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研究生开学才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体会。本科第一次读到王勃的这句诗时,只感叹于他的文字功夫,短短八个字写出了古今中外读书人的状态,一介书生而已。前几天研究生开学,又想起这句话,结合开学的经历,只觉泪目、心酸。大学开学的时候我初生牛犊,怀着“离家越远越好”的心态独自一人坐车前往杭州,在东门大石碑前照了张游客照,那时候我以为自己或能指点江山成为与社会底层共振的学生,或是放弃所谓人道主义色彩理想直接投身金融尽心搞钱,我对自己充满无限信心。本科四年我终究没能放下自以为是的所谓的对社会底层的关心,选择了公共管理学科,我很开心也未曾后悔自己能在18岁之后的四年依旧保持“对苦难的感知与同情”。可是研究生开学,或许是心态陡然从一个小朋友跃升为半步迈入职场的小社会人,想起我曾经“定国安邦”的可笑想法,不禁一阵讪笑,想得太简单,理想太理想,缺乏社会现实的考量。尤其是在这个充满浓厚的人文社科气息的学校里,似乎从开学班委竞选“卷”就已经被默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状态,要想稍微给别人留下点印象你必须得抓住一些个为数不多的几分钟里充分展示自己。我陷入了一种价值焦虑,我原来的那种理想化的价值序列很难与社会现实融合,要么放弃要么被淘汰。我无能地选择了后者,没有羞愧,也没有留念,为了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为了理想破碎后的体面生活,我自动放弃了原来的价值序列,一介书生而已。书生太多了,我只是其中普通道不能在普通的一员,甚至不需要考虑三尺微命,眼下的现实已经让我们无力。而且我好像越来越会受到朋辈竞争的影响,本科时候写论文时全看心情和表达欲望,很少参与到内卷的节奏中,甚至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在一众2w+的文稿中只有我的是1w字冒点头。我坚信自己的选择,也得意于自己可以切切实实实践。但是昨天我做了一件至今都让我觉得很虚伪的事情,我迫于同学竞争,参加了党支委的竞选,但其实我内心并不乐意承担相关工作,可是考虑到奖学金啊、找工作啊我只能参与到这个内卷的过程中,结果我们班13:5的竞争强度。这里面也有我增添的一份虚伪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