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隅一观|音乐之美,美在何处
为一首音乐而微笑而落泪,是人类常有的事。
也因人不同,同一首音乐,有些人听了微笑感动亦或落泪,有些人可能无动于衷完全无感。
为何而笑?因何落泪?缘何无感?
世间有两样艺术是不经人类思考而直接入心的,一样是听觉艺术,一样是视觉艺术。
今天只聊听觉艺术,我们最熟悉的有美的形式的可被称为听觉艺术的,便是音乐。
从创作者角度来说,音乐是创作者自身心灵的直接表达,表达的是创作当下的感受感知,运用音乐的规律将这种感受感知呈现出来。
音乐,又分为有词和无词。
无论有词还是无词,若你觉得这首音乐美,必然是因为它唤出了你的某种感觉。
感觉并非凭空出现,感觉所依托的具象,就是你的想象。
有词的音乐,有着更为明确的场景指向,配合文字的想象力,唤起你的定向想象。
无词的音乐,是在表述一种感觉,与你的心灵之想象进行意会。
所以,无词的音乐在人类个体的生活场景里更多是某种场景下的感觉烘托,咖啡馆里、酒吧里、音乐厅里、电影段落里……,都必须有符合当下场景的音乐,身在其中的人们才会被音乐唤出想象,生发感觉,产生触动。
能够唤出你的想象,说明你与创作者有着某种心灵上的呼应,你感受到了他的感受,懂得了他的感觉,你们通过作品产生了呼应,这种呼应就是共鸣,你们在这首音乐里达成了类的聚会。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同一个作品的创作者分为原始创作者和加工创作者。
原始创作者,就是最初呈现作品的原创者,他给出了自己心灵感受的蓝本,一张白纸上,用心灵画出了初稿。
加工创作者,于音乐,环节就很多了,编曲、配器、每种乐器的演奏者、指挥者、演唱者、录音者等等,所以,一首好的音乐,如果可以唤出你心灵上的想象达成共鸣,定然是这些环节都与你惺惺相惜了才可以。
同一首作品,因着不同的演绎,也会对应不同人群的喜好,喜好就是最直接的心灵反应,这份反应来自心灵能否瞬间被唤出了某种想象,这种想象也许来自记忆,也许来自憧憬,但都是当下因这首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想象。
所有的听觉都依托于人类的经验,听到什么,你就会想到什么;
而听到音乐,如果你感觉这首音乐很美,那是因为,这首音乐呼应了你的想象。
(作者:一隅一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