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读书报告
历史读书报告:

8月匆匆而过,成都刚送走高温,又迎来疫情。但是依然读书热情不减。 本月读了13本,大体总结如下。
大陆之外的华语文学仍然涉猎不广。近几年这类作家开始逐步被发现或引入大陆出版界,且不乏优秀的作品。
对岸的作家,我迷了很久的董桥写专栏出了几十本书,笔力不弱;写香港最有味道的我心中是刘以鬯;陈之藩的散文蕴含了科学与文学的杂糅之美;去年惊喜的发现了陈映真,小说的力量巨大;西西的文评我常读常新。后浪接连出版了很多华语文学,袁哲生、童伟格、董启章都有不错的作品。


《雨》是马华作家黄锦树的作品。文章如书名,雨的那种潮湿的、寒冷的、雨声掩人声的特点,淋漓尽致(“淋漓”是贴切了)。
《雨》中除了散篇,有个八个作品(《雨》作品1-8号)别有味道,故事中的人物重复出现,却命运各不相同。黄锦树也是通过这部短篇集,写出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命运、写出了他们的人生。一家人在丛林中独居,靠着割胶生活,生活拮据,迷信山神。大雨让一切潮湿,好像人生总无干爽舒适的时候,好似鞋里全是水,却又要踏着它一直前行。大雨有时候又是天灾、又是人祸的背景,在大雨中或者父亲、或者母亲、或者孩子,总是在遭遇各种不幸。所以,人名并不重要(八个故事相同的主人公),因为他们就是所有人。尼采的永恒轮回要穷尽所有人生可能,但八个故事就好像告诉我们,这就是马华人的人生的全部可能,永远潮湿,永远不幸。
黄锦树的这部作品成功之处,是它让我们看到的马华人的命运全貌。
本月的拉美文学就是这本《帝国游戏》,细水长流,也读了好多本波拉尼奥了。

总结为四个字“纸上谈兵”。主人公沉迷在兵棋游戏中,通过游戏中的推演,一步步将二战还原了出来。这是一个智力游戏,这种推演似乎表明着理性可达的必然性。主人公把一切寄托在兵棋上,是他高于他人的证明,是他无比坚信的规则。
可是面对死亡,他退缩了,他承认了这仅仅是一场游戏,并非他的信念。他先把“纸上谈兵”当真了,又迫于生命威胁而否定。实际上,我们又有多少人,是在玩这场“理性游戏”,甚至把它当作了现实,高人一等的“证书”,而真的面对现实才发现,自己的坚定不堪一击,才发现游戏就是游戏,永远替代不了现实。
终于读完了“祖先三部曲”,这本《不存在的骑士》,在我看来,是感性与理性的二分,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二分,人类永远无法脱离一边,只有调和两者才能前进。
卡尔维诺的哲思,一种现象学的方法,有些篇幅很有趣。
是收集癖,多年前的一段时间买了很多布洛克的书,最后也没有集齐,现在也没了那时候的欲望。

布洛克的书是“硬汉派”推理,实际上轻推理,重文学性,书中更多是探讨很多社会主题。倒是布洛克,还是那么絮絮叨叨,俏皮话一直不见少。
《向邪恶追索》,蝙蝠侠式的“义警”,惩治(杀死)那些本该受法律惩罚的恶人。书的英文名“Even the wicked”,某种意义上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即便是罪大恶极又逃脱法律制裁之人,也不该被处以私刑,有的时候,处理方式更有意义。当然布洛克的书常常不会就讲一个故事,穿插着的,还有其他案情。
卡佛的书之前买的都是电子版,新版出一本收一本,重读一遍。卡佛的书,写的好像是生活中没有发生,却是生活中一定会发生的,或者说,是生活表层下的心理意识。
这本,依然很丧。
这本小书读的人还挺多。全书分两部,上部相对理论,而且是现代人挺受用的萨特思想。其中,对我的新知是:对自己的抉择实际上是全世界的抉择。这点感觉和康德有点类似:只依照你同时以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原则去行动。无非是前者有点无意识的感觉(萨特批判无意识),人行动后回溯性的认为自己行为对全人类立法,后者则是主动以“为全人类立法”为目的来行动。下部篇幅更长,关于具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为我们缺少那段历史的认知和经验,不容易读懂或引起共鸣。这也是为什么,我所见的长评中几乎都是在评此书上部。
女性主义代表,萨特的终身伴侣(未婚),她的思想吸收了萨特的思想,并有自己的原创。比如她不赞同萨特的“绝对自由”,而是强调情景的重要性(强调了外部的压迫)。波伏瓦深受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影响,她的《第二性》揭示了女性是绝对他者,以及女性是被建构的。她和萨特一样,强调“介入的文学”,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梅洛-庞蒂最为知名的,是试图解决身心二分的问题,他认为,身体和心灵就是一体。他和波伏瓦一样,拒绝“绝对自由”,而强调情景的影响。同时,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区别,他不认为意义是静态不变的,而是主体在阅读、解释它们时,重新构造了意义。我想,这大概和后续的解释学有些类似。
厚厚的砖头书,第二次翻开才读完。我想,这是一本八卦书,或者是一本将存在主义主将的故事串联起来的传记大杂烩。主角是海德格尔和萨特,波伏娃、加缪和梅洛-庞蒂也有相当篇幅。如果说打开此书的方式,我想还是要先初步了解下现象学、海德格尔、萨特的哲学,否则也只能读一读故事而已。最后,翻译流畅。
又一本陈嘉映的作品。陈老师的作品通俗易懂,却不乏深度。
这本书的野望很大,想解构科学,为哲学正名。读完本书,收获很多,但内容繁杂,需要单独总结整理。
中信的这套韩炳哲,装帧不错,每本也不是很厚。韩炳哲围绕每一个专题,写了100来页的思考,其中有哲学、社会学、文学、影视作品等的分析,是一种不错的写作方式。
这本书,想讲在全球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大背景下,异质性他者在消失,同质化的暴力无处不在,这种暴力不容易被察觉,让现代人陷入其中而不自知。
平时读这类读的少,确实获得了不少新知。比如经济为什么发展到这一步,源头来自哪里,每一阶段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平时遇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全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和大家更息息相关,所以更好读一些。每章最后都有扩展阅读推荐,都是好书。全书看得出来作者在找那条可言说的界线,而作者的真诚也可从文字中感受到一二。如果真的按书索骥,也许可以精进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