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31-关于掬水月在手
Q:为什么很多作品包括文学、哲学甚至科普作品都会重复一个同样的概念,反复咀嚼同样的一种情感?
这个问题也许和人本身有关,人有些活动是不能够用理性替代的。比如,基本上每一个中国的家庭都会极其重视年夜饭的象征意义,每当过年的时候城市都会变成空城。这个象征意义不是一个普通的饭可以构建的,它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通过特定的人所表现出来,他更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的感情认同,也就是说他代表了一种家庭的信仰,如果你丢失了这个仪式可能也意味着你丢失了这个信仰。但是这个信仰又是极其个人的,你不能邀请任何一个人替代你去完成这个仪式,否则这个仪式就不是关于你的了,你已经出局了。这个仪式的共性中带着个性,缺一不可。所以对于一个个的人类个体而言包括那些写就这些作品的人而言,既是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情感、甚至同样的逻辑,这其中也有共性+个性,它是唯一的,也是可以反复咀嚼的。
Q:既然我们个人的生活是关乎自我个性的,那为什么我们要去关注别人的个性呢?为什么我要去阅读那些作品?
这可能也与人的属性有关,人作为一个社会物种,我们的本性决定了我们需要从这个社会获取所需要的东西,包括物质的、情感的、思想的,一个人并非单独的自我。或者说自我这个概念也是由所有在你的生命中刻下记号的人所组成的,包括着我们对他人的理解,甚至可能交叉着他人的灵魂,所以发现他人生命中的灵性特别重要,至少对于一个希望自己的灵魂丰富的人而言,只有通过这个“吸星大法”才能够不断长成一个自己理想中的模样。一些有光的作品甚至一些有光的人,如果我们能够能过具身模拟收集到那些闪光,这也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Q:这样说的话那些留下这些作品的人或者正在创造某些作品的人他们如果有灵性,一直被吸收也是一件幸事对吧?
不仅是作品也是人本身,我们不一定要对某个庞大的理论精益求精,这也往往是不可能的,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可是做一小段精妙而有趣的旅行则是可能的,大海的美我们只需要用手掌轻轻的掬起来一捧就好了。掬水月自在手,弄花香自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