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没有他的国家 | 《寻找米兰·昆德拉》
这就是这本《寻找米兰·昆德拉》讨巧的地方:读者其实并不想知道那些了然于心的文学阶段论,而是想了解在我们的时代诗人是如何被指控,又是如何被驱逐的。
诗人没有他的国家
文:苜蓿白鲜
原发于豆瓣: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710611/
自从诗人被驱逐出理想国之后,就一直在他乡漂泊。这样的例子自20世纪以来变得更加深刻了,比如昆德拉。他的作品跨越了语言和国界的束缚成为了经典,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不知道如何在文献引用中标注他的国籍。每当这种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对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知之甚少。
昆德拉的“难以了解”可能在于他实在太过著名,他的基本信息几乎已成为常识,如果是一本普通的传记,无非是对文学史教材的几遍复述而已。再加上昆德拉本人对传记的抗拒,成功让他成为了最盛名在外却隐于书后的作家之一。这就是这本《寻找米兰·昆德拉》讨巧的地方:读者其实并不想知道那些了然于心的文学阶段论,而是想了解在我们的时代诗人是如何被指控,又是如何被驱逐的。

真正的历史当然不存在于历史书上,而存在于档案室里。解密了的档案成了爬梳历史的绝佳材料。1968年1月9日,一份“Basník(诗人)”的调查档案,沿用了之前调查昆德拉时使用的代称,巧合的是,这也是《生活在别处》中雅罗米尔的代称。
在一年前,《还文学以品质和尊严》主题发言开启了诗人受到指控的序幕。理想国和反乌托邦都不喜欢诗人。三年后,受到牵连而被销毁作品的路克维克·昆德拉去世,留下了没有完成的研究书稿。
从《理想国》中的“诗歌会让人失去理性”,到《我们》中的“胜利只属于我们,因为理性必胜。”诗人的罪变得更加深重。虽然昆德拉在雷恩二大的授课和朋友圈发展都比较顺利,《笑忘录》也是在这个时候成稿。昆德拉著名的美学概念“力脱斯特”也是出自于此:“力脱斯特是突然发现我们自身的可悲境况后产生的自我折磨的状态。”

但仅仅如此吗?《笑忘录》的写作锚点是1950年被处以绞刑的诗人卡兰德拉。那时他的众多好友纷纷声援,但正得势的昔日好友艾吕雅却选择沉默,他理性地说:“我不会替一个认罪的人辩护。”
从这个角度,昆德拉在雷恩二大“疏远”同胞的策略就显得伤感了许多。而校园里的学生骚乱则更加讽刺,现实变成了对“模仿之模仿”的模仿。被流放之后,诗人用昆虫学家的目光观察他乡熟悉的景象,于是种种反讽的细节自然地跃然纸上。这可能是远离故土之后的唯一补偿吧。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不要把流亡美化成浪漫的历险故事。虽然昆德拉不无豁达(或者无奈)地说:“每个人可能自少年起,身上就背负着一个未来流放之地。”但跨越语言和边境的选择都不应该是强制做出的,任何对驱逐诗人行为的默许都是在支持“谁不与我们并肩而行,谁就是在反对我们”。
(完)
新书推荐

《寻找米兰·昆德拉》
[法] 阿丽亚娜·舍曼著
王东亮译
我们不断和他在作品中相遇,却不敢走近他
米兰·昆德拉的人生拼图版
首次全面披露昆德拉人生足迹
三十七年来,一直拒绝在媒体上露面的米兰·昆德拉从公共视野中消失了。泳池边阿涅丝的手势,卡列宁的微笑……昆德拉笔下的人物让读者难以忘怀,而他本人却成了一个幽灵作家。
阿丽亚娜·舍曼从二十岁起,就一直走在寻找米兰·昆德拉的道路上,从东欧到西欧、从布拉格到雷恩、从科西嘉到美丽岛往返穿行。她结识了昆德拉的夫人薇拉,采访过知名出版商、电影人、电视主播,凭吊过遇害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接触过年迈的持不同政见者和金盆洗手的间谍特工,也聆听过德斯诺斯和阿波利奈尔的诗篇……她通过作品阅读昆德拉的人生,又通过小说家的人生去解读他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和人生,经过几许翻译迷失,从此分裂在两个祖国之间。
上海译文新文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春天里,一起读书吧!| 一份春日书单 (15人喜欢)
- 因欢乐而怦怦直跳的心 | 毛尖评波伏瓦《青春手记》 (14人喜欢)
- 谁懂啊,编这本书的每一天都在笑!| 埃科《米兰讲稿》编辑手记 (8人喜欢)
- 在野蛮社会里,文明、美和善良都是罪 |《华氏451》 (7人喜欢)
- 八百公里的圣雅各朝圣之路,居然还是“欧洲最佳骑车路线”?| 《不朽的远行》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