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的无礼
关于刘邦无礼的记载,在《史记》里比比皆是。这很可能是当时人的共识。千古之下,读者仿佛还能看清楚和他有接触的人紧皱眉头、强忍怒气的委屈样子。秦汉之交,去古不远,还是一言一行因袭贵族风尚,极其讲究礼仪的社会。像刘邦这样无礼之人做了西汉的开国皇帝,很有可以琢磨的地方。 刘邦最蔑视儒生,因为他觉得这帮人毫无用处。因此,他对儒生肆无忌惮,作出一些颇具恶趣味,带有表演性质的事情来: 高阳的郦生想见刘邦献计,刘邦身边的骑士蛮担心,他提醒郦生说: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两人见面,刘邦果然没给郦生好脸色: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一副我看不上你的模样。哪晓得郦生是个老推销员,心理建设很充分。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刘邦不为动容,开骂,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愈发从容,郑重地提醒刘邦,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刘邦这才觉得这人也许有点真材实料,於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这套戏码老是在求职者如谋臣、武将与老板汉王刘邦间上演。刘邦似乎很喜欢异性按摩,口吃的硬汉周昌来汇报工作,看到这不雅场面,急忙退出,可刘邦不依不饶: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於是上笑之......。 刘邦骑在周昌脖子上问,你觉得我怎么样?周昌泥人也有三把火,仰着头回答:你现在和桀纣有区别吗!刘邦大笑。 这里头有中顽童嬉闹的味道。这可是刘邦的惯态,《高祖本纪》上说他年轻时,“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狎侮,是一个出身底层、没啥文化又自觉牛逼的成功者对待内心觉得不如自己的人的一种方式,以此确立自己的心理优势。 这自然让人讨厌,特别是注重礼仪细节,动辄因此反目乃至杀人的秦汉。比如独当一面的淮南王黥布进见刘邦时: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想自杀,可见其受刺激之深,被侮辱之大。可看到汉王给他的实实在在的待遇、利益,他又大喜过望了。 这是刘邦的下属的典型反应,既恼怒他的无礼,又惊喜于他舍得分配利益,因此愿意为其效力。 刘邦消灭项羽后开总结表彰大会,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是极著名的精彩议论。从中可见,雇佣双方都清楚,老板无礼但给奖金、给股份非常大方,打工的还是能忍耐的。机灵的刘邦也是看清楚这个,才一直无礼下去的。但总有骄傲的人,有把尊严看得比爵禄封地重要的,比如著名的为太子站台背书的“四皓”就不鸟刘邦: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 更有赵王张敖的老臣看到刘邦对其主上无礼而起杀心: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 要不是刘邦警觉,就因此完蛋。刘邦对项羽也无礼,挑战时自称“老子”,把贵族项羽气得半死,刘邦因此挨了一家伙,差点没要了命: 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与乃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彊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於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但话说回来,刘邦毕竟是极其明智,最善于听取正确意见的开国皇帝,他无礼是无礼,可一听到下属有本领,计策高明,对自己有利时,总能随时收敛那股子流氓习气,认认真真接受批评,及时改正。 比如对陆贾: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 又比如对刘敬: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馀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後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他对张良、陈平更可谓言听计从,对韩信,也能很郑重地设坛拜将。韩信说他只能带兵十万,也没见他回嘴反驳。这种明智与大度,加上他深知先予后取,舍得分利的道理,这些才是他能驱使英杰逐鹿中原的关键。 到了自己做了皇帝,这位素来简慢无礼的高祖才明白无礼的讨厌,和礼仪的好处来: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原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原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於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後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汙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於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譁失礼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刘敬叔孙通列传》 礼仪繁琐是繁琐极了,可没礼仪,怎么显出高低贵贱,怎么显示皇权的尊贵?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于是往儒生的高帽子撒尿的高祖也承认了儒生的价值。
谢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世界读书日,买了一套《柳文指要》 (1人喜欢)
- 2025年2月28日
- 临沂行--饮食、画像石与简牍 (6人喜欢)
- 临沂行--此地 (8人喜欢)
- 临沂行--在路上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