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崇·朝闻道】“元宇宙”一旦开启,可能就回不来的虚数空间

「超级第三空间」——"元宇宙"的前世今生
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92年出版的小说《雪崩》(Snow Crash),书中描述了一个由电脑和网络构成的虚拟国度:赛博空间Metaverse,现实世界的人们以虚拟人物角色 (avatar) 在其中自由生活。
元宇宙(Metaverse),前缀「meta」(意为「超越」「元」)+词根「verse」(源于 universe「宇宙」)。

这一概念其实并不陌生,不少科幻电影都有元宇宙的影子:
1999年《黑客帝国》尼奥分身在虚拟世界"Matrix"中穿梭; 2009年《夏日大作战》风靡全球的“OZ”网络虚拟平台; 2009年《阿凡达》人类以Na'vi人形态进入的"潘多拉星球"; 2018年《头号玩家》名为“绿洲”的虚拟现实游戏世界; 2020年《弥留之国的爱丽丝》“弥留之国”意识流闯关游戏; 2021年《失控玩家》男主在冒险电子游戏中延续美式英雄主义......
这些都是“元宇宙”世界不同维度的展现。


「超级技术革命」——互联网“终极形态”
通俗点说,“元宇宙"本质就是现实物理世界的镜像重构。以数字化形态承载与人类社会并行的平行宇宙需要有“物理现实、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三个方面的在线共享空间融合,未来可以广泛应用到游戏、社交、消费、房地产、旅游、建筑、工程和设计、学习与教育等沉浸式物理世界。
数字资产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任朱嘉明教授说:“「元宇宙」的内涵是吸纳了信息革命(5G/6G)、互联网革命(web3.0)、人工智能革命,以及 VR、AR、MR,特别是游戏引擎在内的虚拟现实技术革命的成果,向人类展现出构建与传统物理世界平行的全息数字世界的可能性;引发了信息科学、量子科学,数学和生命科学的互动,改变科学范式;推动了传统的哲学、社会学甚至人文科学体系的突破;囊括了所有的数字技术,包括区块链技术成就;丰富了数字经济转型模式,融合 DeFi、IPFS、NFT 等数字金融成果。”


「资本洪荒之力」—— 一鲸落万物生
2021年3月10日,游戏公司Roblox作为“元宇宙”概念股成功上市纽交所,首日突破400亿美元市值(早在2020年 2 月腾讯参投Roblox 1.5 亿美元 G 轮融资,独家代理其中国区产品发行)。
2021年4月12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布局“元宇宙”业务;4月13日,美国游戏公司Epic Games以10亿美元融资开发“元宇宙”业务。
紧接着Facebook、微软、字节跳动等资本巨头大刀阔斧进场;与元宇宙概念贴边VR、游戏等产业也开始跃跃欲试。
再看二级市场,受“元宇宙概念”拉动,游戏概念股一路暴涨,其中A股游戏公司中青宝因进军元宇宙,5个交易日内股价暴涨接近120%。
一系列资本链条助推下,“元宇宙"成为2021年火爆各大平台的新概念,当然也有比较凡尔赛的资本暧昧表态,9月20日苹果CEO库克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表示:自己对AI人工智能非常着迷,还为AR和AR能带来什么感到兴奋,在被问到这是元宇宙吗,库克表示:“这是明显不同的词,自己将远离流行语,更愿意称之增强现实。”

早前“元宇宙”一度被认为是资本市场骗局,但笔者认为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元宇宙"不仅是科技推动下的市场需求与金融游戏迭代,还代表了蓬勃的欲望与掌控的野心。
目前“元宇宙”最大难点在于技术、时间以及国家差距,任何事物的终极形态中间都会经历几个阶段的更替,在此进程中,游戏一定是元宇宙最初级的形态,而完全成熟的“元宇宙”需要达到对真实世界的生态模拟与内容创作,或许将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无限虚数空间」——进化与退化等量
"元宇宙"是未来尖端科技象征,概念酷炫到“VR眼镜+超级电脑”便可实现时空穿越。甚至还有更大胆的假设称:在“元宇宙”世界里,哪怕物理身体消亡,平行数字空间也会保留你的人格、行为与记忆实现永生。但真实情况一定如此完美吗?
预判一:“无限月读”
当“元宇宙”世界普遍存在时,恐怕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依赖只剩几平格子空间,身体价值可能只需要满足吃喝拉撒睡,细思极恐:平行全息数字世界是否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无限月读”?创造千万个虚拟世界,在无限虚数空间“白日做梦”。
(注:无限月读是日本漫画《火影忍者》及其衍生作品中一种范围极广的幻术,中了无限月读的人,会进入梦境中,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

预判二:“感官阈值”
万物以实体投射进入三维世界,人类用身体感官“喜怒哀乐”传达情感,通过情感交流上升到心灵沟通。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一脚踏入互联网世界注定了生命体数字化迭代,现代人已经习惯“智能机伴随”生活;未来甚至还将实现科幻作品里的前卫构想,无论如何人体感官与现实世界始终关联。一旦进入互联网的终极形态“元宇宙”,人类将接受更高阈值的全息数字世界感官刺激,这似乎是一种物理本体和现实世界脱钩的设定,到底是物种的进步还是倒退?
物种文明在持续存在中进化,我们自诩聪明不断利用科技扩大感官边界,或许当互联网终极形态“元宇宙”也无法满足时候,那将会真正走向时间的尽头。

预判三:“科技依赖”
高度文明是高科技(物理层面)与高素养(精神层面)结合体。文明进化需要科技不断升级,“元宇宙”将继续迭代人类社会交互形式,其精神领域的贡献旨在空间维度、感官阈值,以及脑科学等。但是“元宇宙”在精神层面的文明进化尚未看到惊喜,甚至对于未来人将无限依赖科技,迷醉于虚拟世界以至于虚实不分而略显悲哀,例举一些电影片段:
情境1:《机器人总动员》太空船“肥宅人类”

情境2:《头号玩家》废土朋克现实世界

情境3:《黑镜》达人秀现场的虚拟观众

科幻大神刘慈欣曾说过:“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向外拓展。人类应该不断地向宇宙深处扩张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断地向宇宙彰显自己的存在,这本身就是意义。我们如今却沉溺于信息技术的安乐窝中,变得越来越内向。“这种内向发展到极致,世界就会变成这样一个图景:地球表面恢复了森林和草原,生命都很繁荣, 但是整个地球表面看不到一个人。同时,在某个地下室中,有一台超级电脑,在这台电脑里,生活着几百亿人,就像《黑客帝国》一样。这种图像一旦变成了现实,人类的生命将不具有任何意义。很不幸,人类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不可否认"元宇宙"将是人类科技的升维,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慧生活等领域都会带来空前发展。热度与惊喜的同时也需要正视与把控:现实世界永远不可能被模仿与超越,如同人体不能被机器人所模仿与替代,“仿真花”可以点缀生活,但永远不会像开在大地上的花朵一般鲜活美丽。
地球可以满足人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的欲望。如果一种科技只能服务于单一物种,并且脱离现实去寻找生命价值与灵魂归处的时候,它犹如潘多拉的魔盒,结局必然以惨淡收场。这是笔者这篇文章最终想阐述与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