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坑的人生流水(十)
上一篇老调重弹了亲子关系和结婚的问题,今天聊聊别的。除了一如既往地被催婚,今年大半年我还干了啥。每次码字的时候,都不禁感慨自己“文思如尿崩”的感觉不再了,想当初第一次看完《红楼梦》,激动地抱着笔记本电脑到学校图书馆码字一整天,洋洋洒洒就是上万字,虽然大多数是废话,可现在连废话都不知道从何写起了。
先说看书吧,给自己立的Flag是今年要看完50本书,截至今日一共才看了不到20本。值得一提的有这么几本。
一、《掌控习惯》和《认知觉醒》
《掌控习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养成习惯的四个步骤是让它显而易见、让它变得有吸引力、让它简便易行、让它令人愉悦。比如说想要养成跑步的习惯,可以提前准备好运动服和跑鞋并且放在显眼的地方(让它显而易见);建立一个激励机制,开跑后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或者奖励(让它变得有吸引力),把跑步跟自己的喜好绑定;一开始可以从一公里、慢跑起步,逐渐增加里程和速度(让它简便易行);重复有即时回报的行为,让习惯与自己的天赋匹配(让它令人愉悦)。书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养成好习惯,戒除坏习惯确实有很大的帮助,看完书之后,会忍不住迫不及待地去尝试书中介绍的做法,在坚持一段时间后,能够感受到明显的改善。不过书写得再好,最终的效果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执行力以及是否能长期坚持。比如我自己,只坚持了短暂一段时间,有一点效果后就变得懒怠了,就不能怪人家书写得不行。
《认知觉醒》,对我来说是一本迟到的书,不能说相见恨晚。如果早十年甚至五年看到,或许我会变得不一样?我不知道,只是觉得越早看到越好。书中主要介绍了一些认知思维和学习方法,侧重于心理学、个人成长提升方面的内容。比如元认知、刻意练习、深度学习……我初步感觉书中提到一些概念是舶来品,老外可能早有相关的作品介绍过来,国人看了后受到启发,为己所用,然后再介绍给大家。一些方式方法我们其实日常都在使用,但都是无意识的,不成体系的,老外的强处在于从多个案例中提炼出普适性的方法论,整合成一套比较系统化的理论。
这种思维方式的中西之别可能自古以来就有,比如最近重看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哲学最初的形态来源于神话和宗教,即在思考世界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上,中西的起点是一样的,古希腊有他们的奥林匹亚诸神,我们有盘古、女娲,初民们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把世界的源头归于诸神。而古希腊哲学兴起的时期刚好对应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在伊奥尼亚,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等米利都学派的代表已经在世界的本源这个问题上开始转向,由神学的、宗教的转向基于经验主义的实体理论,泰勒斯认为世界是由水构成的,水生万物,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限”,而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他们率先思考“构成世界最基础的材质是什么?”“这种材质又是如何构成世界的?”这两个what和how的问题。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又有毕达哥拉斯学派,埃利亚学派,以及后来的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到苏格拉底时期,希腊哲学开始从对实体、变化等问题额思考更多地转向人文主义,比如最高的善事什么?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对前人的思想进行分类总结,推陈出新,建成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们思考的是啥呢?儒家关注的重心是伦理道德,法家、墨家各有偏重,各家关注的更多的现世世界,希望自己的学说能为当权者所用,是各种不同的“实用哲学”,唯有道家独树一帜,它的“虚脱”显得有点格格不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仅回到了起源的问题(道),也提出了生成、变化的过程。道家的“道”,跟古希腊哲学家们提出的“水”“无限”“七”岂不是异曲同工?可惜的是道家的理论毕竟是零散的,到后来也没能再深化,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儒家的体系到后来倒是越来越完整,可惜是道德体系,离哲学越来越远。木心怎么说来着:“儒家既述亦作,述作的竟是一套君王术。”
本来说看书的问题,上面有点扯远了。
二、《毛姆传》
第一次接触毛姆是大一的时候,买了他的《月亮与六便士》,后来在石康的书中看到他说最喜欢的是毛姆的《刀锋》,于是看完了《人性的枷锁》之后又找了《刀锋》来看,在我看来,石康现在算是以《刀锋》为指引,去美国追寻他人生的意义,学英语,学工程技术,学帆船,好像是要把人生从头再过一遍。说实话,我个人挺佩服他身体力行的勇气。本书详尽地介绍了毛姆丰富多彩的一生,资料翔实,甚至过于详实以至于我看得有点走神,看完之后单独写了一篇读后感,就不再赘述了。我早期的理想主义,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的影响,不论是做图书管理员还是说隐居山林。后来发现,图书管理员的招聘门槛都是硕士研究生起步,而隐居山林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三、其他
其他值得一提的书有《2001:太空漫游》,小说和电影都太经典了,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当尼采哭泣》,第一本欧文·亚隆的书,一开始从友邻的标记中看到他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心想存在主义难道始终心理疾病吗?还需要心理治疗?而书名中提到尼采,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阅读过程中也是不停地拍手称赞,就像是看了一场一波三折的心理悬疑电影,围绕着对尼采的心理治疗,剧情层层推荐,在治疗或者说交流的过程中,病人和医生的角色发生互换,有点类似于费曼学习法,学懂一样东西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它教授给别人,如果教不会,可能就是自己还没理解透彻。后来发现欧文·亚隆研究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团体心理治疗。不过他的回忆录《成为我自己》,絮絮叨叨如流水账一般,我差点没能看完;《清醒地活》,其实就是一本教你培养元认知和冥想的书,练习“时刻静观自己”的能力,其中可以看出作者也吸收了一些佛教和道家的思想,内容上可以说是《认知觉醒》的进阶版,从深度和信息密度上都有所提升。
说到这,不得不岔开话题多嘴几句。老外的书一方面让人觉得富有逻辑,论证充分详实,自成体系,而且有各种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即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一个简单的道理用各种拗口的专业术语和弯弯绕绕的理论体系包装起来,让人要么望而却步,要么看了之后坠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国内的通识类的书要么把知识点密密麻麻堆砌在一起,看起来枯燥无味打瞌睡,要么就是信息密度过低,充斥着满篇的废话。《认知觉醒》这类书的好处是,它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不枯燥,也能普及一些新鲜的概念,并且在个人成长和学习方面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虽说是舶来品或者二手货,不过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作者在践行的过程中也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它还有另一个作用,即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祛魅”!
“祛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上的宗教改革是如此,新进兴起的直播普及科学知识或者其他通识教育的内容,都是一种“祛魅”。祛魅也是一种对权威的瓦解,拆解掉那些高大上的理论,知识不是专家的特权,专家也无法再因为自己手握信息优势而任意忽悠。对我个人而言,可以增长见识,拓展认知边界,学会做一个越来越开放的人。
今天先写到这,下期再续聊。
-
Bonni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16 20:53:36
素衣风尘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夏雨荷 (1人喜欢)
- 重生之我在币圈打土狗 (1人喜欢)
- 币圈入门:加密货币项目投研(一) (1人喜欢)
- 投资复盘(九):韭菜的自我修养
- 币圈狂欢!比特币破10W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