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研究(四)
凡读书最紧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清张之洞《輶轩语·语学》
“目录”释义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姚名达、来新夏、张三夕认为树木的节类似眼睛,因此树节也称目,后世遂以复数之名物谓之节目。目引申为篇目或书目。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孙钦善认为目是纲目之目,《吕氏春秋·用民》:“一引其纲,万目皆张。”网有纲有目,目不是散乱而是有纲统系的群体。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
目:单书的篇目或群书的书名
录:单书的篇目以及叙或解题、提要
(目录:条其篇目;叙录:撮其旨意)
目录学史的重要里程碑
汉刘向《别录》,第一部图书目录,奠定了目录学的基础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以刘歆《七略》为底本
唐魏徵等《隋书·经籍志》,现存第二部史志目录,以《隋大业正御书目录》为底本
清纪昀、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规模最大、收书最多的古代目录
《四库提要》成书较晚,介绍最详细,对我的启发帮助尤大,我感到从它那里得到的教益,比学校中任何一位老师还多。——陈垣《与青年朋友谈治学》
宋代私家书目
私家目录即非官修的、由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或曰始于萧齐王俭《七志》,稍后又有萧梁阮孝绪《七录》。宋代私人藏书丰富,但私家书志目录大都散失,现仅存三家。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现存最早的、写有提要的私家藏书目录
尤袤《遂初堂书目》,首开版本目录先河,兼记几种版本以资互考,但不著录卷数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效仿《郡斋读书志》形式,收录丰富,体例完备,记载全面
目录的编制体例
部类后有小序,书名下有解题(或称提要):《七略》《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
有小序而无解题(有的代之以注释):《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无小序、无解题,仅按部类著录书名、卷数、著者:唐、宋、明《艺文志》
目录的意义(余嘉锡)
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
因目录访求阙佚
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以目录考亡佚之书
以目录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读其书而知学问之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