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河——丽江的最后一片静土
束河古镇
从丽江古城往北,沿中济海东侧的大路程行约四公里,便见两边山脚下一片密集的村落,这就是被称为清泉之乡的束河。当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脱林时,曾走过此道,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称。由此可见,早在明代,这里已是丽江的重要集镇了。
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潭周绿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鱼可数。从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远近汩汩有声。村庄中心有长33米、宽27米的小小四方街,与古城四方街一样可以引水冲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还能照见往日的繁华。 束河曾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编等手工业闻名于世。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束河就开设了由政府公助的义学馆",还有三所私塾,近、现代又创办小学、中学,使束河成为著名的人才之乡。过去束河村从事皮革业的有300多户,日产皮鞋500双,各种皮货远销西藏、西昌、青海等地,有的商人甚至到达印度、尼泊尔等国,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在宁蒗中甸、德钦,至今还有以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村。1942年,束河皮匠村与国际工合组织合作,通过贷款、集股合资开办过"皮革合作社"。 如今,倘佯于龙泉之畔,漫步于束河古街,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作为大研古城周边民居建筑的束河民居,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吸引着各种肤色的众多游客。
束河古镇距离丽江7公里,距离白沙镇3公里,束河、白沙一带是纳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点,也是木氏上司的发祥地,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更为古朴的纳西民俗。 束河古镇现有保存完整的各种民居900多幢,人口3400多人,束河古镇是纳西族较早的聚居地,1383年,在改朝换代中稳定了丽江地区合法统治地位的木得在大研大兴土木,建造丽江府公署,从此,丽江的政治军事中心及商业文化中心,即由白沙迁移到大研,从而形成了白沙—束河—大研三位一体的丽江古城的整体格局。随着大研镇逐渐崛起,束河古镇从商业文化退回农耕文化,成为历史的活标本。
束河古镇有一个“束河四方街”街子的格局与大研四访街一样:也是背风向阳,水源方便,石板铺路,向外放射;也是以广场为中心,四周店铺环绕,也是多民族、多姓氏和手工业者聚居(民间有束河八家之说,实际不止八个姓氏,村中除纳西外,还有汉、藏、彝、白等民族)。而束河街正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茶马古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经济文化交流意义,被学术界称之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在“茶马古道”旅游复兴的大背景下,独特的束河古镇的参与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新契机,更是文化积淀的厚积薄发,必能带来有利当代及后世子孙的大好形式。
从束河四方街广场往西,有一横跨青龙河的单孔石拱桥,称为青龙桥,它是丽江现存最长的石拱桥,跨度为33米,是进入仁里村的必经之地;在桥上驻足俯视,看到沿青龙河西岸的绿柳随风摇曳,河水清澈见底,蜿蜒南下,宛如一条绿色飘带。紧依龙泉山下的九鼎龙潭,疏河龙潭由山脚岩石间涌出的泉水汇集而成,水质清澈,平如明镜,北端远处的雪山倒映水中,成为“雪山倒影”。 束河古镇北靠聚宝、龙泉、莲花三山,镇内环绕着青龙河、九鼎河、疏河三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水领着路走,村绕着水转,大农耕文化体系中,水的重要不言而喻,活泼的青龙河、九鼎河、疏河就象束河的血脉;束河古镇水系水网不仅支撑着物质,更营养着精神,风生水起,聚气纳财,水滋润着土地与村民,村民爱护着水相依相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这里得到最好体现。
束河古镇的房屋依山就势而建,传统民居保留完整,近现代以来房屋建设仍以传统形式为,大家认可传统形式房屋的好外,并追求与古镇整体的和谐共处,因此古镇村落的整体格局保留完好。房屋比邻相接,层层叠落,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象。束河古镇的纳西人家家家院子里都栽种有各种花草,院落天井较大的宅院就成为了一个小花园,村子的房前屋后,只要有空地,皆为菜园果树。古镇后山植被较好,常年郁郁葱葱;古镇前有绿色田野围绕,环村绕宅的溪水清澈、透明、晶莹,形成一幅三山共三水的美丽画卷,清泉之乡也由此而得名。束河的道路和水流紧密相融,因水成街,沿街绕流,再依路筑院,依水建房。束河古镇民居没有教条的方方正正和形式格局的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地形地貌,可曲可直,富于变化,由此而形成别致的村落景观。束河古镇路、水、桥、房有机的融为一体,构成了富有特色的村落布局形态。
从丽江古城往北,沿中济海东侧的大路程行约四公里,便见两边山脚下一片密集的村落,这就是被称为清泉之乡的束河。当年徐霞客游芝山解脱林时,曾走过此道,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称。由此可见,早在明代,这里已是丽江的重要集镇了。
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潭周绿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鱼可数。从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远近汩汩有声。村庄中心有长33米、宽27米的小小四方街,与古城四方街一样可以引水冲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还能照见往日的繁华。 束河曾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编等手工业闻名于世。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束河就开设了由政府公助的义学馆",还有三所私塾,近、现代又创办小学、中学,使束河成为著名的人才之乡。过去束河村从事皮革业的有300多户,日产皮鞋500双,各种皮货远销西藏、西昌、青海等地,有的商人甚至到达印度、尼泊尔等国,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在宁蒗中甸、德钦,至今还有以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村。1942年,束河皮匠村与国际工合组织合作,通过贷款、集股合资开办过"皮革合作社"。 如今,倘佯于龙泉之畔,漫步于束河古街,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作为大研古城周边民居建筑的束河民居,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吸引着各种肤色的众多游客。
束河古镇距离丽江7公里,距离白沙镇3公里,束河、白沙一带是纳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点,也是木氏上司的发祥地,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更为古朴的纳西民俗。 束河古镇现有保存完整的各种民居900多幢,人口3400多人,束河古镇是纳西族较早的聚居地,1383年,在改朝换代中稳定了丽江地区合法统治地位的木得在大研大兴土木,建造丽江府公署,从此,丽江的政治军事中心及商业文化中心,即由白沙迁移到大研,从而形成了白沙—束河—大研三位一体的丽江古城的整体格局。随着大研镇逐渐崛起,束河古镇从商业文化退回农耕文化,成为历史的活标本。
束河古镇有一个“束河四方街”街子的格局与大研四访街一样:也是背风向阳,水源方便,石板铺路,向外放射;也是以广场为中心,四周店铺环绕,也是多民族、多姓氏和手工业者聚居(民间有束河八家之说,实际不止八个姓氏,村中除纳西外,还有汉、藏、彝、白等民族)。而束河街正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茶马古道”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经济文化交流意义,被学术界称之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在“茶马古道”旅游复兴的大背景下,独特的束河古镇的参与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新契机,更是文化积淀的厚积薄发,必能带来有利当代及后世子孙的大好形式。
从束河四方街广场往西,有一横跨青龙河的单孔石拱桥,称为青龙桥,它是丽江现存最长的石拱桥,跨度为33米,是进入仁里村的必经之地;在桥上驻足俯视,看到沿青龙河西岸的绿柳随风摇曳,河水清澈见底,蜿蜒南下,宛如一条绿色飘带。紧依龙泉山下的九鼎龙潭,疏河龙潭由山脚岩石间涌出的泉水汇集而成,水质清澈,平如明镜,北端远处的雪山倒映水中,成为“雪山倒影”。 束河古镇北靠聚宝、龙泉、莲花三山,镇内环绕着青龙河、九鼎河、疏河三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水领着路走,村绕着水转,大农耕文化体系中,水的重要不言而喻,活泼的青龙河、九鼎河、疏河就象束河的血脉;束河古镇水系水网不仅支撑着物质,更营养着精神,风生水起,聚气纳财,水滋润着土地与村民,村民爱护着水相依相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这里得到最好体现。
束河古镇的房屋依山就势而建,传统民居保留完整,近现代以来房屋建设仍以传统形式为,大家认可传统形式房屋的好外,并追求与古镇整体的和谐共处,因此古镇村落的整体格局保留完好。房屋比邻相接,层层叠落,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象。束河古镇的纳西人家家家院子里都栽种有各种花草,院落天井较大的宅院就成为了一个小花园,村子的房前屋后,只要有空地,皆为菜园果树。古镇后山植被较好,常年郁郁葱葱;古镇前有绿色田野围绕,环村绕宅的溪水清澈、透明、晶莹,形成一幅三山共三水的美丽画卷,清泉之乡也由此而得名。束河的道路和水流紧密相融,因水成街,沿街绕流,再依路筑院,依水建房。束河古镇民居没有教条的方方正正和形式格局的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地形地貌,可曲可直,富于变化,由此而形成别致的村落景观。束河古镇路、水、桥、房有机的融为一体,构成了富有特色的村落布局形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