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来信721:论“势利”,如何才能无宠不惊过一生?
势利:以地位高低、财富多少等,区别待人。
原来,“势利者”指的是一个没有显耀身份的人,但这种词义在现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一个因他人没有社会地位而瞧不起他人的人。现在,“势利”经常与“小人”搭配使用,是贬义词。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势利者的存在并非新鲜事。威廉·萨克雷的《势利者脸谱》中曾描述过这一现象:势利者已如铁路般延伸到英伦的每个角落。相反,平等精神才是新鲜事,正是因为“人人平等”这一观念的普及,势利这种带有差异化歧视色彩的做法才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一、产生“势利”的原因。
一个人势利与否,其实与贫富无关。小时候,我们可以吃得打饱嗝、狂喊大叫而不顾他人感受,我们可以不挣一分钱,我们可以不结交有权有钱的朋友。不知为何,我们就是可以无条件地收割身边人的关注和宠爱。说白了,地球是围着我们转的。
成年后,游戏规则变了。获得关注必须取决于:我们是否懂礼貌,是否成绩优异,是否在社会上获得了名与利。规则变了,但动机未变,我们无非是为了找回曾经有过的关注和宠爱。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努力争取成就的行为,与坐在地上背唐诗的儿童并无二致。
产生“势利”的原因就在于身份认知出了问题。过去,地球是围着我们转的,现在没人围着我们转了。不行,我必须找回原来的那种感觉,我就围着太阳转吧,这样地球绕着太阳转,自然也就相当于在围着我转。(题外话:有的老人会故意给子女制造麻烦,他们其实是害怕那种越来越边缘化,逐渐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并且拼命想找回原来那种“子女围在身边转”的感觉。这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为的就是找回关注与宠爱。)
二、回归“势利”的本质。
太阳一旦停止转动,太阳系也将分崩离析。一旦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改变,比如处分、离职、退休,势利者崇拜的对象亦会迅速地转变。在势利者的内心,永远存在一个榜单,榜单会将他人的声望和成就进行排名,一旦榜单上的人的声望和成就有所改变,势利者也会闻风而动,重新排定新一期的榜单。
“势利”的本质,其实是人们内心的恐惧。那些对自己的权力、财富、地位、生活非常有把握的人,是没有太多心思去矮化他人的。势利者巴结上位者,看低下位者,背后藏着的其实是内心的恐惧,感觉自己不如人,因此才要想办法让别人觉得他不如自己。往往总是那些担心自己被别人看不起的人,才会巴结上位者以获得尊重。
结语。
对个人而言,需要认清:
①我们在没有势利的时候,不用巴结上位者。这种找回关注的方法是不可取、不可持续的,世上还有很多既能“悦己”又能“利他”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关注。
②我们在有势利的时候,要清楚势利者看中的未必是自己,而是自己手上的权力和财富。他们心里有一张榜单,每当权力、财富分配发生改变,新一期榜单又会重新排名。
③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从“刚出生时众星捧月”到“临死之前无人搭理”的过程。太阳系尚且如此,何况是渺小的人呢?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不滞于物,不怡于心,
方能无宠不惊过一生。
参考资料:
1.威廉·萨克雷. 势利者脸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01
2.丰子恺. 无宠不惊过一生,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03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31 00: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