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搞定位的企业还不到10%,定位派为啥非要把它“全能化”?
被定位派的门徒惹毛了,我决定来捅捅定位这个马蜂窝,原因在文章结尾说。现在,我先来问几个问题,看看你能回答多少。
华为的定位是什么?
iPhone的定位是什么?
小米的定位是什么?
三星的定位又是什么?
怎么样?即使是营销高手,好像也一个都回答不上来,对吧?
占据世界手机前四名的品牌,貌似没有哪个和定位有关系。但是,这并不影响定位派的人满世界宣扬:不管啥企业,不搞定位就要出问题。
定位创始人里斯分别于2007年、2015年、2017年预言苹果要出问题;小米,这个在今天已经夺得世界手机排行榜第1名的品牌,在中国定位第一人邓德隆眼里,早在7年前就偏航了。
实际上,适合搞定位的企业,无论世界还是中国,顶多不超过10%。定位派为啥要将它全能化呢?
想知道,就给点耐心把文章看完。答案,只是这篇文章的附属品;更大的惊喜,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
01 定位,不是笨就是坏
在批评某个人的言行时,网上流行的说法是这样的:不是笨,就是坏。这可真是一剑封喉的绝招,因为选哪个,你都会受不了。
在我看来,定位派把一个适用范围还不到10%的理论无限拔高,以致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坏和笨的成分应该都有一点。
“论迹不论心”和“论心不论迹”这个提法,是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永彬发明的,把它套在定位派身上,很合身。
说定位派坏,是从“迹”,也就是结果上说的。你想啊,一个仅适合小范围使用的工具,你非要说它无所不能,就像一粒感冒药,你非要说它能治百病,这不是害人、不是坏是什么?
瓜子二手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个互联网平台,它的核心竞争力根本就不应该是品牌好不好?在一个连品牌都不需要企业,定位派硬要鼓动它花几十亿“饱和式投入”搞品牌,这不是谋财害命吗?
至于瓜子二手车这样的企业为啥不需要搞品牌,后文我不但会用“竞争战略之父”波特的观点来佐证,还会用我独创的“品牌强度理论”来指导。
别急,该有的都会有。
说定位派笨,显然就是“论心不论迹”了,他们为啥笨呢?原因倒也很简单,靠“一招鲜,吃遍天”的时间久了,路径依赖会让人的战略能力下降啊,所以他们才会认为一个不到10%的企业适用的工具,可以做到无所不能。
你应该看出来了,这里的关键是:
“定位只适合10%的企业”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如果没有依据,那就轮到定位派说我坏了;如果依据不正确,那就轮到定位派说我笨了,哈哈。
所以各位看官别急,下面我一定会好好表现的。
02 定位是品牌工具,而非战略方法
“竞争战略之父”波特认为,根本性的竞争战略有三种: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市场细分(聚焦)。
来,我们一起来做个选择题:
你说,品牌属于波特定义的哪种战略?很明显,是差异化对吧?
别犹犹豫豫的,我来斩钉截铁地告诉你:
品牌就是差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UPS,还是定位,甚至是奥格威的品牌形象论,都把追求品牌的差异化表现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工作,你说品牌不是差异化战略是什么?
知道品牌是三大根本性战略中的差异化战略(中的一种)之后,我们还需要明白一件事:定位是品牌工具,还是战略方法?
关于定位是品牌工具,无论是定位的案例、定位的理论,还是定位的历史,处处都可以找到证明,所以我就不多说了。
鉴于定位派一直在拼命地把定位这个少数企业才需要的品牌工具,拔高为每个企业都需要的战略方法,这里我只想反推一下,证明定位它涵盖不了所有的战略方法。
这是为啥呢?因为啊,只有在品牌是差异化战略的框架内,定位才勉强称得上“战略方法之一”,而不是定位派宣称的哪个企业都需要定位,这同样可以通过波特的理论来证明。
为啥要通过波特来证明呢?因为波特他老人家是定位派经常用来作为“信任状”的大师啊,定位派一直强调波特的战略定位,就是定位理论的定位。
显然啊,定位派是想将定位这个品牌工具,拔高为战略方法。其实呢,这其中的区别可大了。
在波特的定义中,所谓的战略,要么是遇到同质化的竞争对手,你采用效率“比它高”的经营方法;要么是遇到异质化的对手,你采用“和它不同”的经营方法。
你看,这和定位派说的“认知大于事实”、“竞争的战场发生在顾客心智”能是一回事吗?
好,不知不觉间,你陪我完成了两个重要论证:
一个,品牌只是三大竞争战略中的一种(差异化);
一个,定位是品牌工具而非战略方法。
有了这两个结论后,问题就简单了。波特认为竞争的根本战略有三种,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统计采用各种战略的准确企业数的,那就先硬切一下,假设都是一样的。
这里啊,你明白逻辑就好,哪个方法多点,哪个方法少点,根本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也就是说,在整个市场中,采用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市场细分(聚焦)这三种战略的企业,它们各占三分之一。
这里要注意,波特说的差异化可不仅仅只有打造品牌这一条路,它还可以通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去实现。
事实上,钱·金的蓝海战略、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都可以视作某种形式的差异化战略,甚至是波特三大战略中的总成本领先、市场细分也可以说算是差异化方法。
你说,这一大堆的差异化,品牌还能有多大的份额呢?
我们就假定波特说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都不如品牌,它们加起来才占一半,品牌占了另一半。
那么,在整个差异化战略约34%(它和总成本、市场细分各占三分之一)的份额中,需要搞品牌的企业占了一半,也就是17%。
由此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
需要搞品牌的企业仅占17%,定位作为一个品牌工具,最多也只适合17%的企业使用。
这么论证虽然数据并不精确,但是逻辑没毛病,对吧?
03 如何判断你需不要搞定位?
适合做品牌、适合搞定位的企业只有17%,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83%的企业都不适合做品牌、不适合搞定位。
不该搞品牌瞎搞,不但好不了,反倒死得快;当然了,该搞品牌却犹犹豫豫、裹足不前,那也会贻误战机。
显然,品牌重不重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答案是不一样的。那么,要如何判断你家的企业该不该搞品牌呢?别急,为此我独创了一个“品牌强度定律”,专门用来帮你搞清这个大问题。
所谓的“品牌强度”,是针对企业的品牌建设需求来说的,根据品牌建设需求急迫性的不同,我把企业分成了三类:刚性品牌、中性品牌和弹性品牌。
有些行业是不需要搞品牌的,不搞还好,一搞反倒死得快,这就是弹性品牌。
女装、餐馆、互联网平台,以及所有的B2B都是弹性品牌。现在,你明白为啥前面我要说定位派耽误瓜子二手车了吧?
而有些行业呢?品牌搞慢了都不行,不搞品牌,要么起不来,要么死得快,这就是刚性品牌。
药品、化妆品、食品、饮料等等都属于刚性品牌,这是定位派可以发挥的大舞台,王老吉、香飘飘都可以算是经典案例。
还有一些行业,处在刚性和弹性之间,品牌与产品、技术、设计、渠道同等重要,这就是中性品牌。
比如,汽车、手机、电子产品就属于这样的品牌,所以当小米不靠品牌,而靠渠道和产品胜出的时候,定位派才会看不懂,而大呼它的战略偏航。
我创建的这个品牌强度定律,它有严密的论证逻辑和复杂的公式,大致是:
a.品牌价值=产品价值+安全价值+精神价值
b.易测性决定品牌的安全价值,安全价值与产品的易测性成反比
c.定倍率决定品牌的精神价值,精神价值与产品的定倍率成正比
为了控制文章长度,就算你看不懂这个公式,我也不打算长篇大论了,想详细了解的可以关注“两栖派品牌研究院”这个公众号,或者买本我写的《品牌原力:定位攻左脑,原力攻右脑》来看看。
现在,我仅说明一下品牌强度定律的基本原理。简单地说,要判断一个产品需不需要搞品牌,可通过两个角度来判断:
一个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看他们能不能看懂,也就是易测性如何?
一个是站在同行的角度,看看它的加价比例,也就是定倍率高不高?
从易测性角度,消费者能看懂的产品,就不需要搞品牌。比如,你很容易看出一条裙子的品质如何对吧?因此,女装就可以不用搞品牌。
容易一下“看懂”的产品有很多,比如房子、餐馆、互联网平台等等都是,所以你看房子、非连锁餐馆和互联网平台一般都不搞品牌,或者说,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品牌。
B2B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的消费者,也就是采购商,一般都很专业(能看懂产品),因此所有的B2B行业都可以不用搞品牌。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反驳:我看LV的包,怎么看都能看懂,为啥它还在不断搞品牌呢?这就需要引入品牌强度定律的另一条公式了:
定倍率决定品牌的精神价值,精神价值与产品的定倍率成正比。
简单地说,你想把一个产品价格卖得高,高过了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那些比市场同类产品高出来的价格,就是品牌溢价,这样的产品就需要搞品牌。
从品牌强度定律可以看出:
在“消费者看不懂”和“价格卖得高”两者之中,必须占一种,你搞品牌才有意义。否则,谁搞品牌,谁搞定位,谁就可能反倒死得快。
论证到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了:
在所有企业中,适合搞品牌的企业只有17%,由此推导出,适合搞定位的企业,最多也只有17%。
为啥要加“最多”这个限定词呢?因为,搞品牌的工具,并不仅仅只有定位啊!
下面,请你陪我来对定位这个所谓的“全能”工具继续“祛魅”。
04 品牌的打法有三种
实际上,不仅战略有三种基本方法,品牌的基本打法,也有三种:
第1种:左脑派的理性驱动,基本打法有USP和定位,代表打法是定位。
第2种:右脑派的感性驱动,基本打法有文化战略、品牌12原型、文化密码、隐喻引导技术、品牌形象理论等,至今缺乏一骑绝尘的代表性打法。
第3种:理性+感性、左脑+右脑的全脑驱动打法,世界“品牌第一人”凯勒、“品牌资产鼻祖”阿克、中国“广告第一人”叶茂中,都是这种打法的倡导者。
不过,他们全都只有设想,没有创建成熟的打法和理论系统。
不同的品类、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采用不同的打法。错用打法的结果,你懂的……
一般来说,咖啡、茶、白酒、汽车等“用户介入度”高的品类,也就是容易和消费者发生情感连接的品类,适合右脑驱动,主打精神、文化和情感路线。
而药品、食品、化妆品等,则适合左脑驱动,主打功能路线。
但是,也要看具体的竞争程度,全新的市场,即使是茶这样的文化产品,也可以走左脑驱动路线,比如小罐茶。
而已经是红海的市场,即使是食品和饮料这样的功能性产品,也应该通过右脑驱动来寻求突破。
正面案例,可以参照卫龙辣条;而负面案例呢?则可以参照定位派最推崇的加多宝——在加多宝与王老吉的竞争中,循规蹈矩地采用定位打法是让加多宝处于竞争劣势的直接原因。
但是,由于定位在中国的推广太成功了,所以多数的中国营销人只知道理性驱动,从而导致了在咖啡、白酒、汽车、服装等适合感性驱动的领域,多数用定位理论搞的品牌都是失败的——不服,就把所有定位派的案例统计出来,计算一下成功率,别说个案,“幸存者偏差”大家都懂。
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把品牌建设需要的3大理论系统完善起来,因此,我做了两方面的努力:
第1方面:
在融合了右脑派的文化战略和品牌12原型的基础上,创建品牌原力理论,填补了营销界一直缺乏右脑派代表理论的空白。
第2方面:
将左脑派的定位和右脑派的品牌原力融合起来,开创了定位+原力、左脑+右脑、理性+感性的两栖派品牌新打法,这就是两栖派slogan说的“定位攻左脑,原力攻右脑”。这种打法融合了左脑派和右脑派的优点,基本方法是:
用感性的品牌原型,强化理性的品牌定位,以实现“全脑驱动,威力无穷”的品牌建设效果。
05 适合搞定位的企业,不到10%
由于定位这个左脑派打法在中国的推广太成功,导致很多人都对品牌的右脑派打法感到陌生,这里我也简单介绍一下。
右脑派的打法有很多,主要的有文化战略(霍尔特)、品牌12原型(皮尔森)、品牌形象(奥格威)、品牌密码(拉帕耶)、隐喻技术(萨尔特曼),以及由我在整合了文化战略和品牌12原型后,开创(谦虚地说应该是升级)的右脑派代表打法——品牌原力。
其实,右脑派的所有打法,都可以追溯到分析心理学派开山祖师荣格创建的“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理论。激活原型,就能唤醒原力。
对此,原型专家皮尔森和品牌专家马克,针对品牌和人格原型的特征,联手推出了适合品牌建设的12大原型。
像可口可乐、麦当劳、迪士尼、李子柒,都是纯真者原型;
而苹果、江小白、太二酸菜鱼都是叛逆者原型;
华为、耐克,都是英雄原型;
杜蕾斯、百事可乐,则是开心果原型。
……
因为原型是针对人的,所以呢,通过人来看原型,更容易看懂。我先给你罗列几个人,看你能看出点啥:
周星驰、黄渤、葛优、范伟、成龙、赵本山、王宝强……
发现什么了吗?都是喜剧明星对吧?
如果只看到这一层,说明你对品牌原型的理解尚未入门。为啥呢,因为这个层次,不搞原型,也能看出来嘛。来,让我们把观察的颗粒度放到最小,看看还能发现点什么?
哎,有了,你看:
周星驰,好像是小混混+开心果;
黄渤,好像是民工+开心果;
葛优,好像是智者+开心果;
范伟,好像是老实人+开心果;
成龙是,好像英雄+开心果;
赵本山,好像是农民+开心果;
王宝强,好像是2B青年+开心果。
发现没有?这些明星啊,都是双重身份。而这个发现,就是我敢大言不惭地说我“开创了品牌原力”的原因。
因为,我通过这个现象独创了“混血原型”这个原型密码的破解工具,解决了连李奥·贝纳那种巨无霸都要用八年时间、走了四次弯路才拿到文化密码(<文化战略>案例)的大问题。
单看“定位攻左脑,原力攻右脑”这个两栖派的slogan,好像有点平分秋色、各占50%的意思。但实际上,定位所能触及的意识层面,却只有微小的5%,其余95%的影响,都是在原型主导的潜意识层面发生的。
这个结论让你很震惊对吧?它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萨尔特曼发现的,这个萨尔特曼可不是信口开河的民科,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被美国市场营销协会评为“市场营销学5大顶级学者之一”。
可能你知道的右脑派品牌不太多,我来说几个,让你感受一下它的威力:
洋品牌有耐克、万宝路、星巴克、苹果、杜蕾斯、百事可乐……
老国货品牌有脑白金、老干妈、小米……
新国货品牌有内外内衣、卫龙辣条、花西子、江小白……
对右脑派的介绍到此结束,哈,又到量化定位适用范围的时候,相信你都可以得出结论了。在适用品牌、适用定位的那17%的企业中,根据品类的不同,还可以细分出三种不同的品牌打法。
所以,你才会在文章的一开头,回答不出华为、iPhone和小米的定位是什么?因为人家的品牌建设根本就不是通过定位来搞的嘛。
17%的企业分三份,鉴于理性+感性的两栖派打法中也包含定位,那就分两份好了,17%÷2=8.5%。
看到没?仅仅不到10%的企业才有可能用到定位这个品牌工具,无论如何,它也不可能是全能的,以至于哪个企业不搞定位就会死吧?
06 定位派为啥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很久以来,包括雕爷、空手在内的著名营销人,要么认为定位效力下降,要么认为定位是骗子。最近,华杉和小马宋也在轮番批评定位,华杉的直播,小马宋的新书都在直指定位的大问题。
今天我在这里“瓜分”定位的“地盘”,并不是想跟这些大佬们的风。因为,我创建的两栖派,它的基本打法就是“定位攻左脑,原力攻右脑”,定位是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嵌入两栖派的。
更关键的是,定位的确成就了很多大品牌,这个功劳我可不敢睁着眼睛就抹杀。
那为什么我还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批评定位呢?文章一开头我就说了嘛,它的门徒把我惹毛了!
因此,我想通过这篇文章,表面上是要帮助定位派认清错误;实际上呢,是想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嗯,还有暗地里,暗地里还可以宣泄一下我的愤怒。哈哈,作为一个“真小人”,有时是需要表达真情实感的,因为小人最讲快意恩仇嘛。
为了避免有些读者认为我无故发飙,还是简单说说事情经过:
前几天,我在知乎发了一篇文章,里面涉及到对定位边界的一些描述,IP显示是上海的定位派门徒就组团+轮番来攻击我,要不是知乎从技术上限制了污言秽语,定位派那些弟子门的真正素质一定会饱和式“投放”在网页上,哈哈。
其实,那些不学无术的定位派门徒不但不读商业史、品牌史,估计连定位的历史也不熟悉。当年邓德隆还在广州苦哈哈地搞广告的时候,就是靠不断批评4A广告公司出道的。
他那本《不同于奥美的观点》实名直指行业龙头奥美,但人家奥美展现的是谦谦君子的大度。否则,以奥美在全球、全国那么多分公司,要棒杀一个小字辈,是难事吗?
以批评起家,却容不得批评,这就是定位!
哎呀,为了提醒定位派认清边界、铭记历史,居然害得各位看官辛苦读了几千字,所以最后我必须把要点总结一下,帮你巩固一下看这篇文章的收获:
在制定战略时,首先必须弄明白你所在行业需要,或者说“应该”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每个行业需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因此波特才说根本的竞争战略有三种:
成本领先、差异化和市场细分(聚焦)。
品牌,只是差异化的一种方式。
在品牌这个领域内,才有可能根据产品的属性(理性或感性)选择品牌打法。而定位,只适合品牌领域内的——理性打法。
因此,绝非每个企业都需要定位!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哎,定位派的弟子们但凡有点亚里士多德的精神,实事求是地看待定位的边界,别对它xie教式地无限拔高,一个在营销界功勋卓著的打法,也不至于发展到今天人人喊打的地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