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的可爱时刻
查看话题 >得失寸心知——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出生于河南沁阳,自小勤于攻读,写一笔优美的工笔小楷和一手好文章。829年李商隐移家洛阳,在此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二位前辈,二人都非常赏识李商隐的才华。令狐楚亲自教授他写骈体奏章的技巧,令狐本人即是骈文大家,当时的人把杜甫的诗歌、韩愈的古文和令狐楚的骈文并称为三绝。李商隐的文章从此由散体变为骈体,后来成为唐代的骈文大家。令狐楚还令其子令孤绹与李交游,一同读书。他每年都资助李商隐学费和生活费,后来还聘请李为幕府巡官,带他到自己任上的郓州、太原幕中,作为自己的随从官员。在唐朝,士子若想考中进士,不光考生自身要有出众的才华,另外还必须由有名望和地位的人延誉或推荐,837年李商隐在令狐绹的全力保荐之下考中进士。李商隐从十六岁到二十四岁八年间,令狐楚对他视为己出,悉心栽培,其子令狐绹与李商隐也如兄弟一般熟稔和亲厚。令狐家对李商隐的恩义可谓天高地厚。837年12月,令狐楚在太原任上病逝,临终,他让李商隐为自己写下上奏文宗的遗疏。 为恩师办完丧事后,838年初春李商隐到泾州王茂元幕府中任职。王茂元也极为赏识李的才华,不久将女儿王晏媄许配于他,李商隐欣然成婚。至此,寒门出身的李商隐前半生太过顺利了,从十六岁以来就有贵人不遗余力的赏识、提携,但是命运馈赠的礼物暗中都标明了价格。晚唐时期牛李党争严重,唐文宗曾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令狐父子属于牛党,而王茂元则派属李党。曾受令狐父子大恩的李商隐在恩师去世后马上投奔王茂元幕府的作法很欠考虑,或者他迫于生计,或者令狐绹当时还没能力安排他,但急于投奔到党争的对方去非常不明智。那么作了王的女婿就更为不智了,也许李商隐对党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也许他生性柔弱,急于找到另一颗遮风避雨的大树,但是对于一个寒门士子,选择联姻家族的重要性他是不会不知道的。当年在他前去考试途中,曾对一商人的女儿一见钟情,但当这女子提出约会时,李商隐却避而不见了。因为商人地位较低,与商人家庭联姻无法给自己未来的仕途带来助力。李商隐娶王家小姐,进入李党的行为很快被牛党人士评论为品行不堪,不久他在838年授官考试的复试中被除名。 人生无常,乐极生悲。岳父虽然赏识他,却并不刻意提携。李商隐839年通过考试,任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到弘农任县尉。840年他辞职回到洛阳,暂居岳父家崇让宅,妻子仍留在长安。李商隐在一次宴会后写下: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蒿阳松雪有心期。 诗中既有对妻子的思念,又有对远大前程的期待和对黯淡现实的不甘:岂到白头长只尔,蒿阳松雪有心期。842年李商隐到秘书省任正字,这一年他29岁。841年唐武宗将李德裕任命为宰相,对他极为信任,君臣和谐,这标志着李党进入最鼎盛的时期。李德裕本身也是著名政治家,晚唐名相,他复幽燕,定回鹘,平泽路,执政六年,在政治上卓有建树。李商隐非常拥护李德裕的政治主张,岳父又是李党重臣,他盼望得到重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这关键时刻,842年秋天李商隐的母亲去世了。按照朝庭惯例,他必须离职丁忧三年。这三年正是李德裕大展宏图的三年,也是李商隐一生中最有可能被提拔的关键时期,他却被迫离场了。九年后他写的一首诗倒颇能表现此时的心境。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李商隐才华早熟,颇具诗名,又是骈文大家,正如那寒风中盛开的梅花一般,待春暖花开,百花争艳之时,他却从群芳园中黯然退出了,“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843年岳父王茂元去世,李商隐处境更加艰难。 三年丁忧结束,845年冬李商隐重回秘书省,这时已到武宗与李德裕合作的末期。第二年三月武宗去世,宣宗继位,当天即免去李德裕相位,贬往海南崖州。牛党上位,李党官员纷纷被贬。三十三岁的李商隐也基本上失去了晋升的机会。此时李商隐是否对当年投靠王茂元的行为心生过悔意呢?可能如他诗中所写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唯一的安慰是夫妻感情一直很好,琴瑟和谐。李商隐在远离妻子时节曾写下深情的: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李商隐一起到桂林任职,桂林山清水秀,远离长安,使压抑已久的李商隐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晚 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他思念家中的妻子和儿女,殷切地盼望王着家书的到来: 《端 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一年后秋郑亚被贬往更远处,李商隐又回到长安。这时令狐绹已进入政权核心,李商隐无奈再次求告故人。“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缠绵悱恻的诗句实际是写给故友的,希望身居高位的故人能读懂自己千回百转的心绪,提携兄弟一把,这可真让人尴尬!令狐绹避而不答,也可能只在太学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教职。仕途无望,只有妻子给他温柔的安慰和支持。849年李商隐又远赴徐州武宁节度使卢弘正幕府。851年春卢弘正病故,春夏之交李商隐妻子病故。他人生的另一根支柱轰然坍塌了,这一年李商隐只有38岁,却已一再品尝人生的苦果了。秋天他在洛阳,妻兄十二兄和连襟韩瞻前来拜访,邀他小酌,李商隐伤心不就,写下: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 谢傅门庭旧未行,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山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 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贤妻已逝,儿女尚幼,前途茫茫。绵绵秋雨,万里西风,围绕着李商隐的是无边无际的寂寞和哀伤。从此他也走进了人生的凄雨和晚秋。为了儿女和生计,他当年冬远赴四川梓州入西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路上在大雪中想到再无人给自己预备寒衣了,备觉感伤: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柳仲郢对他极为关照,想选一歌妓照料他的生活,李商隐写下《上河东公启》,婉言推辞:“某悼伤已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才有述哀;灵光独存,且兼多病。”他把自己比作半死的梧桐,表明心如死灰。此后仕途上他已难再寄希望,余生也没有再娶,并开始对佛教发生兴趣。转眼四年过去,李商隐于855年回到长安,858年在郑州去世,年仅四十五岁。同时期,他的老朋友令狐绹于850年至859年期间一直担任宰相,深得宣宗信任。李商隐去世前,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他最有名的一首: 《无 题》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崔珏在《哭李商隐(其二)》中写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的确是对李商隐一生最好的总结。但是,看到人生的结局后,假如重回意气奋发的二十五岁,王家前来提亲,不知李商隐会如何选择?另外当年炙手可热的令狐父子若得知能被后代人频频提及竟是得益于李商隐灿烂的诗名,又不知是何种感受?时光如水逝,得失寸心知。 收于我的豆列《细品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