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客家民居印象
南昆山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与广州市辖区的增城、从化交界,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国避暑天堂”、“珠三角后花园”。附近的广东人尤其是广州城市人特别喜欢周末去山中避暑溯溪,一洗尘嚣。

龙门县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的交汇地,而客家话的使用人数有约8万人,是龙门的第二大方言。

客家民居在南昆山下的龙华镇沙迳镇分布密集,打开卫星地图,即使在酒店民宿林立的包围下,客家民居独特的格局依然非常容易被识别,横排竖列的堂屋、横屋及屋前的半月池清晰可辨。

除了已列入省保的香溪堡,附近还有不少尚未被关注的客家民居。这些民居真实地反映了客家人生活习惯,体现了客家乡土文化及建筑特色,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外迁,很多客家民居建筑保存现状不佳。

以下就偶遇的五处客家民居现况为例,聊作记录。

第一处的客家民居位于庄上庄温泉度假村园内,近年有翻新及加装水电等生活设施,基本状况良好,格局尚存,原貌不多,现作度假村后勤部和宿舍使用。

从卫星图可见,此处的客家围屋为所谓的殿堂式格局,中有三堂屋,两个天井,左右各有两列横屋,屋前有宽广的门坪,半月池保存得很好,近年还加了亲水台。





正门及门厅:


穿门厅入内,三堂屋格局一览无遗。

第三进为祖堂,也称上堂、上厅、祖公厅,是摆放祖宗神龛牌位之处,也是祭祀场所,等同广府所谓的宗祠。

站在第二进的中厅望向门厅。中厅也可叫中堂,供族人办红白喜事或平时议事。

两侧原供族人居住的横屋:



穿过355国道,可找到第二处围屋,门牌为中圳村,位于庄上庄围屋的东北方,规模与其相若,而格局更完整,所存原貌更多。堂屋曾作村委会、合作社,其余横屋多空置。

如卫星图所示,中圳围屋也为殿堂式格局,中有三堂屋,两个天井,左右各有两列横屋,门坪杂草丛生,半月池保存良好,且外有两层高护楼,斗门、龙胎尚存。
青砖混黄泥砖的斗门:



半月池紧挨旁边的民宿。

门坪



正门只有门口这一面墙是青砖,其他是黄泥砖抹灰。

站在中厅看门厅:



站在门厅看中厅及祖堂。

横屋:




祖堂虽没有明显的神位,依然可见添丁挂的灯和香火痕迹,墙上还有语录。


外围横屋大多闲置,具时代特色的标语隐约可见,透露着沧桑历史。



出于防盗需要,客家民居的窗户开得不大,多为传统的直棂牗窗,简洁实用。

且因横屋建造和启用的时间不一致,很多窗户是后来才开的,所以不拘泥于同款或同尺寸,也不一定要位置统一或对称,后人按需开窗,务实而灵活。








祖堂后的龙胎(花胎),兼具排水及风水功能。


两层高的护楼多有翻新,仍可住人。









回到355国道,继续往东南方向走,一片水稻田映入眼帘,沿着小路可找到第三处客家民居——新居围屋。

新居围屋规模不如前述两处,属于简单的上下堂格局,即仅有门厅及祖堂,左右各两横屋。

门坪已铺水泥平整硬化,作篮球场使用。


月池较大且保存良好。

主体建筑现状较佳,显然近年有翻修且利用率高。


正门右侧放有传统木风谷机。

门左下侧有长梯形状的墙孔,类似古代玉圭形,其作用一说是取其吉祥装饰寓意,一说是通风孔,一说是防盗枪孔,又有说是便于猫鼠家禽等小动物出入,或是都兼而有之,莫衷一是。

门边留有门闸孔。

祖堂无设神位也没有拜祭痕迹。

横屋:



屋后:



穿过东北方向的泥泞小路,

在幽静的荒野中看到了第四处围屋,地图显示此处为“新屋”。

尽管卫星图上的“新屋”是格局完整的上下堂式客家民居,但现场所见“新屋”并不新。门坪长满野草,蔓延至已干涸的半月池。


外面看起来门厅还是完整的,



抬头看前后檐椽,分别有“伍福”、“富贵”墨字。

进内可见祖堂及两旁的横屋已基本坍塌,长出的野草甚至已枯萎。










“新屋”左旁,若非看了地图还以为是荒山不敢前行,竹林掩映间只有一小石路,曲径通幽,原来还有一处围屋。

此屋也是上下堂格局,而规模显然较上述的“新屋”要小,横屋也短。从卫星图上看,月池已干涸成草地,只能参照方形的门坪,大概判断出月池的原范围。

现场所见,此屋只剩正面堂屋及内围,外围左右横屋均已建起两层以上的现代居民楼。

门厅正面全用青砖,至今依然牢固。


门左下侧的墙孔刚够一只白狗作狗洞出入。

入内可见,黄泥砖所建造的祖堂后墙已坍塌。

当今客家民居相关书籍,多收录名人故居或规模大、建筑特征明显的典型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启发。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务必是要行万里路身临其境,才觉所言非虚。若能找到接地气的实例自己印证,那就更锦上添花了。
- 如试将这五处客家民居的坐向在地图上标出则可见,虽然建筑时间不一,自然地理环境有异,但它们均依山而建,坐向大体一致——均坐西北向东南。既适应当地环境气候,也符合传统风水的吉凶。

- 尽管这五处客家民居中的祖堂,有的没设祖先神位,有的另作他用,有的甚至已坍塌,但其基本格局还清晰可辨。无论是标准的殿堂式还是简易的上下堂,依然能看到客家祠宅合一的中原传统居住方式。

- 客家民居多被笼统形象地称作“围屋”,皆因其建筑布局围合特征突出,此特征的形成源于防卫。然就此次实地所见,在实际应用中,该地民居的建筑形式更多为聚族而居,而防卫次之。

- 当今城市建筑多用轻质砖,一些城中村或还见有青砖和红砖,而这里所用的这种古拙的黄泥砖是卖少见少,看似原始简单,背后蕴含着古人的智慧。


汤国华教授曾在《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一书中提到,泥砖是生态砖,泥砖墙是可持续发展的墙体。因其用耕地中的瘦土所制,十年八年后,再打碎可回归田园继续养育农作物。

其隔热及保温也好,冬暖夏凉。

唯一缺点就是不牢固,如前述所见,坍塌的墙体多为黄泥砖所建。前人的解决之道便是建混合墙体。在前述的这五家处围屋,均可见用砖、石混合泥砖的做法。所以,对待这种绿色建筑,再用我们现行所谓的“封存保护”、“修旧如旧”的保护思路,未免都是格局小了。


讲到历史建筑的保护发展问题,按管理者现行的思路,要么封存展示,要么开发旅游活化再利用。这也不知该说是圣母心泛滥,还是目光狭隘好。并不是所有历史建筑都需要我们插手,也并不是所有历史建筑都适用维持或修理这种稳定固守的思路。有些建筑可能更需要的是发展,有时其实“无为”,不干预便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改掉,看到什么都要手贱干预一下的习惯呢?



顺提一句,这里的云吞也很好,汤清皮滑肉鲜。




旅行,不过是打开地图,找到自己想看的风景。“自由行”,盖此所谓。

以上图片如无注明,均摄于20220806-07
参考资料:
南昆山_百度百科
龙门县(广东省惠州市辖县)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