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
和贺聊天,提到着实怀念小时候的风景,就是那种很自然的,像一二年级课文里说的那样,“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自然简单而朴实的风景。都不知道现在的小孩读这些会不会觉得是另一种世界了。还记得有一篇课文,好像叫“遥远的月亮湾”,“我的外婆家在月亮湾……那里开满桃花”,小时候读这篇课文我就已经神思万里。 回来的路上是怎么就聊起秋天春天,他顺口说了句《忆江南》。我就想起小时候我爸教我的一首词,因为是口授,所以至今我连字都对不上,但往往是这样,开阔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是一首忆江南,叫“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君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我念完他倒也是一惊。我说那时候的我并不认识什么字,但这个听完,好像杭州就在眼前了。虽然当时杭州在哪儿我都不知道。 又想起口授的另一首词,那往往是我爸一到春天会自己感慨,说想起年轻时看到过的诗,念给我听的,听了好多年。叫“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我好爱这“半壕春水一城花”啊,就是这种朴实自然湿润的风景,就着这话才怀念起小时候的课文的。我说后来我到上了高中,才知道这是首词,还有下阙。“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多好的词啊,我当时看到的时候震惊不已,感叹不仅不曾学过,连课外阅读都不曾碰到过。当时还是在一个挂历上读到的。这首词论风景,论立意,论辞章之美,都是上品。竟一直未曾碰见。不过上片却是早已熟悉了。 小贺感慨我爸挺有文化,我说年轻时是很有文化的。小时候常带着我逛旧书摊,电子时代还没有到来的时候,那时候城南很多书摊。一家人一起逛,爸妈他俩找书,我在那儿找《脑筋急转弯》。他俩爱看《小说月报》,家里摞了一摞一摞的高高的旧小说月报。现在想想,一家人一起逛书摊,真真是老温馨了,但又像是另一个时代的事。 后来条件好些了,会买新书,但还是很克制。有回在超市的货架上,我爸很惊喜看到洪迈的《容斋随笔》,那时候的我并不懂他的欣喜,但看得出来是和青年时向往的书相遇。有一天晚上读它时,还跟我念起文章中的一段,大致是谁给诗评了几绝,有一绝便是“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我当时并不懂,到了高中才知道后面一句是“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来了南京后,后来接触了山水地理的历史。才真正领悟,这第一句诗真真是一绝。山围故国,周遭依旧。潮打空城,时空再次重合。虽然知道说的是石头城,但我每每念起都觉得诗是人躺在幕府山后的那片江岸石头上,手支着头,身后是燕子矶,潮水在身边打过,黑暗笼罩周遭,一轮明月从山后升起。 大了发现人对自然的共情是不同的,我对山水风景不论是壮阔的,柔美的,面对天地的大美都会有种感动。而有些同学说,确实无感。如今想来,小时候字还不识多少时,父亲教的那些诗估计就已经打通了对遥远山水的想象,生长在乡间本身就与很能与自然共情。成年后便开始了“少游(shào)”之路,他们也鼓励与支持。想起我还初中时,有回远足到天宁塔下,我爸说,年轻时要多出去看,小时候看到过的东西,如今回想来像刻在脑子里一样。上学期上赖老师的课,期间他怎么就念了一句古文,我没捕捉到,只隐隐然听到最后一句:“吾宁以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