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书也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话很有道理。读圣贤书以成名,然后货与帝王家,还愁没有美女如云?不过那些饱学岐黄之术的医生们可就没这么幸运了。虽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所下的苦功不亚于十年寒窗,可是范仲淹一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医生这个职业定下了格调--读书人总该以学成治国之术以干禄为第一要务,只有在官场失意时,不妨退于江湖,做一个游方郎中吧。
《明史。列传。文苑》里有刘溥传若干字。刘出身于医学世家,小时就很聪明,后来由于医术出众,被征调入太医院当差。给皇帝看病,这可是了不得的差使。可是他“耻以医自名,日吟咏为事”,竟然觉得当医生是个不光彩的职业,天天不务正业,写些诗词,起些诗社。当时有几个人颇有诗名的,被称为“景泰十才子”,刘溥还被推为盟主。在某一方面看来,他选对了道路,以诗文出名,才能博得正史里这几十个字的传记。可是如果他一心传承家学,潜心医道,我们知道的刘溥,也许就不再只是个二流文人,而是一位名传千古的大医家了。
医生本来就是种特殊的职业。病人以性病相托,如果在诊病时先要在利益前患得患失,那他没有办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当然,如果遇到特别慷慨多金的病患,那医生的收入还是可观的。
辛弃疾《好事近》一词云:
医者索酬劳,那得许多钱物。
只有一个整整,也盒盘盛得。
下官歌舞转凄惶,剩得几枝笛。
觑著这般火色,告妈妈将息。
辛弃疾谪居江西时,夫人范氏生病了。他请了一位医生来诊病,并戏言如果治得好,就把歌伎整整(整整应是此女小名)送给他。这下激发了医生干劲,药到病除。辛弃疾有言在先,纵是不舍,只能割爱了。
受人崇拜的古代名医们,多是些科场上的失意者。他们曾场在名利场里浮沉多年,最后的结局是贫病老于民间。
相比之下,现代的医生真是幸运多了。他们不但有体面的社会地位,收入也不算菲薄。可是人心不容易满足,拥有的越多,索取的也越多,反倒演出各种荒诞的丑事。让他们背诵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可能太勉为其难,初入医学院时曾握拳相向的《医学生誓言》,恐怕也遗忘在温柔乡里了。
《明史。列传。文苑》里有刘溥传若干字。刘出身于医学世家,小时就很聪明,后来由于医术出众,被征调入太医院当差。给皇帝看病,这可是了不得的差使。可是他“耻以医自名,日吟咏为事”,竟然觉得当医生是个不光彩的职业,天天不务正业,写些诗词,起些诗社。当时有几个人颇有诗名的,被称为“景泰十才子”,刘溥还被推为盟主。在某一方面看来,他选对了道路,以诗文出名,才能博得正史里这几十个字的传记。可是如果他一心传承家学,潜心医道,我们知道的刘溥,也许就不再只是个二流文人,而是一位名传千古的大医家了。
医生本来就是种特殊的职业。病人以性病相托,如果在诊病时先要在利益前患得患失,那他没有办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当然,如果遇到特别慷慨多金的病患,那医生的收入还是可观的。
辛弃疾《好事近》一词云:
医者索酬劳,那得许多钱物。
只有一个整整,也盒盘盛得。
下官歌舞转凄惶,剩得几枝笛。
觑著这般火色,告妈妈将息。
辛弃疾谪居江西时,夫人范氏生病了。他请了一位医生来诊病,并戏言如果治得好,就把歌伎整整(整整应是此女小名)送给他。这下激发了医生干劲,药到病除。辛弃疾有言在先,纵是不舍,只能割爱了。
受人崇拜的古代名医们,多是些科场上的失意者。他们曾场在名利场里浮沉多年,最后的结局是贫病老于民间。
相比之下,现代的医生真是幸运多了。他们不但有体面的社会地位,收入也不算菲薄。可是人心不容易满足,拥有的越多,索取的也越多,反倒演出各种荒诞的丑事。让他们背诵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可能太勉为其难,初入医学院时曾握拳相向的《医学生誓言》,恐怕也遗忘在温柔乡里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