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孩子一生的堡垒
我家大崽,5岁的男娃,日常像只精力充沛的小野兽一样上蹿下跳,跑步的时候如箭在弦上,冲得贼快,经常磕着脑袋,或是碰着膝盖,就捏紧了拳头哇哇大哭。
大人心疼得很,忍不住数落他“你慢点啊,说你多少次了”,他就哭得更凶,用脚狠狠跺地,因为哭泣被压瘪的喉咙还要嘶吼一声“啊!!!”
如今的孩子,个个都是宝贝,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但是为人父母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对小孩进行引导和教育,为他以后能更好地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大崽更喜欢的是,大人充满同情地柔声安慰他“揉一揉,揉一揉”,最好再给他一个拥抱,“抱一抱,不疼啦”。而且,这个“揉一揉”还必须配上动作,精准抚摸到疼痛的部位,不然大崽会继续哭“不是这里,再过来一点儿”。
有一回,大崽走路摔了一跤,家里好几个大人围上去关心安慰他,奶奶把他抱起来,爸爸给他“揉一揉”。
我一看,已经没有我可以插手的空位了,就嘴巴上表示关心:“疼不疼?揉一揉,揉一揉哦。”
过了一会儿,大崽止住了哭,继续走路,他突然走到我旁边,让我蹲下来把耳朵给他,然后小声说“你刚刚都不知道用手揉一揉的吗?”
“哦,这样啊,哈哈哈”我尴尬地笑了。
大崽继续说“你就会用嘴巴说。”
我只好自辩清白:“刚刚爸爸和奶奶围在你身边,我都插不进去腿啦,只好说话来安慰你啦。”
大崽这才脸色缓和,但还乘胜追击:“那好吧,下次你可要用手揉一揉哦。”
我连忙点头称是:“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有时候,我也会犹豫,我可以在每一次摔疼后给你揉揉和抱抱,但是父母不能永远陪在你身边啊,如果更严重些摔伤了腿、胳膊甚至脑袋,那还不是给我们家长找事情,既要破财,还要花时间精力带你去医院。
“爱子女,则为之计长远”,我是不想看到孩子以后受到更严重的伤,急切地想要告诉他“慢些,慢些,别伤着,保护好自己!”
但孩子反而因为我的告诫哭得更凶了,他觉得委屈,觉得自己疼了还得不到安慰。
做父母要学会放手不放眼啊,在孩子看不到危险的地方,替他长着眼睛;还要学会闭嘴,在他哭的时候忍住不讲道理,只是给予充分的安慰和柔软的拥抱。
孩子们很聪明,在有安全感的地方,才会哭出来,引着大人来安慰。在危机四伏的陌生环境里,孩子们也会勇敢地站起来,拍一拍身上的灰尘,就重新出发。
心理学上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讲,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从低到高分别如下,最低级的是满足吃饭喝水等生理需要,更进一级的是安全的需要,再高一级是爱和归属的需要,接着是尊重的需要,最高级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比较晚,婴儿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但自我实现需要在成人后出现;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和水分,但是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5岁的大崽,已经处于幼儿阶段,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他有安全需要,甚至已经刚开始有爱和归属的需要。这个安全需要,既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生理安全,更是指无形的心理安全。父母和家人等心理安全堡垒的存在,就像是一个隐形的能量供给站,累了困了,他可以回来充电;遇到危险,他可以回来避难;受到伤害,他可以回来疗伤。
幸福的人常常被童年治愈,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在童年时期,营造亲密的依恋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在他内心建造一个心理安全堡垒,待他长大后,不管去到哪里,都能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