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关于“后现代建筑”
偶然读到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界一位大牛,英国建筑师 Sir Bernard Feilden 对后现代建筑的一段评价,很有意思,抄录于下:
I think that post-modernism is an extremely childish misuse of history. And yet, it might develop into something better.Clearly, we had to find a way forward from modernism, but post-modernism is so superficial, in just dealing with the skin of the building rather than with the building as such, that it’s not going to lead us anywhere. ——Vetter, D. , Preservation and Progress: A Conversation with Sir Bernard Feilden, Modulus, 19, (1989)P.8
中文大意:所谓 “后现代” 是对历史主题的极度幼稚化滥用。它或些许有所突破。我们显然要从“现代”找到向前的出路,但“后现代”是如此肤浅,仅止于建筑的表皮处理而非更多,从这里什么也找不到。
今天回头看,建筑界的所谓“后现代”基本可以概括为美国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 Jencks)的高论邀宠,外加美国为主一小圈建筑师的自我炒作。。。虽然1991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颁给了这方面的代表人物罗伯特·文丘里(R. Venturi),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尚堪一读,但其作品成色在历届得主中恐怕只能以等而下论之。
之前对理论界关于后现代建筑的讨论关注不多,只是凭专业训练的嗅觉感觉如此——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其实真正愿意这么自我标榜者也是极少数,包括文丘里 R. Venturi本人也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强调语境(Context),并主张通过“戏谑古典主义”(Ironic Classicism)及“隐喻古典主义” (Latent Classicism)等手法重建与历史传统的关联,而真正朝夕和历史题材打交道的专家竟然如此视之,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国内建筑院校的很多人,包括自己做学生时的有个阶段,一听到某些时新甚至并不时新的名词如“后现代”(Post-modernism)“解构”(Deconstructionism)“建构”(Tectonic)“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等等则肃然起敬。。。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东方神秘主义情结加时髦心理作祟。。。
但若做西方建筑历史研究的教师也如此,恐怕只能说他(她)东西没有做通。。。刻薄些去讲,即使是个人对设计工作本身没有多少体认,多读两篇国外优秀同行的著述也不至于此的。。。当然,建筑学的太多表述一直都是充斥其他学科如哲学、语言学里的概念词汇。设计史是否有可能从设计体认角度去讲述而不是一般文史编著路数去讲述也是个问题。。。
美国应该是“后现代建筑”(Post-modernism Architecture)的大本营,对于“后现代”,美国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I. M. Pei)曾有一条比较含蓄的批评——争论现代Vs后现代与否都是很枝节次要的问题,一座建筑的设计能否真正对人的生活发生影响比单单弄个什么风格更重要。。。(大义。原文,The talk about modernism versus post-modernism is unimportant. It's a side issue. An individual building, the style in which it is going to be designed and built, is not that important. The important thing, really, is the community. How does it affect life? — Quoted in Diamonstein, P. 145.)
哲学、文学、其他艺术行当的情形不去妄言,但至少对建筑来说,老贝这段话其实很切中要害:“后现代主义”这东东肯定会在建筑历史上像诸多昙花一现、没有成气候的思潮流派一般多多少少被建筑史家述及,但也仅此而已。比之“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这些曾对时人生活思想发生深刻影响者,所谓“后现代”确实多不过一点泡沫而已。。。
后记:“在六七十年代,它为某些建筑师的创作打开了思路,起码破掉了方盒子。文丘里自己说,他不认可后来的后现代建筑,可能更认同后现代思想。。。商业、表象、符号、宣言。却没有基地、事件、故事。有立面和表情,却不要深度;甚至,装饰可以和结构彻底错位。结果是什么?一地鸡毛。”—— 城市笔记人
附录:李淼老师关于“后现代”的几段评论:
关于后现代,虽然我读不懂(也许不是我不懂,是他们不通),黄昱宁老师上次提了一下。我一次看英文的读书会视频,老美讨论现代文学,有一句话我引在这里:“后现代在哲学中是一回事,在建筑是另一回事,在文学中什么也不是。文学永远以现代为追求(即当下)。“
上世纪发生了著名的 Alan Sokal事件,揭露了一部分玩后现代哲学人的本质,就是装逼,好多物理学中对哲学有看法的人很高兴,例如 Weinberg,我还写了篇短文,虽然我一直不懂哲学。刚才 @thefifthday 老师推荐了一篇文章,值得看一看《装逼侠和后现代哲学》:http://sinaurl.cn/hnt8c
我发现我现在网上不敢说真话,例如鄙视所谓后现代,因为ZB的太多了。
举个例子,去网上搜一下Sokal affair。后现代本来是很专业的事,当然我认为他们专家本来就装。而非专业的人谈后现代,就更装了。
艺术我外行,建筑也是。但后现代哲学和文学,大致是装出来的,而且被科学家扯掉内裤,建议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916675/ ,不止是Sokal,我举例而已。在美国时,我们同行嘲笑某篇学术论文无新意时就用后现代形容。后现代在西方非常小众,是一批左派文人自我炒作,到了中国变成高级迷信了。
这种在西方文化界小众的,几乎被discredited的玩意在中国还有骗人的市场。过去十来年科学界玩弄了一帮ZB犯,更加被discredited了。对于建筑中的后现代,我不说话,虽然 @许阿牛 也说过建筑也没什么市场了。
原贴见李淼老师新浪微博(2010年4月19日),http://t.sina.com.cn/yesi
http://t.sina.com.cn/1644296264/k4CgHixFx
百度百科“后现代建筑”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593893.htm
原讨论贴整理内容链接, http://is.gd/hZSiZ
I think that post-modernism is an extremely childish misuse of history. And yet, it might develop into something better.Clearly, we had to find a way forward from modernism, but post-modernism is so superficial, in just dealing with the skin of the building rather than with the building as such, that it’s not going to lead us anywhere. ——Vetter, D. , Preservation and Progress: A Conversation with Sir Bernard Feilden, Modulus, 19, (1989)P.8
中文大意:所谓 “后现代” 是对历史主题的极度幼稚化滥用。它或些许有所突破。我们显然要从“现代”找到向前的出路,但“后现代”是如此肤浅,仅止于建筑的表皮处理而非更多,从这里什么也找不到。
今天回头看,建筑界的所谓“后现代”基本可以概括为美国建筑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 Jencks)的高论邀宠,外加美国为主一小圈建筑师的自我炒作。。。虽然1991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颁给了这方面的代表人物罗伯特·文丘里(R. Venturi),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尚堪一读,但其作品成色在历届得主中恐怕只能以等而下论之。
之前对理论界关于后现代建筑的讨论关注不多,只是凭专业训练的嗅觉感觉如此——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其实真正愿意这么自我标榜者也是极少数,包括文丘里 R. Venturi本人也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强调语境(Context),并主张通过“戏谑古典主义”(Ironic Classicism)及“隐喻古典主义” (Latent Classicism)等手法重建与历史传统的关联,而真正朝夕和历史题材打交道的专家竟然如此视之,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国内建筑院校的很多人,包括自己做学生时的有个阶段,一听到某些时新甚至并不时新的名词如“后现代”(Post-modernism)“解构”(Deconstructionism)“建构”(Tectonic)“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等等则肃然起敬。。。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东方神秘主义情结加时髦心理作祟。。。
但若做西方建筑历史研究的教师也如此,恐怕只能说他(她)东西没有做通。。。刻薄些去讲,即使是个人对设计工作本身没有多少体认,多读两篇国外优秀同行的著述也不至于此的。。。当然,建筑学的太多表述一直都是充斥其他学科如哲学、语言学里的概念词汇。设计史是否有可能从设计体认角度去讲述而不是一般文史编著路数去讲述也是个问题。。。
美国应该是“后现代建筑”(Post-modernism Architecture)的大本营,对于“后现代”,美国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I. M. Pei)曾有一条比较含蓄的批评——争论现代Vs后现代与否都是很枝节次要的问题,一座建筑的设计能否真正对人的生活发生影响比单单弄个什么风格更重要。。。(大义。原文,The talk about modernism versus post-modernism is unimportant. It's a side issue. An individual building, the style in which it is going to be designed and built, is not that important. The important thing, really, is the community. How does it affect life? — Quoted in Diamonstein, P. 145.)
哲学、文学、其他艺术行当的情形不去妄言,但至少对建筑来说,老贝这段话其实很切中要害:“后现代主义”这东东肯定会在建筑历史上像诸多昙花一现、没有成气候的思潮流派一般多多少少被建筑史家述及,但也仅此而已。比之“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这些曾对时人生活思想发生深刻影响者,所谓“后现代”确实多不过一点泡沫而已。。。
后记:“在六七十年代,它为某些建筑师的创作打开了思路,起码破掉了方盒子。文丘里自己说,他不认可后来的后现代建筑,可能更认同后现代思想。。。商业、表象、符号、宣言。却没有基地、事件、故事。有立面和表情,却不要深度;甚至,装饰可以和结构彻底错位。结果是什么?一地鸡毛。”—— 城市笔记人
附录:李淼老师关于“后现代”的几段评论:
关于后现代,虽然我读不懂(也许不是我不懂,是他们不通),黄昱宁老师上次提了一下。我一次看英文的读书会视频,老美讨论现代文学,有一句话我引在这里:“后现代在哲学中是一回事,在建筑是另一回事,在文学中什么也不是。文学永远以现代为追求(即当下)。“
上世纪发生了著名的 Alan Sokal事件,揭露了一部分玩后现代哲学人的本质,就是装逼,好多物理学中对哲学有看法的人很高兴,例如 Weinberg,我还写了篇短文,虽然我一直不懂哲学。刚才 @thefifthday 老师推荐了一篇文章,值得看一看《装逼侠和后现代哲学》:http://sinaurl.cn/hnt8c
我发现我现在网上不敢说真话,例如鄙视所谓后现代,因为ZB的太多了。
举个例子,去网上搜一下Sokal affair。后现代本来是很专业的事,当然我认为他们专家本来就装。而非专业的人谈后现代,就更装了。
艺术我外行,建筑也是。但后现代哲学和文学,大致是装出来的,而且被科学家扯掉内裤,建议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916675/ ,不止是Sokal,我举例而已。在美国时,我们同行嘲笑某篇学术论文无新意时就用后现代形容。后现代在西方非常小众,是一批左派文人自我炒作,到了中国变成高级迷信了。
这种在西方文化界小众的,几乎被discredited的玩意在中国还有骗人的市场。过去十来年科学界玩弄了一帮ZB犯,更加被discredited了。对于建筑中的后现代,我不说话,虽然 @许阿牛 也说过建筑也没什么市场了。
原贴见李淼老师新浪微博(2010年4月19日),http://t.sina.com.cn/yesi
http://t.sina.com.cn/1644296264/k4CgHixFx
百度百科“后现代建筑”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593893.htm
原讨论贴整理内容链接, http://is.gd/hZS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