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虎头蛇尾,失重的寓言《海滩》
这部拍摄于10年前,当年刚拍完Titanic火的一塌糊涂,但也因此基于寻求突破的Leonardo DiCarprio,便与transporting(猜火车)一举成名,但抱着更大野心的Danny Boyle一拍即合,拍出了这部当年倍受瞩目,但上映后却雷声大雨点小,评价乏善可陈的the beach—《海滩》(香港又翻译成《迷幻海滩》)。
关于前者,其实我倒不觉得他有必要所谓“转型”或证明自己。因为之前他十三四岁时在this boy’s life中出演的Robert DeNiro的继子就已为他赢得赞誉,好像那部片子还曾为他赢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至少他十六七岁时在eating Gilbert’s grape中扮演的Johnny Depp有智障的弟弟是肯定让他获得了最佳男配提名。其后他在《total Eclipse》(香港译为《全蚀狂爱》)中扮演的法国著名诗人蓝波,内心狂野,自由不羁,视道德规范于无物,具有“恶之花”般令人毁灭的致命魅力,同时又有着典型的自我毁灭倾向。Basketball dairy(篮球日记)里以美国校园枪击事件killer为原型的空虚骄傲,自我嚣张的男孩。他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他在这几部独立制作中表现出的天分和爆发力都颇受影评界赞誉。只是那个时候,他的影响力更多的还限于圈内,还没显示出在主流商业票房上的能量。后来的Titanic则将他的商业价值推向极致的同时,让人忽视了他的艺术才华和曾经的文艺片辉煌。
而后者,经过几年沉寂,去年拍出了那部叫好叫座的the underdog millionaire《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位英国导演,自从早期的shallow grave和transporting关注英国,好像还都是苏格兰比较边缘的年轻族群,后来的片子大都以其他国家为背景。Underdog millionaire即是典型,The beach也是如此。
记得十年前,作为火的一塌糊涂的“jack”继Titanic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媒体上充斥着beach的报道,包括在泰国的拍摄花絮,Leonardo健身和身材,甚至连女主角,法国女演员Virginie ladoryel(好像她就是杨德昌《麻将》中的法国女孩。)一时也成为报道焦点,似乎一时成为法国最有潜力的希望之星。当然不可避免的是,绯闻是媒体报道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发现对于看片,我总有种时日良多,来日方长的感觉(究其根源,大概是源于潜在的那种“在路上”outsider的状态。),所以对眼前手头唾手可得的影碟总是搁置,对眼下最火,或卖座或获奖的大热反倒很少当下去看,这一结果就导致了很多片子一拖数年,有些因声誉持久后找机会看了,有些却因为其影响力被时间湮没而不了了之。《海滩》本来要成为后者不了了之的,却因电影资料馆的放映让我这个喜欢资料馆氛围和被动接受看片的人得见这部10年前的热片。
说到这儿,不得不说说我对影评的矛盾态度。说的不是我这样业余信口胡说的,是说那种专业具有公信度,就像质检报告。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影评仅限于欧美。影评虽然也有知识阶层一贯的自我、苛求的毛病,但大多还是理性客观,且确凿可信的。
这部《海滩》看开头,似乎与影评界的一片恶评相悖。泰国旅游胜地,典型亚洲拥挤庞杂的城市,对于西方人的异国情调,喝蛇血,配合以节奏强劲的音乐。来自美国的男主角想逃离程序化无趣的奔向中产的生活(这与fight club的主题不谋而合。),去到泰国这样一个气候、物价都能产生乌托邦的国度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小客店碰到怪人Robert Carlyle(Danny Boyle御用演员,曾出演transporting,还曾在full Monty—讲述英国几个下岗男子跳脱衣舞,下岗再就业的喜剧中也有他。),得到去往天堂,一个神秘小岛的地图。遇到一对法国情侣,对女孩暗生兴趣,三人一同上路。到达小岛,首先是惊险的躲过看守种植大麻的泰国人后,进入无需工作,天天海滩玩耍,免费吸毒的乌托邦。首领,能做出决策的是Tilda Swinton扮演的苍白高瘦却气场强大的女子。她决定是否收留来的人。她声称男主角和两个法国男女成为最后被接纳的。男主角之前因感激曾给自己的美国同乡留下复制的地图,就留下了隐患。每个人每天完成一点任务,像在海滩捕鱼、和谐happy的共产公社。当然,像这世上任何一件事情,一种状态一样,矛盾逐渐产生了。到这里,整个人物、故事架构很棒,似乎是产生一部杰作的迹象。
不过影片只将其局限于那张复制的地图,它带来的小岛天堂可能被更多人发现的危险—后来找来的那几个美国人证明了这一点,好在他们被看导的泰国人干掉了。以及小岛公社的潜规则—头领Tilda Swinton的性权力——被她挑上一起出外采购的男子要满足她的性要求。这是为什么她挑人一起出外时,大家都低着头,气氛有点尴尬古怪。可见性权力是建立在权力强弱基础,而绝非男女性别。
其他情节我就不说了,不然就真是剧透,要被砖头砸死的。本来以为群体内部因为人性的复杂,个性、价值观差异驱动下的矛盾会是片子的戏剧张力所在。结果完全没有。可是群体里其他人物毫无个性特点,只是简单的路人甲、路人乙。即便是几个主角,也更多的是概念化,毫无内心,动机、细致的心理活动、情感驱动力,都没有。其实连概念化都谈不上,概念化是有象征意味的,可这几个人物连符号意义都没有。
故事的发展也单一,都有点莫名其妙。Leonardo被发配看守小岛后,像着魔,或我们中国人说的鬼上身一样,被一开始给其地图,后自杀的Robert Carlyle莫名其妙附身,自说自话的乱窜乱跳。后者的死因,狂念因何而起也不知所以。因天堂小岛曾发生可怕的事情?可虽然Tilda Swinton为保守岛的秘密,坚决不让被鲨鱼咬伤的瑞典人上岸治疗以至他半死不活的被弃。但那和让人失去对整个社会和人性信念还是有相当距离的。如果之前发生过更可怕的悲剧,那为何其他人都无甚反应?难道他们的神经都比较大条?那为什么后来只是看到tilda swinton拿枪要打dicarprio就受不了?
结局—小岛天堂幸福生活的终结是必然,但究其原因应该是人性本身。而不是因为小岛被发现,因而被泰国人驱逐鸟兽散。那是个太外化的原因。而且最后那一幕是闹剧而不是悲剧,真是像小孩过家家似的瞎闹。这和《大逃杀》,还有一部不知名的新西兰影片《围巾族》(讲述几个大学生发现废弃房子内有种植的大麻,将其卖掉享受了一阵富裕后,被毒贩追杀中彼此产生的矛盾,短短几天后人的心理已是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了。)那种建立在人性本身弱点导致的无法避免的悲剧不可同日而语,高下立现。难怪当年的影评对其评价不咋地。哎,看来欧美的影评还是比较公正的。不听影评言,浪费看片钱。呵呵。不过这部片子也没算白看,至少有dicarprio当年练下的腹肌和尚未发福的身材。还有可供借鉴的教训和有待提高的空间呢。
关于前者,其实我倒不觉得他有必要所谓“转型”或证明自己。因为之前他十三四岁时在this boy’s life中出演的Robert DeNiro的继子就已为他赢得赞誉,好像那部片子还曾为他赢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至少他十六七岁时在eating Gilbert’s grape中扮演的Johnny Depp有智障的弟弟是肯定让他获得了最佳男配提名。其后他在《total Eclipse》(香港译为《全蚀狂爱》)中扮演的法国著名诗人蓝波,内心狂野,自由不羁,视道德规范于无物,具有“恶之花”般令人毁灭的致命魅力,同时又有着典型的自我毁灭倾向。Basketball dairy(篮球日记)里以美国校园枪击事件killer为原型的空虚骄傲,自我嚣张的男孩。他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他在这几部独立制作中表现出的天分和爆发力都颇受影评界赞誉。只是那个时候,他的影响力更多的还限于圈内,还没显示出在主流商业票房上的能量。后来的Titanic则将他的商业价值推向极致的同时,让人忽视了他的艺术才华和曾经的文艺片辉煌。
而后者,经过几年沉寂,去年拍出了那部叫好叫座的the underdog millionaire《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位英国导演,自从早期的shallow grave和transporting关注英国,好像还都是苏格兰比较边缘的年轻族群,后来的片子大都以其他国家为背景。Underdog millionaire即是典型,The beach也是如此。
记得十年前,作为火的一塌糊涂的“jack”继Titanic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媒体上充斥着beach的报道,包括在泰国的拍摄花絮,Leonardo健身和身材,甚至连女主角,法国女演员Virginie ladoryel(好像她就是杨德昌《麻将》中的法国女孩。)一时也成为报道焦点,似乎一时成为法国最有潜力的希望之星。当然不可避免的是,绯闻是媒体报道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发现对于看片,我总有种时日良多,来日方长的感觉(究其根源,大概是源于潜在的那种“在路上”outsider的状态。),所以对眼前手头唾手可得的影碟总是搁置,对眼下最火,或卖座或获奖的大热反倒很少当下去看,这一结果就导致了很多片子一拖数年,有些因声誉持久后找机会看了,有些却因为其影响力被时间湮没而不了了之。《海滩》本来要成为后者不了了之的,却因电影资料馆的放映让我这个喜欢资料馆氛围和被动接受看片的人得见这部10年前的热片。
说到这儿,不得不说说我对影评的矛盾态度。说的不是我这样业余信口胡说的,是说那种专业具有公信度,就像质检报告。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影评仅限于欧美。影评虽然也有知识阶层一贯的自我、苛求的毛病,但大多还是理性客观,且确凿可信的。
这部《海滩》看开头,似乎与影评界的一片恶评相悖。泰国旅游胜地,典型亚洲拥挤庞杂的城市,对于西方人的异国情调,喝蛇血,配合以节奏强劲的音乐。来自美国的男主角想逃离程序化无趣的奔向中产的生活(这与fight club的主题不谋而合。),去到泰国这样一个气候、物价都能产生乌托邦的国度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小客店碰到怪人Robert Carlyle(Danny Boyle御用演员,曾出演transporting,还曾在full Monty—讲述英国几个下岗男子跳脱衣舞,下岗再就业的喜剧中也有他。),得到去往天堂,一个神秘小岛的地图。遇到一对法国情侣,对女孩暗生兴趣,三人一同上路。到达小岛,首先是惊险的躲过看守种植大麻的泰国人后,进入无需工作,天天海滩玩耍,免费吸毒的乌托邦。首领,能做出决策的是Tilda Swinton扮演的苍白高瘦却气场强大的女子。她决定是否收留来的人。她声称男主角和两个法国男女成为最后被接纳的。男主角之前因感激曾给自己的美国同乡留下复制的地图,就留下了隐患。每个人每天完成一点任务,像在海滩捕鱼、和谐happy的共产公社。当然,像这世上任何一件事情,一种状态一样,矛盾逐渐产生了。到这里,整个人物、故事架构很棒,似乎是产生一部杰作的迹象。
不过影片只将其局限于那张复制的地图,它带来的小岛天堂可能被更多人发现的危险—后来找来的那几个美国人证明了这一点,好在他们被看导的泰国人干掉了。以及小岛公社的潜规则—头领Tilda Swinton的性权力——被她挑上一起出外采购的男子要满足她的性要求。这是为什么她挑人一起出外时,大家都低着头,气氛有点尴尬古怪。可见性权力是建立在权力强弱基础,而绝非男女性别。
其他情节我就不说了,不然就真是剧透,要被砖头砸死的。本来以为群体内部因为人性的复杂,个性、价值观差异驱动下的矛盾会是片子的戏剧张力所在。结果完全没有。可是群体里其他人物毫无个性特点,只是简单的路人甲、路人乙。即便是几个主角,也更多的是概念化,毫无内心,动机、细致的心理活动、情感驱动力,都没有。其实连概念化都谈不上,概念化是有象征意味的,可这几个人物连符号意义都没有。
故事的发展也单一,都有点莫名其妙。Leonardo被发配看守小岛后,像着魔,或我们中国人说的鬼上身一样,被一开始给其地图,后自杀的Robert Carlyle莫名其妙附身,自说自话的乱窜乱跳。后者的死因,狂念因何而起也不知所以。因天堂小岛曾发生可怕的事情?可虽然Tilda Swinton为保守岛的秘密,坚决不让被鲨鱼咬伤的瑞典人上岸治疗以至他半死不活的被弃。但那和让人失去对整个社会和人性信念还是有相当距离的。如果之前发生过更可怕的悲剧,那为何其他人都无甚反应?难道他们的神经都比较大条?那为什么后来只是看到tilda swinton拿枪要打dicarprio就受不了?
结局—小岛天堂幸福生活的终结是必然,但究其原因应该是人性本身。而不是因为小岛被发现,因而被泰国人驱逐鸟兽散。那是个太外化的原因。而且最后那一幕是闹剧而不是悲剧,真是像小孩过家家似的瞎闹。这和《大逃杀》,还有一部不知名的新西兰影片《围巾族》(讲述几个大学生发现废弃房子内有种植的大麻,将其卖掉享受了一阵富裕后,被毒贩追杀中彼此产生的矛盾,短短几天后人的心理已是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了。)那种建立在人性本身弱点导致的无法避免的悲剧不可同日而语,高下立现。难怪当年的影评对其评价不咋地。哎,看来欧美的影评还是比较公正的。不听影评言,浪费看片钱。呵呵。不过这部片子也没算白看,至少有dicarprio当年练下的腹肌和尚未发福的身材。还有可供借鉴的教训和有待提高的空间呢。
-
车东@豆瓣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3 17: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