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考研笔记分享:西哲史(含现西)25【校订连载中】
主要参考文献:
(1)汪堂家,孙向晨,丁耘.十七世纪形而上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2)段德智.莱布尼茨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
(3)周晓亮主编.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四卷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英)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
(5)(荷)斯宾诺莎.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2.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运用其发明的微积分来解决原子(实体)的连续性问题,结果导致他不得不放弃物理学的点,即“物质微粒说”。
单子论
莱布尼茨哲学有两个主要问题,被他称作“二迷宫”,其一是自由与必然的问题,包括恶的起源的问题;其二是连续性与间断性,或者可分割性与不可分割性的问题。前者由《神正论》来解决,后者由其他著作来解决。而这两个问题恰好也是康德四组二律背反中的第二组(单纯与复合无非是连续与间断)与第三组。
就第二个问题而言,主张连续性而忽视间断性的一方,是以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实体论者(数学的点),而主张间断性而忽视连续性的一方,是以伽桑狄为代表的原子论者(物理学的点)。而莱布尼茨以单子论来解释连续性与间断性之间的矛盾。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既是连续的点,又是不可分割的点,而又以“前定和谐”来解决单子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矛盾(严格地说严格是,单子间的连续性与单子本身的不可分割性之间的矛盾)。
莱布尼茨肯定世界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因此肯定数学的点,但不同意笛卡尔仅从量的、广延的角度来理解连续性;同时,莱布尼茨又肯定虚空作为原子运动的条件是必须设立的,若非如此原子结成的世界就成了不可分割的浑然大块,独立的点及其连续性也就不可理解了。由此,莱布尼茨已经意识到连续性与间断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根据的情况了(实际上,即一-多、整体-部分的关系)。而莱布尼茨撇开量的规定性,而从质的角度来解决上述矛盾,由此设立了作为形而上学的点的单子。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实存的,又是不可分割的(有间断性)。因此,单子不同于数学的点只是量上的存在,也不同于物理学的点可以无限分割。因此,单子是非物质性的,不具有广延性、可分割性,相当于经院哲学中的“形式”。因此,在单子定名之前,莱布尼茨也称单子为“实体的形式”、“实体的原子”等。莱布尼茨通过矛盾原则、充足理由律原则、圆满性原则三个基本原则,以及个体性原则、内在性原则、能动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前定和谐原则来一起解释单子。
单子(monad)原意指“孤立的”,又引申为“单纯体”、“统一体”。单子具有以下特征:
(1)单子独立自在,具有不可入性(“没有可供出入的窗子”);
(2)单子是基本单元,没有部分,因而没有自然生灭,而是由上帝所造;
(3)单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
(4)单子具有性质,而每个单子的性质各不相同;
(5)单子具有内在的原则,其变化只出于内因,而不出于外因,单子间没有联系。这种内在的原则就是力;
(6)单子具有欲望与知觉。单子的变化就是知觉的变化;单子的欲望就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则。二者都是精神性的能力;
(7)单子间具有连续律。每个单子各为一个等级,而每两个单子之间又可以插入无限的单子,由此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构成一个有序序列,其知觉能力随着等级的提高而提高;

(莱布尼茨把知觉和统觉区分开来,动物灵魂具有意识的知觉,而人的灵魂、天使、上帝则拥有统觉,即清楚的自我意识或理性。)
单子的连续律保证了单子序列的静态平衡,也涉及单子序列的动态生成。莱布尼茨认为,自然无飞跃,事物的运动发展必须经过一个量变的过程,才能实现质变,而非总是单纯的突变。而单子的连续律的直接的逻辑结论就是上帝。
(1)上帝是最高级的单子,其对应对象是权力、知识与意志。上帝创造了其他单子,又是单子序列中的最高单子。莱布尼茨以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来喻说上帝创世过程。
(2)前定和谐原则保证了单子间的动态平衡。上帝在创世时预设了单子之间的一切运动变化,使单子间保持一种和谐关系,使单子的自主活动是一种和谐的自主活动。
由此,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复活了经院哲学的“实体的形式”的意义,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隐德莱希(完全实现)的意义。莱布尼茨批判笛卡尔派仅把物体的本性看作广延性,而忽视“实体”、“活动的力”的概念,难以解释物体的运动。
身心关系说
莱布尼茨认为,灵魂是一个单一实体,而身体却不是一个单一实体。心灵与身体的关系并非两个并立的单子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单子(人的灵魂)和与这个单子相结合的无数单子构成的统一体(身体)之间的关系。二者是互不影响的,是前定和谐的。
物质观
莱布尼茨认为物质不是实体(区别于唯物主义),也不是虚无(区别于贝克莱),而是现象(接近于休谟与康德)。
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概念由莱布尼茨首次明确提出,指“没有什么东西是没有理由的”。海德格尔将其诠释为“没有什么东西无理由而存在”。充足理由律与矛盾律和圆满性原则交错分立而成为莱布尼茨哲学的重要基础。
莱布尼茨发现,笛卡尔与斯宾诺莎重视真理在逻辑上的、形式上的一致性(“我思故我在” 与真观念),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真理内容上的多样性。为弥补矛盾律/同一律的缺憾,莱布尼茨提出了充足理由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莱布尼茨对经验主义的吸收,表明了与必然真理相对的偶然真理的合理性。无论是笛卡尔以动力因从我思中推出上帝,还是斯宾诺莎的自因概念,或因果同质论,甚至是古希腊的四因说,都未明确表达出充足理由律的思想。而在莱布尼茨哲学中,充足理由律一方面作为与矛盾律并列的逻辑原则,一方面作为超越一般科学的形而上学原则。在后者的、因而是根本的意义上,充足理由律导出上帝的必然存在。因而,充足理由律是存在的原则(“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存在”是谢林、柏格森、海德格尔等人的重大问题)
此外,叔本华在其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论述了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在充足理由律问题上的功过是非,并指出他们都混淆了判断的“根据/理由”与物质客体变化的“原因”之间的差异。
莱布尼茨和洛克
莱布尼茨认为,洛克的反省概念是感觉经验以外的一种知识来源,是心灵内部的知识来源。因此,莱布尼茨认为,洛克哲学与唯理论差别并不大,洛克同样承认某种天赋观念或天赋能力。
莱布尼茨批评洛克的“白板说”是一种抽象与虚构,不可能有这种完全平整,本身不会发生变化的白板。
莱布尼茨以微知觉理论维护了天赋观念在心灵中的存在方式。霍布斯曾向笛卡尔提出,人熟睡时怎么有观念的问题。而微知觉理论就可以回答道,此时的天赋观念是不那么“清楚明白”的。莱布尼茨以听海浪声的例子说明了微知觉理论。
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真理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就是一种直觉知识,天赋观念也是一种直觉知识。而斯宾诺莎在“理性知识”之外还提出了“直觉知识”,他把直觉知识称作“真观念”,是人类最高等级的知识。
笛卡尔认为观念是否“清楚明白”是真理的标准。而斯宾诺莎也把观念的“清楚明白”作为真理标准。但与笛卡尔不同之处在于,斯宾诺莎把“真观念”看作真理标准的同时,还在真理的“内在标志”之外,设定了真理的“外在标志”,即观念与对象的符合。由此,斯宾诺莎认为,真观念必须与对象相符合。
莱布尼茨的真理观;命题
莱布尼茨区分了两种真理,理性真理与事实真理,又可以称作必然真理/推理真理/原始真理和偶然真理/派生真理。前者源于上帝的理智,后者源于上帝的意志,是上帝选择最好的可能世界。莱布尼茨认为理性真理高于事实真理。前者对应形而上学的确定性,后者对应物理学的确定性,以及道德的确定性。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依赖于感觉经验。前者以分析命题来表达,而后者以综合命题来表达。
培根
四假象
在《新工具》中,培根提出四种假象,即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以此说明人的心灵不能顺利认识自然的原因(有学者指出并不能认为四假象说是对罗吉尔·培根的四障碍说的借鉴)。
种族假象,指人的心灵的认识能力是以个人为标准,而非以自然为标准,因此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个人的因素而妨碍对自然的理解。
洞穴假象,指个人成长环境(教育、社交、学习等)对个人的认识活动的影响,即后天形成的成见,这些成见也往往不是从自然的角度来看自然,而是从某个小领域出发。
市场假象,指交往中必要的中介——语言文字,既实现理解,又造成误解,并且误解总是更频繁的,即空洞的争论与无畏的幻想。而其根源在于(1)无对应对象的名称,与(2)有对应对象却意义模糊的名称。
剧场假象,指历来权威的(哲学)学说理论所造成的种种谬见,正如舞台戏剧一样,并非以自然为准,而以虚构为准。这些理论具体可以分为三类,诡辩的(缺乏经验的歪曲构造,即亚里士多德)、经验的(基于经验的歪曲构造,即炼金术)和迷信的(无经验的信仰构造,即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
培根认为市场假象是最难处理的。培根对经院哲学话语的模糊性与隐喻性的拒斥(同历代唯名论者一样),同样影响了霍布斯对语言清晰性的要求,可见对作为语言纠错活动的哲学的渊源。培根反对成见与攻击名词的思想的影响,同样表现在斯宾诺莎的《知性改进论》中。总之,培根认为摆脱四假象的关键在于基于经验的实验科学与科学的归纳法。
三表法
“三表法”,是培根为他的“新工具”设计的程序中的进行排列、整理的一个步骤。
培根的“新工具”是与亚里士多德以三段论与枚举归纳为代表的“旧工具”相对立的。“新工具”与“旧工具”的差异有三:(1)在目的上,“旧工具”用于自然是为了辩论,为了发明论证,为了赢得同意,而非发现自然真理;而“新工具”则为了发现自然真理,提供某种原则以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2)在证明过程上,“旧工具”的三段论本身需要归纳逻辑提供前提,而简单的枚举归纳无法提供可靠基础(培根没注意到亚里士多德也认识到了三段论的局限,而非把三段论视作万能);而“新工具”的归纳逻辑则是基于大量经验材料之上。(3)“旧逻辑”停留于各门科学的原则,又停留于最初的感觉;而“新逻辑”则要求对各门科学的原则进行解释,以达到最终的确定性,又要超越简单的感觉。
培根要求理性与实验相结合。因此,培根将“新工具”具体化为四个程序。(1)充分地占有事实材料,准备一部“自然和实验的历史”;(2)对事实材料进行排列、整理,以方便研究。由此培根提出了三表法;(3)根据三表法的整理结果进行排除法的程序(即进行归纳),剔除不可靠的现象、性质,以确定最终的可靠形式;(4)对事实进行解释。
其中,“三表”指具有表、缺乏表和程度表。具有表收集积极的例证;缺乏表收集负面的例证;程度表收集某些情况下研究对象的共变情况。
培根认为,根据“新工具”得出的结论只是初步的,仍有许多其他需要考虑的地方。因此,“新工具”并非完美,反而仍有不确定性与猜测性的因素。“新工具”研究方法在理论上的意义大于在实际应用上的意义,科学研究的成果极少是在“新工具”的程序之下完成的。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是“新工具”的最大困难。但就对人类理性能力的乐观态度,以及诉诸经验事实推进科学方法论的方面来说,培根的“新工具”则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对后世归纳逻辑的完善产生了积极作用。19世纪时的功利主义哲学家密尔又将“三表法”完善为“五表法”,即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