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为啥总抄日本的,抄点欧美的不行吗
生病在家,
看了美女音乐老师分享的视频。http://share.renren.com/share/41403192/2933589454
这件事我其实早就知道,只是没想到严重到这样的程度。
于是决定写篇日志评论一下。
其实我感觉,在音乐这方面,基本的驱势是日本抄欧美的,然后改良一下。
然后港台抄日本的,大陆的再抄港台的。
韩国最初想抄港台的,而后抄日本的,现在改抄欧美的了。
我所说的抄不是简单的复制,可以引申为学习,模仿。
但音乐不是我所长,所以我没资格批评音乐家。
作为乐迷,我想说的是这基中的合理成份。
一个问题是,为啥我们抄日本的,抄点欧美的不行吗?
从国内市场上分析,这是不行的。
原因在于抄日本的容易火,抄欧美的火不了。
这里有二个原因,一个是文化上的,一个是技术上的。
首先,在文化上,日本的文化中就喜欢那种含蓄,伤感再带点优美的风格,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文化。
日本在文化上,不论学欧美的什么,一定要把这点发扬光大。
日本电影,日剧,日本小说。
不是日本只有这种风格,问题是这种风格的日本文化产品在东亚最吃得开。
而且港台实际上一直也没出这个圈。
实际上,中国的听众很多也特别吃这一套。
最头疼的是不管是谁唱的,谁写的,哪国来的,
想在市场上被广泛的接受,
都得是这个味的。
许多国内的听众对音乐的希望是“好听”。
像这种“煽情催泪“的风格是最容易被人认为是”好听的“
特别是你还没听烦的时候。
那欧美的呢?
老实的讲,欧美的音乐更注重返回分享首风格上的创新。
真正有抱负的音乐家会希望树返回分享首立自己的风格,
希望自己的风格同己有的差别越大越好。
简单的说,就是”追求把歌写得不像歌“。
都不要说这几年搞出来的新玩艺,就是二三十年前的东西。
多数的中国人也接受不了。
实际上,欧美也不是不玩 “煽情催泪“ 的风格。
毕竟小姑娘也是有一大堆的钱买碟的。
问题是在欧美,这种风格的作品己经写了二三百年了。
多的数不胜数,杰作太多。
一般的新手不敢玩这个,他宁可玩Rock,也不玩抒情。
有一票经典压着你,听众基本没听你的必要。
除非你是顶级的非人的好嗓子,没用。
实际上新手能写很好的抒情的歌,但就算是专业的音乐人也很难接触到。
他们都在街上唱呢,没有公司会原意给他们做唱片。
根本原因在于,欧美的许多听众是听烦了,想听新鲜的,没新鲜的,人家听古典的。
根本不吃新人“催泪”。
所以你要抄欧美,如果想火的话,只能抄点抒情经典和神作。
那为啥咱们不抄呢? 这就是第二个技术上的原因。
二 技术上的原因
实际上欧美有一大堆抒情经典和神作,许多小日本是没少抄的。
为什么我们的音乐人,特别是港台的音乐家们专抄小日本呢?
我的感觉这主要是技术的原因。
神作之所以是神作,就是因为有难以超越的地方。
如果谱你能弹得出来,你就发现你没那嗓子。
欧美的那些流行天后都什么嗓子啊,别说港台的那帮半调子明星,你就是中国那帮练声乐的都很难比。
如果你能唱,你就要看你长没长弹谱的手指头。
实际上,如果你将港台的跟欧美的比,你会发现在音乐上要简洁一个数量级。
我们听音乐,很多时候是听旋律,实际上对于编曲和制作并不在意。
一些音乐,如果你最初听的是港台版的话,你会有一种简洁流畅的感觉。
如果这首有欧美原版的,你听后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一些我们感觉慢慢的一步一拍的实际上是由很多很快很细碎的音组成的,
我们的版本只留了主音,技巧的部分全去掉了。
其次,原版的配乐是极其复杂,可能几分钟内上了十几种东西,我们的版本里就二种。
如果你想知道差别有多大,你可以试试 MJ的Dangerous.
你试试如果只用钢琴玩一下是什么感觉。
一点MJ的味道也没有!
为什么我们只能抄日本的呢?
因为日本的技术最好,许多继承,改良,简化的工作日本要比韩国和港台更胜任。
技术上的问题,最能通过交响乐的水平看出来,因为交响乐可能是音乐里最复杂的,
也是技术细节最丰富的。
在我的眼中,
从创作上来讲,
欧美好像是在研究物理,是基础研究。
在搞新风格
日本好像是在研究数码产品,是应用型研究。
把一些欧美生猛的新风格,去掉硬核,技巧上改良,再加点东方的风格。
港台好比是在贴牌,不是在创作,是在作销售。
如果用食品作比喻的话,
欧美像宫庭大厨,天天在想那些以前没吃过的东西怎么作才好吃。
日本像饭馆,追求有营养,好吃,但也要实惠。
港台呢,先日本的饭馆吃一顿外卖,分析一下人家汤里放了多少盐和糖,然后回去作调料买方便面。
所以现在说到创作上来的,
我们的音乐人怎样才叫创作出新作品来呢。
其实音乐这东西,这是没法定义的,一样的谱子,换种弹法,也能叫创作。
如果听众对音乐的要求只是“好听”,
音乐家自己又没有什么思想抱负的话,
那就还是做方便面最省事。
反应要的就是这个”甜里带点咸的味“
抄不抄又能差多少呢。
不抄无非就是像韩国似的,要不多加点”糖“,要不多加点”盐“。
好像山寨就能比抄袭强多少似的。
看了美女音乐老师分享的视频。http://share.renren.com/share/41403192/2933589454
这件事我其实早就知道,只是没想到严重到这样的程度。
于是决定写篇日志评论一下。
其实我感觉,在音乐这方面,基本的驱势是日本抄欧美的,然后改良一下。
然后港台抄日本的,大陆的再抄港台的。
韩国最初想抄港台的,而后抄日本的,现在改抄欧美的了。
我所说的抄不是简单的复制,可以引申为学习,模仿。
但音乐不是我所长,所以我没资格批评音乐家。
作为乐迷,我想说的是这基中的合理成份。
一个问题是,为啥我们抄日本的,抄点欧美的不行吗?
从国内市场上分析,这是不行的。
原因在于抄日本的容易火,抄欧美的火不了。
这里有二个原因,一个是文化上的,一个是技术上的。
首先,在文化上,日本的文化中就喜欢那种含蓄,伤感再带点优美的风格,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文化。
日本在文化上,不论学欧美的什么,一定要把这点发扬光大。
日本电影,日剧,日本小说。
不是日本只有这种风格,问题是这种风格的日本文化产品在东亚最吃得开。
而且港台实际上一直也没出这个圈。
实际上,中国的听众很多也特别吃这一套。
最头疼的是不管是谁唱的,谁写的,哪国来的,
想在市场上被广泛的接受,
都得是这个味的。
许多国内的听众对音乐的希望是“好听”。
像这种“煽情催泪“的风格是最容易被人认为是”好听的“
特别是你还没听烦的时候。
那欧美的呢?
老实的讲,欧美的音乐更注重返回分享首风格上的创新。
真正有抱负的音乐家会希望树返回分享首立自己的风格,
希望自己的风格同己有的差别越大越好。
简单的说,就是”追求把歌写得不像歌“。
都不要说这几年搞出来的新玩艺,就是二三十年前的东西。
多数的中国人也接受不了。
实际上,欧美也不是不玩 “煽情催泪“ 的风格。
毕竟小姑娘也是有一大堆的钱买碟的。
问题是在欧美,这种风格的作品己经写了二三百年了。
多的数不胜数,杰作太多。
一般的新手不敢玩这个,他宁可玩Rock,也不玩抒情。
有一票经典压着你,听众基本没听你的必要。
除非你是顶级的非人的好嗓子,没用。
实际上新手能写很好的抒情的歌,但就算是专业的音乐人也很难接触到。
他们都在街上唱呢,没有公司会原意给他们做唱片。
根本原因在于,欧美的许多听众是听烦了,想听新鲜的,没新鲜的,人家听古典的。
根本不吃新人“催泪”。
所以你要抄欧美,如果想火的话,只能抄点抒情经典和神作。
那为啥咱们不抄呢? 这就是第二个技术上的原因。
二 技术上的原因
实际上欧美有一大堆抒情经典和神作,许多小日本是没少抄的。
为什么我们的音乐人,特别是港台的音乐家们专抄小日本呢?
我的感觉这主要是技术的原因。
神作之所以是神作,就是因为有难以超越的地方。
如果谱你能弹得出来,你就发现你没那嗓子。
欧美的那些流行天后都什么嗓子啊,别说港台的那帮半调子明星,你就是中国那帮练声乐的都很难比。
如果你能唱,你就要看你长没长弹谱的手指头。
实际上,如果你将港台的跟欧美的比,你会发现在音乐上要简洁一个数量级。
我们听音乐,很多时候是听旋律,实际上对于编曲和制作并不在意。
一些音乐,如果你最初听的是港台版的话,你会有一种简洁流畅的感觉。
如果这首有欧美原版的,你听后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一些我们感觉慢慢的一步一拍的实际上是由很多很快很细碎的音组成的,
我们的版本只留了主音,技巧的部分全去掉了。
其次,原版的配乐是极其复杂,可能几分钟内上了十几种东西,我们的版本里就二种。
如果你想知道差别有多大,你可以试试 MJ的Dangerous.
你试试如果只用钢琴玩一下是什么感觉。
一点MJ的味道也没有!
为什么我们只能抄日本的呢?
因为日本的技术最好,许多继承,改良,简化的工作日本要比韩国和港台更胜任。
技术上的问题,最能通过交响乐的水平看出来,因为交响乐可能是音乐里最复杂的,
也是技术细节最丰富的。
在我的眼中,
从创作上来讲,
欧美好像是在研究物理,是基础研究。
在搞新风格
日本好像是在研究数码产品,是应用型研究。
把一些欧美生猛的新风格,去掉硬核,技巧上改良,再加点东方的风格。
港台好比是在贴牌,不是在创作,是在作销售。
如果用食品作比喻的话,
欧美像宫庭大厨,天天在想那些以前没吃过的东西怎么作才好吃。
日本像饭馆,追求有营养,好吃,但也要实惠。
港台呢,先日本的饭馆吃一顿外卖,分析一下人家汤里放了多少盐和糖,然后回去作调料买方便面。
所以现在说到创作上来的,
我们的音乐人怎样才叫创作出新作品来呢。
其实音乐这东西,这是没法定义的,一样的谱子,换种弹法,也能叫创作。
如果听众对音乐的要求只是“好听”,
音乐家自己又没有什么思想抱负的话,
那就还是做方便面最省事。
反应要的就是这个”甜里带点咸的味“
抄不抄又能差多少呢。
不抄无非就是像韩国似的,要不多加点”糖“,要不多加点”盐“。
好像山寨就能比抄袭强多少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