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 解构 破坏:马丁·马吉拉如何颠覆时尚圈?从火爆成都的Margiela Café说起


“如果某些设计师希望被贴上‘有深度’的标签,他们可能是想赋予自己的作品一个‘更受人尊敬’的特质,使其作品更接近于艺术,而尽可能地脱离服装最初的目的,也就是被人们穿在身上。像很多事情一样,当你太用力,就肯定会出错,然后偏离最初的目标。一件太想看起来聪颖的衣服通常错得离谱。”
——Maison Martin Margiela
近日木木美术馆“马丁·马吉拉”主题展览的开展,让人不由得想起这个夏天之初,全球首家马吉拉咖啡馆Maison Margiela Café在成都的亮相,如何刚一开业就引爆打卡热潮,让品牌粉丝有了新的交流根据地,也让时尚的触角触达更多人群。

Maison Martin Margiela并不是时尚界最耀眼的品牌,但它可能是将低调与品味融合得最好的。在成都的马吉拉咖啡馆,从空间设计到咖啡、甜点,处处都复刻了这种“含而不露”的痕迹:
品牌执着的白色,构成了店内的咖啡杯、家具和空间装饰;店外早已成为打卡景点的巨型白色咖啡杯造型,也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品牌标志性的tabi分趾鞋,则被做成了店里的招牌冰激凌;还有品牌logo一般的四角缝合标志,同样也被搬上蛋糕甜点;

现在,最多只需要花上88元,就能“拥有”一件Margiela。而这家咖啡馆的“网红效应”也在更多人心中引发了疑问:
马丁·马吉拉是谁?
01
比利时风格
先锋的,解构的,破坏的
Maison Martin Margiela团队一直坚持,“重要的是顾客找到自己的着装方式,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或盛行的潮流所规定的着装方式”。
比利时设计师马丁·马吉拉总是自成一格。他创造了当代时尚界中一些最精妙的结构设计。他在服装设计中表现出的革命性态度让人联想到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他不断打破所有规则——包括他自己制定的规则在内。
马丁·马吉拉经常被误认为“安特卫普六君子”之一。实际上,他比“六君子”早几年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时尚系毕业,之后一直为比利时外套制造商Bartsons工作。在获得1983年金纺锤大奖后,他被设计大师让-保罗·高缇耶(Jean Paul Gaultier)“慧眼识珠”,成为其助手。
和他的“六君子”同学不同的是,马丁·马吉拉永远地离开了比利时。1988年,他离开让-保罗·高缇耶,与珍妮·梅伦斯(Jenny Meirens)在巴黎创立了个人品牌——Maison Martin Margiela诞生了。

在这间时装屋,马丁·马吉拉以一种“反消费时尚”的态度终结了当时西方时尚界的“华美”风格:闪光的、多余的东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朴素优雅以及闪闪发光、沙沙作响的材料。他将黄麻甚至塑料等非传统面料与轻盈透明的编织物结合在一起,未完成的褶边以及接缝处清晰可见。
当Maison Martin Margiela带着反抗之前浮夸、炫耀、展现权力的着装美学的姿态出现时,马丁·马吉拉也一直在尝试破坏前卫先锋的概念——虽然对许多人而言,他本人就是前卫先锋的化身。

马丁·马吉拉被人铭记的标签之一,就是作为时尚界领先的解构主义者,他经常将一件衣服从内到外进行解剖再造。为了解剖,他必须像个“毁灭者”把衣服剪开拆散,然后把这些碎片按不同的形式重新组合起来,或者添加到另一件衣服上。
——这就是解构主义。它的字面意思是把制造物拆开,而不是破坏。正是通过把衣服拆成碎片,马丁·马吉拉展示了衣服是如何制成的。


也是通过破坏与解构,他从根本上将自己与现代时尚概念划清界限。然而马丁·马吉拉自己却拒绝“解构主义者”标签。除了想要解构服装,马吉拉的设计驱动力一直是“基于某种现有的形式,重新进行加工”。为了凸显对于实际服装创作过程的推崇,他还说过,“对我们来说,激情在于创作”。
马吉拉不仅对服装的结构感兴趣,他对它们的历史同样感兴趣。他在时装系列中大量使用“复原”物品,展现出一种“跳蚤市场风格”,这让他的服装挑战了创作的真实性。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他对传统剪裁的一种复杂研究。他回收旧衣服,重新构造这些裁片的形状,并通过染色来改变它们的颜色和图案。
通过“复原”,他给那些旧的、被拒绝的和被谴责的衣服以新的生命。这让他的设计有了内在价值,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如果说“独一无二(Piècesuniques)”是一个属于高级时装的概念,那么马丁·马吉拉的挑战就已经非常成功地接近了高级时装——尽管他对此“有不同的意见”。
02
不留痕迹
时尚史的“隐形人”
对于Maison Martin Margiela品牌,设计师的匿名性与其助手的白色实验室外套一样重要。
对于许多时尚设计师而言,他们的个性之于时装系列不可或缺,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时装系列中的衣服本身。马丁·马吉拉的“导师”——让·保罗·高缇耶,就是首位通过个人形象来宣传自己品牌的时尚大神。
然而他的学徒却拒绝使用这种方法。从1988年推出第一个时装系列开始,马吉拉就拒绝面对面采访、拍照、出席活动,以及所有媒体相关事宜。他只通过传真、发言人或联系人接受采访。他还谢绝了所有的官方摄影,无论是正式还是私人的肖像拍摄。这让他被称为“时尚界的葛丽泰·嘉宝”。在他的时装秀结束时,从来看不到他走到模特中间、在掌声中跟观众打招呼的身影。他从不让自己而非衣服成为品牌的代言,就好像他的个人形象只关乎他自身的存在。

这种个性也让他的时装屋显得与众不同。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服装从不强调logo。它们通过衣服上的领标来作为“幽灵标签”。这些领标用一块朴素的空白材料制成,四角被显眼的针迹嵌缝在衣服上,以此说明最重要的是产品,人们应该关注的是服装作品本身,而不是它背后的驱动力。
马吉拉还坚持认为作品背后的驱动力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功劳。证据就在于,他的时装屋的全体员工都统一身着“实验室白大褂”般的制服,而且马吉拉回答任何问题都用代词“我们”而不是“我”。每场马吉拉的时装秀结束后,总会有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上台接受掌声。

这种隐身的理念甚至延伸到了对于任何时尚品牌都至关重要的时刻——时装秀场上。在那个超级名模备受推崇的时代,马吉拉却给走秀的每个模特都挡住了脸,以免观众对超模的崇拜分散他们对服装本身的注意力。



最极端的时刻或许发生在这一幕:当时尚杂志《ELLE》安排法国摄影师让-马里·佩里尔(Jean-Marie Périer)将20世纪末的主要设计师聚集到一起合照时,马丁·马吉拉由第一排一把空着的椅子代为出席,位置就在资历最深的索尼娅·里基尔(Sonia Rykiel)旁边。即使缺席,马丁·马吉拉也是如雷贯耳的存在。
然而他在象牙塔里的个人形象并没有被神圣化。相反,通过将自己藏身于品牌的影子中,“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集体签名凸显出来。而马丁·马吉拉提出的时装文化,或许比任何花哨的设计或标记都更具辨识度:他在当代时尚史上留下一页白纸,描绘了一条介于匿名和非凡之间的路线。
03
传奇的17分钟
时装秀的历史从此改写
弗朗辛·帕隆:“在比利时,时装秀总是很流行。马丁·马吉拉已经将这事儿推向了极高的起点。他带我们进入了创作过程中。”
除了解构,马丁·马吉拉领先于时代的另一种方式是:他质疑传统的时装秀形式。
在1980年代之前,时装秀往往是商业项目而不是创意活动。一场时装秀是生产界、创意界和媒体之间合作的一部分,这是时尚界默认的常规方式。
时装秀作为一个重要的表演现象开始于“巴黎时尚界的日本浪潮”,准确的说是川久保玲和她创办的时装品牌Comme des Garcons。马丁·马吉拉从这些日本设计师中获得灵感,但他走得更远。他推出了非常复杂和创新的时装秀,他的每场时装秀的邀请函都因为新颖的创意而成为收藏品。这一切都让时装秀有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并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例如马丁·马吉拉的第一场秀,在巴黎火车站咖啡馆举办的1989年夏季系列。时装秀的邀请函是一份电报。在秀场,模特们离开伸展台、走进人群当中。她们踩在红色的油漆上,被染色的鞋底走过白色棉地毯留下印记,记录着模特们穿过人群的路线。嵌有香烟形垫肩(Cigarette-shaped Shoulder Pads)的夹克和tabi分趾鞋(tabi boots)第一次亮相,此后成为品牌的标志。每一位来宾都拿到了用白色塑料杯装的廉价红酒,这也是Maison Martin Margiela时装秀中一个悠久传统的开始。

自此,Maison Martin Margiela让每一场时装秀都成为一次事件。1993年春季系列,马吉拉安排了两场秀,晚上8点30分在巴黎蒙马特公墓的两端展示。其中一场秀的服装和请柬都是黑色的,另一场则都是白色的。如果走错了秀场,你会被拒绝入场。

1995年春季系列,马吉拉让模特们坐在演出所在剧院的观众中间,直到铃声响起,他们才前往舞台深处,在那里排成两排,然后轮番走到聚光灯下。
1995年秋季系列,马吉拉让每个模特都戴上了面具或蒙住头部。这种做法在此后的时装秀中不断反复出现。

1998春夏系列,20个不同年龄的男人穿着Maison Martin Margiela标志性的白色实验室外套,每个人都举起挂着衣服的衣架,近距离展示给众人。这一举动的背后是几何学,例如如何制作不在身体上也能完全平放的二维服装,从而挑战了二维和三维的关系。

但所有这些时装秀的创意语言都要追溯到同一个源头:Maison Martin Margiela 1989年在巴黎第20区的时装秀。在今天,它被视为时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标志着一个追求夸张的logo和精致外观的时代的终结。然而在当时,包括马丁·马吉拉和珍妮·梅伦斯在内,没有人会预见到它即将对整个时尚行业缔造何种影响。
1989年秋天,在巴黎郊区的北非社区、一个废弃的游乐场上,Martin Margiela上演了一场时尚界从未见过的秀:
没有嘉宾名单,座位安排先到先得;
秀场前排挤满了当地北非社区的孩子;
时尚编辑、媒体、买家和当地社区的邻居们挤在一起;
模特们走得磕磕绊绊的,因为地面崎岖不平;
走秀的最后,模特们让当地的孩子们坐在自己的肩膀上,一起ending;

批评者厌恶它。业界喜欢它。这就是Maison Martin Margiela缔造的“传奇的17分钟”。它发生在“不可能的地方”,以“不可能的方式”完成,直到今天还是一个神话。
当时,秀场所在的游乐场已经处于半废弃状态,只被当地的孩子使用。马丁·马吉拉和珍妮·梅伦斯从孩子们手中“借用”这个地方,以此表达对孩子们和他们的空间的尊重。在演出当天,这些孩子们也被邀请到现场,成为时装秀的正式观众。

时装秀的邀请函也是由这些孩子绘制的。马吉拉讨厌带有书法体的漂亮的印刷邀请函。于是他想到了让秀场的“主人”绘制邀请函的主意,就好像是孩子们在邀请观众来到他们的地方做客一样。马吉拉的团队剪出长方形的纸板,送给当地的学校,让孩子们在艺术课上发挥创想,在纸板上画下他们对于时装秀的诠释。
演出当天,由于没有足够的电力,马吉拉的团队不得不绕着社区敲门,请求从当地人的房子里接上电缆和电线,才能插上吹风机、照明灯等所有东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团队初创成员之一的皮埃尔·鲁吉尔(Pierre Rougier)说:“这太他妈的疯狂了,虽然当时看起来并不如此。”
秀场后台更是“一团糟”:空间很暗,摆着塑料折叠桌和便宜的椅子,十分局促。到处尘土飞扬,而且有些冷,需要加热器供暖。在珍妮·梅伦斯的记忆里,“孩子们整天都在外面闲逛,吃东西。但那是一种非常愉快和轻松的气氛。”

在“就像一个垃圾后院”、连地板都没有的秀场,演出开始了。孩子们就挨着T台坐着。根本分不清台下谁是时装编辑、谁是当地居民。整个秀场像是一个奇怪的荒凉仙境。光线投射在被干洗袋改造成的外套、夹克、束腰外衣和连衣裙上,投射在超大的透明衬裙和裙子上优雅的褶皱上,反射出彩虹般的光泽。那些裙子非常飘逸,没有多余的装饰,就像云一样飘在模特身上。
T台下的孩子们也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着了迷。看到模特对他们微笑时,他们也回以微笑。一位模特的男朋友把几个孩子抱到模特的肩膀上。于是孩子们也加入到秀场的表演中。在作为压轴音乐的大提琴古典乐中,所有模特和后台工作人员一起亮相。模特们掏出装在口袋里的五彩纸屑,把它们扔到空中……

知名时尚设计师Raf Simons也在秀场现场。当时他还是一名学生。“我对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震惊,不禁哭了出来。我感到非常尴尬。我当时想,天哪,低头看地,低头看地。每个人都会看到你在哭——在时装秀上哭可太蠢了。然后我环顾四周,发现有一半的观众都在哭。”
“作为一名学生,我一直认为时尚有点肤浅,充满浮华和魅力,但这场秀改变了我的一切。我走出秀场,我想,这就是我要做的。那场表演是我成为时装设计师的原因。”Raf Simons说道。
而对于这“传奇的17分钟”,珍妮·梅伦斯并没有将其封神。她说:“我们一直想要自由,想要做我们想做的事,想要自发,不想对时尚界的强加做出回应。我们想做一个简单的秀,但对我们来说,这个秀并不比其他的更重要。”
或许,这也是隐藏在Maison Martin Margiela背后最为核心的信念:只有创造是最重要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BOOKS
好书推荐
📖
《马丁·马吉拉》
这是全世界第一本关于Maison Martin Margiela品牌的图书,由品牌创始人马丁·马吉拉亲自担任艺术指导。
书中讲述了MMM品牌20年的发展历程,马吉拉与团队的合作、工作经历,从时装到艺术展、室内设计和特别项目的创作,以及品牌的起源和品牌理念等,还收录了10多篇马吉拉亲密朋友撰写的关于他的文章,同时收录了超过400张珍贵图片,包括设计草图、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媒体报道、个人物品和品牌档案等历史资料。
📖
《比利时时尚设计》
比利时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盛产时装设计师的奇妙国度。从20世纪70年代的安特卫普六君子——德赖斯·范诺顿、德克 ·比肯伯格、德克·范沙恩、安· 迪穆拉米斯特、沃尔特·范贝伦东克、玛丽娜·易,以及马丁·马吉拉开始,比利时时尚设计作为一种现象其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在一季又一季的时装周上,越来越多的比利时的时尚设计师作品系列受到整个时尚界的赞誉。
本书作者吕克·德雷克和桑德拉·范德维尔在这本记录丰富、图文并茂的书中,试图分析比利时时尚设计的成功奥秘,是哪些方面的作用和因素共同造就了今天比利时时尚设计的成功。本书详细梳理了比利时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时装设计师的理念、风格,并按照目录顺序整理了每位比利时设计师和时尚界人士的采访稿,在每部分还排列穿插着各位比利时设计师的介绍。读透每一部分标题的采访对话就能够理解每位设计师所抱有的时尚态度。
- fin -
Let's Make A Rendez-vous
SKP RENDEZ-VOUS
北京SKP店
朝阳区大望桥 北京SKP 4F
010-85952539/85952579
北京SKP-S店
朝阳区建国路86号SKP-S 2F
010-87955088
西安SKP店
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 西安SKP 9-10F
029-83699072
西安SKP-S店
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 西安SKP 4F


© 本文版权归 SKPRendezvo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