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重庆的宝!
这是一本看了将近一年的书,每一次翻看,都能让我兴奋。
作者罗磊、华勇笔下的人物,全部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杰出代表,既然是传承人,没有两刷子,肯定上不了台面,同样,如果没有两刷,肯定不敢出书。

全书330页,涵盖了40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难得的是,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都不雷同。人物不同、故事不同,就连标题都不同,而且别有一番野趣:比如:《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样》、比如《没有厚、哪有薄》、再比如《长明慢火煨鸡杂》,在这样一个秋月连绵的周末,想想文字背后的画面,都是美滋滋的......
作者写谢氏烧烤传统制作技艺谢文利,投巨资改良烧烤设备,穷得只剩下一个衣物包,寄人篱下无着,只好在南坪四公里的一栋旧楼租了一个楼梯间,在黑黢黢的楼梯间里搭了一张木板床,连腿都伸不直。一到冬天寒风刺骨,他只好穿着毛衣外套睡觉。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谢文利仍然没有放弃钻研他的烧烤设备。天不让他成功,谁能成功?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才有这样的感慨:
烧烤,人类最古老的烹饪技法、简单粗暴到连三峡纤夫谢有益都能掌握。当它遇上了谢文利这种科学狂人后,开始变得更精致、更美丽了。
作者写磁器口陈麻花传统制作技艺陈昌银,开篇就是:
磁器口、熙来攘往、人声鼎沸。
陈昌银站在横街的一处石梯上,眯缝着眼睛朝远处望去。街口,他的店铺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游客,声浪起伏。
“小妹、给我拿10袋”,“紫薯和怪味各要5袋”“嗯,这三种口味各要10袋!”最吓人的一家游客出现了:这8个口味,每种口味一袋,8袋一套、一共12套。”
12套加起来就是96袋。店员手忙脚乱。
如此魔性的画面通过罗磊、华勇生动的描述,让人觉得这不是在看书,而是在看电影。
抗战时期,磁器口成为商贾云集的著名水码头,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陈昌银的爷爷陈景洪制作的麻花,迅速在磁器口窜红,诞生造就了一句歇口语“陈麻花儿下酒—干脆”。
到了陈昌银这代,由于孩子陈建兵考上了重庆交通学院,1997年,陈昌银也进了城,从最初沿街叫卖,到租借小摊位卖麻花,再到定点磁器口,陈麻花生意最火爆的时候,一天要卖掉上千斤麻花。如果单纯的是写人物,可能到此就会画上句号,可是作者却偏不,他还要打探一下陈麻花的卖点到底在哪里?如果罗磊、华勇没有在报社的从业经历,或许笔下就难以写出如此有深度的锦绣文章:
陈昌银今年64岁了,“陈麻花”这副担子已全交给了儿子陈建兵,他现在最喜欢在磁器口的街巷里瞎逛,一个人。
逛什么呢?看看谁家的东西做得实在、瞅瞅哪些后生小伙做事专心。就像19年前第一次来到磁器口,就像80年前爷爷第一次来到磁器口,充满好奇、充满自信。
这状态,真像麻花在油锅里发出最美妙的笑声。
作者写正东担担面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蔡雄:
一碗担担面,佐料有十多种:酱油、姜汁、蒜汁、边油、辣椒油、芝麻酱、花生、芽菜末......共同营造出一个复合味型......
基础的香,需要辣椒油来提供。不同的辣椒品种、不同的油温、不同的操作手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
担担面的精髓并不在分量,而在味道、它能带给你的并不是胃部容量的变化,而是舌尖味蕾的喜悦。当一筷子裹满各色佐料的面条入口,你会吃出惊喜,进而感知到希望......
这哪里是在写故事,而是在写诗!
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37篇,篇篇不是简单的人物故事,间或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的命运史、一座城市的发展史、一个民族的家国史......不少篇章让人读得荡气回肠,眼中有泪光。
有趣、有料,有灵魂。
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