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心理状况
事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近些年发现,留学生前来咨询的比例逐年升高。从之前2019年的占比10左右到如今的35%,短短的3年不到,留学生的咨询比例每年递增了10%。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笔者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对2019-2022年一共425份关于留学生心理咨询的案例做了简单的统计分类。结果发现,在425份案例中。有关留学生如何缓解孤独的相关咨询占比80%达到了340份。有关留学生与亲密关系的相关咨询占比15%达到了64份。有关职业发展(深造or工作or回国)的相关问题占比5%达到21份。
关于孤独感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马斯洛需求理论窥探一二
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们的需求细分成了两大阶段,七个层次(图一)。而我们经过概括可以将7层次缩减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成就需求)
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的画像基本包括以下特点(成年人,拥有部分的生活自主能力,渴望社交) 那么对应到马斯洛需求模型我们可知,留学生群体普遍解决了第一层次的需求,普遍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安全绣球与社交需求。对于留学生群体来说,从国内到国外唯一不变的是学生的身份,除了学生这个身份外,身边的一切都会因为留学随之发生变化。试想,一个20岁左右没有经历过社会洗礼的学生将要前往一块完全陌生的国家,不可谓不害怕。因此想要解决孤独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孤独产生的原因以及后果,而后在对症下药。

所谓孤独。我并不喜欢用学术的解释来对它进行描述。在笔者看来,人们的孤独来源可以概括为“异动三名”即1+3,一个动词,三个名词。动词为缺乏,名词为,参与感,融入感,认同感。而在海外的留学生面临的正是这三个问题
缺乏参与感:由于在异国他乡,缺少熟悉的环境,外加语言的障碍加之天然的与其他人形成了沟通屏障。影响到了中国留学生的对参与感本身的体验。形成心理恐惧。但是这种情况并不会在留学生刚刚抵达目的地国家就会显现。因为,初到一地最先到来的是新鲜感,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新鲜感会被周而复始的学业所磨灭,进而参与感缺失的心理反馈会日渐强烈。进而造成可怕的恶性循环,循环路径:由于周围的陌生环境加之语言障碍,无法很好的与本地人进行很好的沟通,形成恐惧,进而变得内向,由于内向,进而更加不敢去沟通交流。据此周而复始,留学生就会感受到很深的孤独。
这时候就会有人说,可以胆子大一点,然后就可以加入到他们的沟通里。那么,就迎来了第二个问题融入感缺失。对于融入感缺失最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就是,其他人在兴高采烈的讨论话题,而你在里面get不到对方的情绪点,不知其他人为何可以兴高采烈。此时,你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抽离感。感觉你自己被抽离到了这个讨论群体之外。出现典型的在群不合群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的产生会给你鼓起的勇气狠狠的一巴掌。留学生大多都会想,我已经鼓起了勇气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来,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同频,随之而来的就是深深的自我否定。长此以往,留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即便我努力的加入了他们,却还是没有能够和他们同频,那我以后尽量少得去参加类似的沟通,讨论与交流,一旦出现这种认知,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干预,时间久了之后,留学生就会出现抑郁的倾向。
好了,今天的分析就暂时先到这吧,后面的几天我会陆续更新如何解决此列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预防,还有对于新留学生如何在出国前完善心理状态的建设,我们下期见吧~~。欢迎大家踊跃讨论,有任何问题可以跟我留言,我也会积极与大家进行互动的
-
Jttktv耶耶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28 09: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