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植树人
去老吕家时,老吕还没回来,他老伴热情接待了我们,给我们找院里菜地种的黄瓜,拔白胖多汁的萝卜。

老吕家大门顶有一窝燕子,“啾啾啾”等着老燕投喂,在我老家,这时的小燕子早已经长大,离开燕窝,自由飞翔了。

进了门,正对面是一座长满松树的小山。

院里的小菜园子,菜园旁边是民宿。由于挨着景区,老吕将自家屋子的一部分改造成了黄墙红瓦的民宿,只是最近生意清淡,游客稀少,我们在的那几天,一个游客也没有入住。

老吕夫妻住在院子上方的台地,是传统的山西民居。

老吕家的传统大炕。这里不仅可以供人休息睡觉,还是猫的领地,家里养的三只猫时常跳上去休息,一点儿也不怕人。爱花的老吕还在窗台上摆了几盆花,阳光斜照,透过玻璃打在花瓣和叶子上,拆出筋络,仿佛有了生命。
等了一会儿,老吕开着三轮车回来了。
如今的老吕身体不大好,腿脚有了毛病,走路已不似常人那般利索。他沉默寡言,话不多,能引起他兴趣的大概就是他院里种的菜以及家背后连绵无尽的大山——那里有他种了一辈子的树。
老吕一辈子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种树,汾河的源头,骨朵朵冒着的泉水能够终年不息,正是受益于周围植被茂密的大山,而这一切和以老吕为代表的黄土地植树人密不可分。

黄土高原上的黄色裸土已不多见。

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植物顽强生长。
老吕家背后的山全是葱葱郁郁的松树,我上去看过,每棵松树底下都用石头堆了一圈。
后来我了解到,这是当地人特有的栽树方法,因为这些山多是裸露的石头山,山体缺少可供树木生长的土壤,当地人因地制宜,用遍地碎石堆成圈垛,再从山下运土上去填,最后栽树。
刚进山区时,曾见到对面山体有许多白色的罐子,密密麻麻布满整座山,同行的人最开始误以为是骨灰罐,大惊失色。可是车行越近,罐子越多,若真全是骨灰罐,那阵势可真够吓人。后来离得近了才发现每个罐子上都栽着一棵树,这或许也是当地人种树保持水土的一种方法。

关于汾河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山海经》:“管涔之山,汾水出焉。”之后,《水经注》有说:“汾水出太原汾阳北管涔山。”传统上认为汾河源头在管涔山的雷鸣寺,现代考察认为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

作为黄河第二支流,山西人的母亲河,每天都有不少人去汾河源景区参观游玩。

景区内有一个泉水汇聚成的湖,湖岸是大片的青山,风景极美。

此处有泉水出焉。
汾河源所在的宁武县,煤矿丰富,以前过渡开采,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老吕曾经也在煤矿场工作过。

老吕曾经工作过的煤矿场早就关停了,许多设备遗弃在这里,风吹日晒,锈迹斑斑。

挨着矿区的村庄也跟着荒废了,许多人家搬到了山外,开始植树造林,依托绿水青山带来的旅游业增加收入。

曾经炸山开矿的山路,如今长满了大树。

这是山道旁的一棵松树,据老吕说生长了近千年,是当地人信仰的神树。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