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孙榆桐的两个夜晚:信息相当复杂,方向尚不明确
文:张可驹
青年钢琴家孙榆桐来上海大剧院弹独奏会,还是连弹两场(2022年9月13日、14日),让人有些意想不到。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演绎,其中的优点,同或许有待完善之处,都是鲜明的。
听后,感到演奏者的特质与发展方向尚未完全明确。孙榆桐的演奏投射出相当复杂的东西,又带着依然在渐渐成型的状态。目前多做分析,以求判断方向的话,可能还为时过早。于是,仅仅将自己两个夜晚的聆听体会,还有台风天的赏乐经历略记一二。

第一夜
今晚听了孙榆桐在上海大剧院两场独奏会的第一场,简单来说,一分为二地看:技巧的功底和全面性,技巧层面的品味(音色、质感、塑造句子的能力等等),都比预想中好。
先前单纯从视频观察,还是很局限的。钢琴家的触键深且扎实,音符的颗粒感同踏板的构思比较均衡。简而言之,就是轮廓清晰,踏板着色为主,其实用得不算很少,但一点不糊。
今天整个场地的声音好像也偏干。不过整体上,音符颗粒的干爽轮廓还是演奏者的主观意愿造成的。所有的演奏,都是脑子走在手的前面。然而,过分花费心思来构思的演绎,有时也稍显过犹不及——设计的痕迹是有些多了,尤其是舒曼的《幻想曲》,根据音乐不同段落的表情(有时则是技巧)特质,做出相当“微分”的设计,然后一笔一划地贯彻这样的微分观点。
嗯......孙榆桐能将如此繁复的构思悉数实践,而且是完成度很高地来塑造他的一系列“演绎”手法,技巧与构思的结合,我认为还是显出他的功底厚,有不断发掘自己的可能。可同时,也的确让我感到“演绎”的密度高了些。譬如在《幻想曲》中,保持那样的根底,而将种种强化处理的数量减半,在更均衡的气息中稀释那样的“积极性”,或许会事半功倍。
所谓“少即是多”,包豪斯的观点如今被广为引用,其实中国的审美在明代就已尽显此道。但终归,历史上的美学遗产,不能单纯归于历史。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奏鸣曲》的处理要自然很多,演绎也成为全场之冠。因为该作很多是以那独特的节奏,而非旋律来支撑,孙榆桐没有在节奏方面做很多伸缩摇荡的处理。当然他的个性演绎也不少,但整体的脉动与结构稳固了,这些细节的格调是大为提升的。他种种个性痕迹的说服力,都在此倍增,说实话,演奏也让人怀疑这才是钢琴家真正有深切感受的音乐。
回来的时候,看到历经波折的罗森,终于在店里又摆出了堂食的椅子。于是买了罐啤酒,吃了一直好奇的芝士夹心玉子烧(日式煎蛋),还发现了不错的芝士牛肉卷。玉子烧有点失望,后者同啤酒搭配甚佳,吃到尾声,发生了有意思的事。
一个年轻女子来到店里,买了关东煮之后,又要店员小哥给她推荐面包,问了不少细节。边问,边抱怨自己加班到现在,没有加班费,然后问他:我能在这里吃吗?
哼哼,小姐姐,虽然我在这儿吃夜宵仅是偶尔为之,却已看过初中女生和这个小帅哥积极搭话的场景了。当然我完全理解,他不仅帅,还是可爱型,比那......是养眼多了。你加班困顿,想边和他说话边吃面包,几乎是世界上最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当然这些话不会讲,赶快把剩下的牛肉卷吃完,出去了。回头一看,小姐姐坐在玻璃窗前,像是面对外边,却真的一直扭头顾盼呃。好的好的,可爱型的男生自然有优势,而由此,我不知该向谁疾呼:下次能不能别把孙榆桐的宣传照拍得比他本人老差不多二十岁啊?!

第二夜
这日是台风天,之前的台风天完全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次不仅被正面击中,而且完全体现出台风天的典型特质:雨量时大时小,中午大雨,晚上出门前还行,散场时较大,出了地铁暴雨,写这些字的时候还在下,让我有点担心窗户的密封性。音乐厅里的上座率依然不错,看来能开的票子差不多售罄了。
今天孙榆桐的表现,初听和第一日完全不同,稍后则渐渐回到相似的风格。钢琴家原本以肖邦的《葬礼奏鸣曲》、《幻想曲》;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作为上、下半场,后来取消中场休息,大概是希望人们也能尽早回家,以免暴雨阻碍吧。好在,原先这样的安排,也是75分钟的量,不中断也不嫌太重。
肖邦和舒曼作为浪漫派钢琴音乐的两大支柱,彼此虽然艺术性格迥异,却又拥有一个早期浪漫派的大背景。表现《葬礼奏鸣曲》时,孙榆桐变得比昨日更为传统很多,对于整体感的强化,远多于对细节的突出。当然,这也是同他前一晚的处理相比,环比他人,那样的“葬礼”依旧是突出细节的。
弹舒曼的《幻想曲》时,孙榆桐根据不同的段落单元做出强化,或是渐强的趋势,或是节奏的突显,或是声部的对峙,凡此种种。《葬礼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他转而追求突出主题的长线推进,主、副题之间的性格、整体形象的对比,也基本没有昨晚那种分段式突出的思路。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Rubato的处理,细节中的加快与放慢的对应,孙榆桐在此表现得更为内化。微妙的拉扯所形成的张力,被钢琴家尝试导向一个优雅的方向,由此同原作的戏剧性相平衡,构成一种再思考而非离经叛道的演绎。哪怕还是有些设计的痕迹,但也无妨,重要的是设计的品味如何?
如果说,孙榆桐对于舒曼《幻想曲》的诠释观点是不断分割个体单元,再将单元的特性“做好”,他表现《葬礼奏鸣曲》,就是追求用内化的张力来维系长线的发展,同时将一些局部的个性观点融入其中。譬如,第二乐章中段主题甚为舒缓雅致的呈现,又或是整个第三乐章偏静态的表现观点。
著名的葬礼进行曲乐章,孙榆桐处理A-B-A的三段结构,第一段不仅气息放长,也基本不在局部速度与音量方面“做表情”,至多是在声部呼应中塑造一些音乐表现的亮点。中段演奏之精彩,堪称全场之最。
钢琴家在此,弹出那个高度歌唱性的主题时,触键与连接音符的效果,都是相当圆润而有品味的。更妙的,却是双手的层次把握:右手弹出的主要旋律具备前述那些特质,左手的低声部勾勒出节奏的进行时,能兼顾脉动的稳固和一种行进的活力。双手不仅各有明确的目标,更有很好的层次把握,能将这样的立体构思呈现出来。

相对于第一段A的静态,B段的前驱性增强,是一种自然的对比,第二段A也增添了前驱性,而同第一段A也是一种微妙的对比。
无论塑造乐句、把握层次感,还是控制节奏,都是技巧根底的体现,但如何运用这个根底,才是决定演绎高度的所在。其实《葬礼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孙榆桐偶有2、3处低声部的分量出不来,但那是一时的控制不到位,不伤大体。能有整体性的构思,而不流于琐碎是最重要的。
《图画展览会》中,钢琴家又恢复了大力突出细节的表现力,局部强化不时堆积的状态。该作原本就是由很多分曲组成,这样的强化,对于大结构的影响因此被削弱。但或许,为了避免那样的影响,演绎者还是应该主观地去做更多......
诚然,在不同分曲各自突出的过程中,孙榆桐的技巧优势也展现得挺明显,但说实话,出于和舒曼《幻想曲》相同的原因,我反倒不愿意多谈。因为他在细节中的闪光点,和过于突出细节的局限性,二者单独说一方面,都是不合适的,而平行展开,又需要很多篇幅。就自己的听感而言,还是暂不展开了。
但无论如何,孙榆桐的技巧成就还是有让我难忘的高光之处,譬如力度的充实与层次的丰富,譬如声部控制的立体,譬如对于强奏看似率性,其实有精心设计的处理,等等。
而要说,他的哪一种技巧表现给我的印象最深?那应该是跑动的品质。均匀度、力度的层次,还有在色彩与力度都能做出种种处理的前提下,跑得非常漂亮,都是实打实的高级技巧。《葬礼奏鸣曲》的末乐章,把握音符颗粒感与流动性的平衡尺寸,《图画展览会》中《御花园》一曲,炫技性的快速、颗粒性与华丽色泽的综合,都是很好的体现。

散场回来,正赶上台风展现它的威力,让你不会怀疑:如果它愿意早一点来,先前的酷热将不会是如同不可战胜的。然而,自然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既然有这个难得的机会,就选择有户外座位的罗森。台风天在室外吃东西,又有个很大的屋檐,这的确是不错。
有种不安与平静交错的感觉,虽然雨丝被吹到脸上,大风也频频扫过,可直到听见某些重物倒地的声音,我才觉得还是应该快点回去了。怕鞋子进水,不如直接穿风凉谢涉水......回到家门口,正好有个人被商务车送回。这天气还穿着休闲西装,且诚然是西装革履,还不湿鞋......同一身夏装还湿半边的我,真是形成鲜明对比呃。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 散场快评:迪图瓦的狂飙演绎,带来上交近10年的高峰之一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