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脉络
电影发展史:
1. 电影的发明
1888年 - 美国爱迪生,和助手迪克森发明第一部电影放映机
1895年 - 法国卢米埃尔在爱迪生基础上发明手调式电影放映机,拍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
2. 第一部故事短片(单镜头)
1895年 - 法国卢米埃尔《水浇园丁》
3. 电影视错(停机再拍)
1902年 - 法国乔治梅里爱《月球旅行记》
4. 电影的语言(打破舞台剧叙事限制,采用拼接、移动镜头)
1903年 - 美国鲍特《火车大劫案》(创造专属电影的叙事时空,结尾劫匪向镜头开枪的先锋镜头)
《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
5. 第一部电影长片(开创好莱坞剪辑手法的第一部商业大片,采用特写镜头,多样景别、机位、
镜头运动方式、正反打等剪辑方式)
1915年 - 美国格里菲斯逆历史进程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片尾交叉蒙太奇,和被后来英雄大片惯常模仿的最后一分钟营救)(黑人导演的反抗:《藩篱之内》)
6. 第一部纪录片(引发电影是否应该记录真实的讨论)
1922年 - 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
7.蒙太奇手法集大成之作
1925年 - 苏联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蒙太奇剪接拉长了暴力镇压这一动作的时间)
*蒙太奇:源自建筑学术语,在电影中指画面间的组接,有声电影出现后,声音也进入蒙太奇的范畴
1920s的苏联出现了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
认为两个画面的组接,可以产生两个单独画面所不具备的新的含义,即1+1>2
主要分为叙事蒙太奇(平行、交叉)、表意蒙太奇(心理、对比、隐喻)、理性蒙太奇(爱森斯坦杂耍/吸引力-将不相关但类似的镜头组建在一起)
8.第一部有声电影(工业上的突破,出现同期声,之前默片往往采用现场乐队伴奏、电影解说员)
1927年 - 美国《爵士歌王》(虽然对同期声运用并不成熟,但出现了电影史上第一句台词)
9. 1920s~ 1980s前百花齐放的电影美学
1980s前,国际电影节大奖基本被欧美包揽,苏联和日本偶有斩获
一战后,美国电影蓬勃发展,形成以制片人为中心的大制片厂制度,谁管钱谁说了算
在这种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下,美国向世界输出了大量成熟的商业类型片,着重抓住观众眼球
一战后,欧洲经历1920s前后先锋派电影运动、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50s60s法国新浪潮
形成“电影作者论”,谁当导演谁说了算,作者电影逐渐和艺术片画上等号,着重表现导演个人情怀
苏联电影着重在如何利用光影、镜头的运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产生虚实结合的效果
1920年 - 欧洲先锋派代表作德国表现主义《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1941年 - 美国类型片突破之作《公民凯恩》(多视角打破线性叙事结构,第一次系统使用景深镜头,现代电影奠基之作)
1948年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偷自行车的人》(改变了电影的娱乐属性,赋予其现实批判的意义)
1953年 - 日本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大量低角度固定长镜头,是枝裕和延续其细腻家庭剧风)
1957年 - 苏联《雁南飞》(光影运用的极致,结合主观镜头和旋转镜头,进行叠化处理;摇晃手持主观镜头、夸张的倾斜式构图,搭配人物表情特写)
1959年 - 法国新浪潮代表作《四百击》(大量实景拍摄,没有以戏剧冲突为核心的情节,主要表达个性,抒发情绪)
1960年 - 美国惊悚悬疑类型片希区柯克《惊魂记》(大量跳切的浴室刺杀片段)
同年代美国类型片:阿瑟·佩恩《邦妮与克莱德 》、迈克·尼科尔斯《毕业生》
10. 世纪之交的非主流国家电影(反映鲜明的民族性格和社会现实,趋向极强的浪漫或现实主义)
1997年 - 伊朗严格政治审核下的儿童探求类型电影《小鞋子》
《中央车站》、《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春夏秋冬又一春》、《水仙女》
更多影史荐片:
1. 德国表现主义
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的,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的
一战前:受法国电影艺术运动影响的《布拉格的大学生》
一战中:沦为纳粹垄断的政治宣传工具
一战后:类意大利战前大历史电影的古装电影《杜巴里夫人》by恩斯特刘别谦(让人民开心起来)
魏玛时代:表现主义诞生:《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受影响导演/电影:
希区柯克《后窗》、《惊魂记》、《西北偏北》
《深锁春光一院愁》
《大都会》(受影响:《银翼杀手》、《饥饿游戏》)
茂瑙《诺斯费拉图》、《最卑鄙的人》
《沉默的羔羊》、《屏住呼吸》、《第六感》
2. 苏联蒙太奇(诞生于俄国革命)
非连贯剪辑:剪辑痕迹不应该被隐藏,而应被凸显
库里肖夫效应:伊万实验展现的理性蒙太奇(不相干影像剪辑拼接产生第三联想)
其他蒙太奇手法:tonal montage、metric montage、rhythmic montage
融合三者的overtonal montage(代表电影《黄金三镖客》)
苏联蒙太奇代表作:
爱森斯坦将理性蒙太奇运用在科幻电影;《战舰波将金号》用不相干影像拼接表现狂乱暴力
维尔托夫《持摄影机的人》(批判科幻电影的虚构性,崇尚电影表达纯粹真实)
斯大林当政后:
西方电影涌入苏联,人们开始追求轻松娱乐的电影,而非抽象理论的电影
政府开始重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强调用非理论而是和现实相关的内容拍摄电影
如《马克辛的青年时代》不再采用生硬的剪辑,而是运用主流的流畅的叙事,将观众带入故事,苏联蒙太奇电影也走到了终点
但其对后世影响依然深远,如《惊魂记》中的淋浴场景、MV制作、以及几乎所有电影预告
3. 默片时代的好莱坞(恰逢禁酒令)
卓别林《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塞西尔B戴米尔《十诫》(完美应对《海斯法典》的大师)
恩斯特刘别谦用暗示和讽刺绕开《海斯法典》
4. 默片时代结束
第一部有声电影《唐璜》
被演员即兴加入台词的音乐电影《爵士时代》
歌舞电影《舞动人生》
迪士尼动画《骷髅舞》
黑帮和怪兽电影《金刚》
新闻电影《满城风雨》、《银发女郎》
经典电影《女友礼拜五》、《公民凯恩》
女配音员让位于男剪辑师,但后世也有赛尔马斯昆梅克剪辑马汀斯科塞斯的《愤怒的公牛》等电影、《复仇者联盟》也是女剪辑
5. 世界电影潮流兴起(大萧条时期)
警匪片、歌舞片、西部片、神经喜剧大行其道
彩色电影问世:《罗宾汉历险记》、《绿野仙踪》、《乱世佳人》、《白雪公主》、《匹诺曹》
高宽比电影、宽银幕立体电影(全景电影):《西部开拓史》、变形镜头式宽银幕电影:《圣袍》
宽银幕电影使导演利用每一帧画面来说故事,而非从前那样较以来剪辑来产生新画面
五大电影公司:
米高梅(明星名著大制作)《绿野仙踪》、《乱世佳人》、《叛舰喋血记》
派拉蒙(聚集欧洲电影人)《上海快车》、《罗宫春色》、《摩洛哥》
华纳兄弟(低预算剧情片和生涩的警匪片)《人民公敌》、《华清春暖》
福克斯(著名导演和影星)《愤怒的葡萄》《青山翠谷》
雷电华《育婴奇谭》《金刚》《公民凯恩》
6. 独立电影潮流兴起
二战后欧洲电影行业遭受严重破坏,反而催生了反大制作的模式,挑战30-50年代古典好莱坞风格
1)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罗伯托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偷自行车的人》
2)60年代法国新浪潮
阿伦雷乃、阿涅斯瓦尔达
让吕克戈达尔《精疲力尽》
雅克里维特《巴黎属于我们》
克劳德夏布洛尔《表兄弟》
弗朗索尔特吕弗《四百击》
(油罐up主wheezywaiter采用的跳切镜头、演员对镜头外观众说话...)
3)还有类似法国新浪潮的巴西、英国、西班牙,以及战后日本、第三次电影运动的非洲、南美
4)1967-80新好莱坞电影
兴起:1948反垄断法后电影风格更多样化、电视的发明、越战打响、反主流文化、水门事件的政治环境,让好莱坞电影逐渐落伍
《邦妮和克莱德》、《逍遥骑士》、《毕业生》、《午夜牛仔》
结束:大制作成本和票房不确定性使其终结
开局惨淡后期票房逆转的《现代启示录》、预期超高票房惨淡的《天堂之门》
同时出现逃避现实的更娱乐受众更广的《大白鲨》《星际大战》《法柜奇兵》
80年代被跨公司收购的好莱坞重风险评估拍摄《外星人ET》《回到未来》《虎胆威龙》《辣身舞》
5)90年代独立电影人和工作室出现
斯派克李、史蒂文索德伯格、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昆汀
《为所应为》《性、谎言和录像带》《低俗小说》
7. 世界电影潮流
1)1926-50年代古典日本电影潮流:
战时电影沦为政治宣传工具,因无法拍摄真实战争场景,只能发展特效代替,为战后电影打下基础
战后美国占领日本出台审核制度,严谨封建军国主义电影,鼓励宣扬民主的电影人,如黑泽明
小津安二郎《我出生了,但》(长镜头、全景镜头、画外空间)、《晚春》《麦秋》《东京物语》
多猪四郎《哥斯拉》隐喻战后伤痛
黑泽明(移动镜头)《罗生门》《用心棒》《蜘蛛巢城》《乱》《战争英豪》《七武士》
沟口健二
当代:滨口龙介、三宅唱
2)中国电影:
1905-1960年代经历诞生发展、被日占领停滞、温格言格
温格后电影重新焕发生机
张艺谋《红高粱》《英雄》《十面埋伏》
吴宇森《变脸》《碟中谍2》
王家卫《花样年华》《一代宗师》
3)1920s起发展的印度电影:
典型歌舞片如《怒焰骄阳》
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的雷伊三部曲《大路之歌》《大河之歌》《大树之歌》
4)非洲电影:
北非
-埃及
1940s-60s占领阿拉伯世界电影市场
好莱坞风格电影、《圣地》《木乃伊之夜》
70s政策和娱乐间找到平衡,80s政策有所松懈
尤瑟夫夏因《阿门爸爸》《尼罗河之子》《烈日炎炎》、自传体三部曲
女权主义电影《乞丐与骄傲的人》《女士杀手》
1991海湾战争和卫星电视技术让埃及影业陷入停滞
00年代中期开始反弹繁荣至今
-阿尔及利亚
1962脱离法国独立后的自由战士电影
70s进入世界舞台的《烽火岁月志》
1992好战势力扎根迫使电影人逃亡海外,拍摄在海外生存挣扎主题的电影《法外之徒》
撒哈拉沙漠以南
-塞内加尔(反法国殖民主义电影)
乌斯曼塞姆班《马车夫》、《黑女孩》
-安哥拉(反葡萄牙殖民主义电影)
-布基纳法索(泛非电影电视节发源地)
-尼日利亚(影星体系,世界最具价值电影产业位列第三)
5)拉美
古巴
革命后的70年代《另一个弗朗西斯科》、《这样或那样》融合好莱坞风格和前卫社会批判
巴西
1924年前电影主要来自好莱坞
60s巴西新浪潮(紧张政治氛围下,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影响)
《黑色上帝》《艰辛岁月》
6)中东
伊朗1979伊朗革命后摆脱美国电影统治开始新浪潮《奶牛》
90年代起在严审核后恢复生机《樱桃的味道》《坎大哈》《一次别离》《推销员》
10. 实验电影(先锋电影/前卫电影)和纪录片
实验电影(非叙事导向,而以表达情绪、思维、情感为目的):
1)艺术界第一次先锋派运动始于1920s欧洲:法国纯粹电影运动(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光线和动作)
《幕间节目》《机械芭蕾》
2)超现实主义(无表面意义的同时,画面动人、惊悚、美丽、荒谬)
《安达鲁之犬》
玛雅黛伦(电影是创造一种体验而非讲述一个故事)《午后的迷茫》《暴力的冥想》
3)其他实验电影
1950s-80s斯坦布拉哈格对胶片的创新性拍摄实验
盖伊马丁
乔治卢卡斯政治主题先锋短片
大卫林奇的故事电影《蓝丝绒》《双峰镇》大量借鉴了实验电影的元素
伊利亚斯墨西格的恐怖电影《受生》
大卫戈登格林的《乔治华盛顿》
史蒂文索德伯格的《应召女友》
纪录片:
世界上第一批纪录片:托马斯爱迪生的杂耍表演电影、卢米埃尔生活纪实短片和新闻片
第一部纪录片手法拍摄的长片:1922《北方的纳努克》
1929年纪录片一词才出现
1930s-40s成为新闻、宣传力量,政府用其引导舆论:纳粹《意志的胜利》美国《我们为何而战》
1950s-70s实录电影成为潮流、与此同时直接电影出现:《谢尔曼的征程》
1980s-90s纪录片出现在电视上:探索频道的自然纪录片、《美国内战史》
伪纪录片借鉴纪录片:《摇滚万万岁》《等待古夫曼》《宠物狗大赛》《女巫布莱尔》《蒙哥湖》
纪录片借鉴虚构电影:《细细的蓝线》
当代纪录片:《进入地狱》《清酒的诞生》《海上火焰》《地球脉动》
纪录片发展史:
1. 萌芽
1895年 - 《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截取碎片化的生活片段,尚未体现创作者记录社会真实的意图
2. 雏形
20世纪初 - 英国出现有史可考的第一支电影流派“布莱顿学派”,反对梅里爱式的电影魔术,主张将镜头对准社会和生活,创作出一系列现实主义倾向短片,其中包括纪录片雏形《一个矿工的一天》
3. 现代纪录片起点
1922年 - 《北方的纳努克》相比之前的纪录短片,实现两点突破 1)有意识地记录了因纽特族群完整的生活形态,在选题的创新性和叙事的完整性上均有突破,开辟了影像民族志的先河;2)影片拍摄和叙事采用了许多故事片的创作手法,如通过削去一半的冰屋、安排人物用传统鱼叉捕猎,记录了导演想要观众看到的真实,自此怎样解读真实性和客观性成为纪录片范畴最常被讨论的话题之一,此后二三十年里,世界各地出现各种与纪录片相关的理论派系或电影运动,极大扩展了纪录片的题材广度和表达深度
4. 纪录片派系和运动
1920s苏联电影眼睛派 - 提倡将摄影机当成人的眼睛,出其不意地捕捉真实生活,代表人物及吉加尔托夫《世界的六分之一》、《持摄影机的人》(二次曝光、定格动画、首次出现自我暴露)
1920s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 第三先锋派是一个纪录片流派,沿袭了整个先锋电影运动反对单纯叙事,致力于探索视觉表现力的特点,代表人物有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雨》
1930s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 广泛吸取了包括先锋派、电影眼睛理论在内的制作经验,既强调纪录片要关注现实生活,揭露社会问题,发挥宣传功能,又强调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早期代表作品《漂网渔船》给当时以棚内拍摄为主的英国电影带来一股清新风气、领袖人物格里尔逊的“格里尔逊式纪录片”出现了纪录片解说
5. 技术革新带来的影片革新
1950末到60s - 便携式摄影机和同步录音机开始广泛应用,人们不再满足于画面加解说的形式,而是期待纪录片中的人物开口说话,由此催生出两个重要概念或者说是派别,直接电影和真实(真理)电影
直接电影 - 发源于美国,让导演和摄影机成为“墙壁上的苍蝇”,对所拍摄人物和事件不加任何干涉,手持摄像机随时保持紧张状态以便抓取突发事件,拒绝采用打光、重拍、采访等干涉形式,后期制作时也会避免旁白、解说、配乐等主观化介入手段,力图使观众成为在场的窥视者,因此也被称为“观察式纪录片”,代表作《推销员》
真实电影 - 发源于法国,提倡创作者应当主动介入拍摄当中,去加速甚至直接促成事件和矛盾的产生,因此也被称为“参与式纪录片”,代表人物让鲁什《夏日纪事》
6. 国内纪录片发展
1978年以前 - 宣传教化意味浓厚的新闻式纪录片
1978~90s初 - 制作单位主要是电视台,传播以电视为主要载体,拍摄内容向人文主义过渡,以国内山川大河以及宏伟建筑为主题制作专题式纪录片,代表作《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等,早期以解说词作为内容驱动,使用画面和音乐去配合解说词,形式上与格里尔逊式纪录片类似,到《望长城》开始出现大量同期声,旁白解说较之前大幅减少,纪录片制作由对概念的解说逐渐下沉,开始关注人的生活
1990s - 独立纪录片出现,平民百姓也拿起摄像机参与纪录片拍摄,代表作吴文光《流浪北京》,彻底放弃了格里尔逊风格,被看作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纪录片,人物由集体过渡到每个独立的个体,纪录片进入多元化发展新时期,无论是电视台纪录片栏目,还是民间团体和独立导演,都开始输出多元化的纪录片作品:
纪实72小时系列 三日为期系列 蜂蜜之地 生于妓院 天地玄黄 归途列车 铁西区 生门 极地 张以庆作品,《幼儿园》《英与白》 周浩作品,《书记》《高三》《差馆》 日常对话 音乐人生 靖大爷的老主顾们 乡村里的中国 牛铃之声 含泪活着 寻找小糖人 我心不老
7.纪录片类型
1)非叙事型(如专题片、新闻片、形象宣传片等,不建立在人物叙事的基础上,即使出现人物叙事也是通过图片视频资料、采访、场景重现等方式拍摄已发生的事,不具时效性,如《航拍中国》)
2)阐释型(旁白从全知全能视角出发进行叙事,发出上帝的声音,又分为旁白主导如《舌尖上的中国》和旁白辅助如《纪实72小时》《此时此刻》《三日为期》)
3)观察型(创作者对人物或事件不加任何干涉,如《蜂蜜之地》)
4)参与型(不改变食物原貌的基础上,加速甚至促成事件的发展,如《生于妓院》)
5)实验型(减弱叙事的重要性,通过画面和声音,不包括旁白,来探索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如《雨》、《天地玄黄》、《轮回》、《尘与雪》)
6)融合型(如《归途列车》)
大陆电影:
1. 探索期(1896 -1932)
1909年,上海虹口大戏院成为中国第一家影院
1922年 - 第一代导演张石川郑正秋导演中国现存最早的可播放影片《劳工之爱情》(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具有强烈的商业投机色彩,此时以符合市民口味的娱滑稽片、鸳鸯蝴蝶派、武侠神怪为主)
1923年 - 张郑二人转变方向,主张以艺术进行社会教化,增强电影严肃性,拍摄《孤儿救祖记》
2. 30年代(1932 -1937,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情绪高涨,以现实主义左翼电影为代表)
夏衍等编剧推动左翼电影发展
1933年 - 左翼电影运动遭到打压,开始向右转,创作者开始以更隐晦的方式创作
1934年 - 第二代导演吴永刚执导左翼默片《神女》,同年其他经典影片还有《渔光曲》
3. 战时及战后(1937 - 1949)
抗战期间,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的电影创作产生不同倾向
战后,国统区民营公司出产一批具有相当艺术价值的影片,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解放区1946年建立了第一个比较正规的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
1948年 - 第二代导演费穆的国影史艺术巅峰《小城之春》(比起叙事更重表意,早于法国新浪潮)
4. 十七年(1949 - 1966)
发展缓慢,质量不高,特点为正面描绘阶级矛盾,重冲突,具有较强政治教化意味,人物刻画扁平
建国后第一次发展在对《武训传》的批评后宣告结束
1956年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推动再发展,第二代导演桑弧拍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
1960s - 娱乐性、高制作水准,多样题材与意识形态相结合(吕班导演的讽刺喜剧)
5. 温格(1966 - 1976)
样板戏
6. 新时期(1976起)
起初反思十年重创的伤痕电影如《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故事为主题服务,人物挖掘不深
几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伤痕电影成为明日黄花,就在这时,《芙蓉镇》出现了
1987年 - 第三代导演(集中出现在50s60s)谢晋(创作一直延续到90s)《芙蓉镇》
同年 - 第四代导演黄蜀芹《人鬼情》
1980s,第五代导演(十年重创后入读中国电影学院的一批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霍建起经历过十年,入学后受西方美学冲击,形成极富主观性、寓意性、象征性的作品
1987年 - 主旋律电影类型诞生,对抗越来越娱乐化的电影风向(王朔解构文学掀起“痞子写痞子导痞子演”时代),张艺谋《红高粱》,写意写实结合,红色色彩美学,可对比《红蓝白》观看
1997年 - 陈凯歌《霸王别姬》(其他佳作《百花深处》)
1999年 - 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
1990s,东欧巨变柏林墙倒塌,主旋律电影迎来高潮,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立,大锅饭电影时代结束,但民营电影企业仍须和国营合作。同时第六代导演张元、王小帅、娄烨、贾樟柯等,题材更边缘化,倾向通过小人物的生活,描绘人间百态,社会冷暖,具有新式纪实美学风格
1999年 - 张杨《洗澡》
2001年 -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2002年 - 民营电影企业可以独立拍摄,如《我和爸爸》
2006年 - 贾樟柯《三峡好人》
其他五代后导演:忻钰坤、文牧野、毕赣、魏书钧、刁亦男
2009年起 - 市场化竞争催生新主流电影《建国大业》、《战狼》、《红海行动》、《满江红》
港台电影:
香港
1. 抗日战争前
电影创作和大陆类似,黎民伟黎北海兄弟是重要的推动力(日本入侵后停战四年)
2. 1940s末起蓬勃发展(一批上海的左派电影人士来到香港)
1958年,邵氏电影公司在港成立,邵逸夫担任总裁,电影风格豪华瑰丽,具有很强商业娱乐属性,如《江山美人》《貂蝉》等
初创期,李翰祥导演的一系列黄梅调电影
到后来,武侠片增多
1966年 - 胡金铨《大醉侠》
1967年 - 胡金铨《龙门客栈》
1967年 - 张彻《独臂刀》
1970s末,香港新浪潮电影兴起,许鞍华、徐克等导演开始创作,但大都叫好不叫座
1980s,形成邵氏、嘉禾、新艺诚三家公司生产的商业片分庭抗礼,类型融合的特点逐渐显现
1990s,多种风格百花齐放
新兴导演王家卫、关锦瑞等新兴导演开始文艺片创作,并收获商家口碑
1991年 - 吴宇森《纵横四海》(融合片代表)
1997年,香港回归,传统意义上的港片逐渐式微,僵尸片几乎消失殆尽
2013年 - 麦浚龙《僵尸》像是一首挽歌,为香港僵尸片画上最终休止符
台湾
1. 1895~1945日据时期
基本被日本公司把控
2. 光复后真正开始起步
1950s60s,迅猛发展
1970s,台湾退出联合国,与大量国家断交,动荡政治局势下,电影生产大多回避现实,出产了许多功夫片和琼瑶片
1980s,新电影运动时期,侯孝贤、杨德昌等人登上历史舞台,1987年解严后他们的创作更加直面现实,反思历史
1989年 - 侯孝贤《悲情城市》
该时期《恋恋风尘》、《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套用青春片外壳讨论严肃的社会议题
2002年 - 易智言《蓝色大门》起,台商业片脱离好莱坞大片票房碾压的阴影,青春片逐渐成为台影中流砥柱,如2008年魏德圣《海角七号》
2011年 - 魏德圣《赛德克巴莱》可称为台影史第一部大片
-
你好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1 17:52:15
-
set for lif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16 01: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