图书
老板徐耀环是复旦大学研究生,创办了圣环书社,利用复旦的馆藏出版过彩色的《五礼通考》。他的主要客户是台湾的中研院和台大。他通过上海中图进出口公司陈金采购,陈金是上海人,非常客气。去年还送我一些自编的手镯,让我继续坚持。
三、木石文坊
老板蔡琳堂是台湾淡江大学博士,他爱人傅敏是山东青岛人,弟弟是傅强,木石文坊通过傅强采书。他们主要零售,买了我不少书,也在南京的品雨斋、学人书店、芜湖万卷书屋买旧书到台湾卖。学人书店阚炜的书标价本来也不贵,不愿意批发,蔡琳堂来拜访,一起吃了顿饭,相谈甚欢,于是打了8折批发。他们为了开书店,买了罗斯福路的一个院子,也当住宅。2009年我和汪华去台北拜访木石文坊,他们很开心也有些惊讶,请我们一起吃饭,还带我们逛了附近的旧书店。我们都还买了不少古旧大陆书。汪华感慨2年前很自豪卖书卖到台湾了,想不到这么快,就从台湾买书回去。

四、天龙图书沈荣裕在重庆南路经营天龙图书40多年,见证了重庆南路这条台北书店街从辉煌走向没落,天龙现在是硕果仅存的几家了。天龙图书销售简体字书的门店,在台湾也显得与众不同,也是浙江博库新华书店台湾分站,做过多次大陆图书的展陈和首发式。因为台湾人的特殊身份,他早期去大陆的好多地方,都是市委宣传部部长级别的领导陪同接待。他经常出入两岸,早期来大陆,在北京都让我陪同,我也跟着长了见识。他通过华文出版社买过多次《乾隆大藏经》(中国书店168册)。他当年基本每周都要来北京,从香港转机。因为坐飞机次数多,是航空公司的vip,可携带行李重量50公斤。甜水园(北京图书批发市场)的新书,60多岁的他每周都要装上两个大的拉杆箱,我拉着都感觉沉,他一个人带着从香港转机,带回台湾。

五、台湾其他书店册府书局李先生,当年线装书局的刘聪建陪同来书店,挑选一批书。当年还有若水堂、秋水堂、五南广场都稍微有一点业务往来,他们通过闽台书城和厦门外图采购。闽台书城在福州,离我家不远,每次回家我也去拜访,郑晓峰、小魏都很亲切和我聊市场图书。厦门外图是一整栋楼,办公仓储一体化,有一层都是台版书现货,不少好书,我也淘过不少。厦门外图经常全国搞台版书展,经常在高校不期而遇。 六、澳门文化广场这是澳门最大的书店,他们都是通过珠海中转,负责人是曾兰英。曾小姐每次都很客气,先确认好货源,货到了马上汇款。她来北京参加过一次订货会,也来我们这里转转,一起去了长城。澳门也出版了一些学术文献书,我们收集目录,曾小姐会将澳门所有出版社的目录都整理好发我。 国家有出口退税政策,必须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当年是税率13%。海运物流至少要1立方米,需要报关和清关,所以海外书商采购大陆文献,必须通过进出口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图公司"),按业务分为日本科、韩国科等,日本科负责人莫开基、韩国科钱小姐,当年都有不少联系,经理兰静、采购徐渭军也都熟悉。中图公司每年9月份在北京顺义新国展举办版权交易会,都特设馆配展厅,也会邀请我们去。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的高群、中国经济图书的印建平、上海中图陈金、厦门外图熊武兴、闽台书城郑晓峰、时代联信贸易公司张旭、珍本书店张桂芳等,他们所在的单位都和我们有较多的往来。虽然大都是国企,但是对我们也都客气,及时结算,业务关系很简单。2008年后,随着信息开放、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港澳台与海外大型文献购买力式微,文献市场也逐步转向国内。采薇阁也从销售转向出版,行业呈现的视野和市场,使我们坚定学术出版的方向,做大体量。出版和学术,砥砺前行,扩张研究材料、扩张研究工具,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